天天看點

成功路上無難事,隻是簡單地堅持

成功路上無難事,隻是簡單地堅持

成功的道路上,從不缺乏具有大才華、大才幹者,而最終能夠抵達成功彼岸的,卻往往是那些不忘初心,堅守正道,持之以恒,慎終如始之人。

西漢漢武帝年間,張骞奉命出使西域。從長安到裡海沿岸,曆時十三載,從去時一百多人的使團隻剩下張骞和堂邑父二人,一路上曆盡艱辛:沙漠千裡,熱浪滾滾;蔥嶺高聳,冰雪皚皚;戈壁灘上,飛沙走石;人煙稀少,水源稀缺;語言不通,風俗各異;西域諸國,各懷私心;更有匈奴為軟化張骞意志,逼其娶妻生子,但張骞始終牢記使命,堅守漢節,初衷不改,終于苦盡甘來,開拓了曆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溝通了亞洲内陸交通要道,與西歐諸國正式開始了友好往來,促進了東西經濟文化的廣泛交流,成為中國曆史上第一個走出國門的使者。

史學家司馬遷稱張骞出使西域為“鑿空”,意思是“開通大道”。

成功路上無難事,隻是簡單地堅持

明代思想家李贽在《藏書》中贊歎說:“張骞持漢節入匈奴,十三年而不失,與蘇武何異?”

清代史學家趙翼在《二十二史劄記》中:“是骞之崎岖險阻,更甚于武也。”認為張骞出使西域所遭受的苦難,超過了蘇武在北海牧羊所遭受的痛苦。

近代學者王儒卿等人在《陝西鄉賢事略》一書中,對張骞堅韌不拔的精神品質給予了高度評價,文中說:“張骞跋涉于冰天雪碛之中,困頓于酪食毳衣之鄉,往往數日或數十日不得食,備曆艱難困苦,所至宣漢盛德,西域諸國、始知有漢……此非堅韌磊落不屈不撓之慨,其孰能排萬難,犯萬險,以卒達其所志者耶!”

兩千多年來,張骞堅韌不拔的精神品質給後人樹立了榜樣,激勵着後人積極進取、奮力開拓,在前進路上堅守節操,堅持不懈。

成功路上無難事,隻是簡單地堅持

《道德經》第六十四章雲:“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台,起于累土,千裡之行,始于足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易經》中有一卦象為“恒”卦,《象》曰:“恒,君子以立不易方。”卦義是,君子要能夠不忘初心,慎終如始地堅守正道,持之以恒,就能亨通順利,消災免禍,走向成功。

明神宗萬曆五年,朝臣吳中行、趙定宇等人上疏奏章,批評當朝丞相張居正父親去世不奔喪,奪情視事,有違孝道,不守祖宗法度,置萬古綱常于不顧。上疏之後,按照慣例,還以副封告知張居正。

上疏頭一天,吳中行到關帝廟,祭拜關帝,向關帝述說上疏的理由和想法,明知會有災禍,即使被降官貶爵,也要堅守正道,正直前行,隻是挂念老母,心有愧疚。

表章奏上以後,張居正果然勃然大怒,勾結宦官馮保,以朝廷名義下令将吳中行、趙定宇等人施以廷杖之刑。吳中行被打得很重,當時就已經沒有了氣息。中書舍人秦柱帶了醫生趕來,向吳中行投藥一匕,才蘇醒了過來。吳中行正直名聲,由是震動天下。

昏迷之中,吳中行看見關帝持青龍刀,砍他的臀部,蘇醒後,一看那杖傷後的爛肉,都裂了出來,又長出新肉,保全了生命。又聽到關帝在空中稱贊他:“此天地間正氣。”

吳中行堅守正道,正直不阿,赢得了口碑,也迎來了人生的新轉機。萬曆十年,張居正病故後,吳中行又重新被朝廷錄用,吳中行的五個兒子全部登科。

成功路上無難事,隻是簡單地堅持

人生事,有起有落,有順有逆,不會總是一帆風順。唐代名臣魏徵勸谏唐太宗李世民:“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意思是說,很多人做事,剛開始做得好的人很多,但能夠堅持下來,将整件事一直做好的人卻寥寥無幾。

堅持不懈、持之以恒,是一個漫長、煎熬的過程,隻有堅定信念、堅持理想、堅守正道,不斷克服恐懼、克服軟弱、克服消極,才能“無咎,利貞,利有攸往”,轉禍為福,平安暢順。

就像日月遵循上天的法則而能夠永久照耀天下,四季變化遵循上天的法則而能夠永久地化生萬物,聖人恒久地保持高尚品德,天下都能遵從其教化形成風俗。個人持之以恒地堅守正道,保持節操,必然能夠走向成功,迎來光明。

成功路上無難事,隻是簡單地堅持。堅持到底就是勝利,許多曆史上令人稱贊的非凡成就,都不過是簡單堅持的結果。

作者:關公文化彭允好

--本文刊載于《香港商報》A4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