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唐太宗明知李治性情懦弱,難當大任,為什麼還要選他做接班人?

作為我國曆史上少有的一位開明帝王,唐太宗李世民為了唐朝的統一,可謂立下了赫赫戰功。聰明果斷、善于用兵的他,在武德九年的時候發動了“玄武門之變”,因而被立為太子。

李世民登基後,對内以文治天下,開創了貞觀之治;對外開疆拓土,為唐朝的盛世奠定下堅實的基礎。

令人感到遺憾的是,李世民最終卻選擇了性情懦弱的晉王李治來作為自己的接班人,結果卻釀成了武後的專權,改唐為周的悲劇。進而導緻了李唐皇權旁落數十年,幾乎斷送了李唐王朝的國祚。

唐太宗明知李治性情懦弱,難當大任,為什麼還要選他做接班人?

那麼,唐太宗李世民明知道李治性情懦弱,難當大任,卻又為什麼偏偏選中了他來當自己的接班人呢?

時間回到公元643年,太子李承乾因謀反罪被幽禁了起來,就在唐太宗廢除了李承乾的太子之位後,魏王李泰便天天跟随其身邊殷勤服侍。

在此期間,唐太宗答應立李泰為太子。對于太宗的這一決定,中書侍郎岑文本、侍中劉洎等人均表示贊成,可司徒長孫無忌卻對此持反對意見,并堅持要立晉王李治為太子。

就在唐太宗答應立李泰為太子後,李泰曾對他說過這樣一段話:“直到今天,我才成為陛下真正的兒子,這是我的再生之日啊!陛下,我隻有一個兒子,等我死的時候,一定會把他殺掉,再将皇位傳給晉王……”

唐太宗明知李治性情懦弱,難當大任,為什麼還要選他做接班人?

唐太宗聽後非常地感動,于是将這些話說給了大臣們聽,并感慨:“天底下哪有不愛自己兒子的父親?我看到他能夠這樣做,心裡十分安慰,很喜歡他!”

此時,谏議大夫褚遂良站了出來:“陛下剛剛說的話似乎不太合情理,還請三思,免得鑄成大錯。陛下想一想,等您‘萬歲’以後,如果魏王得了天下,怎麼可能殺掉自己唯一的兒子,而傳位給晉王呢?再者說,陛下當初就是因為已經立了承乾為太子,又過于寵愛魏王李泰,給他的待遇也遠遠超過了承乾,是以才會釀成今日之變故……”

褚遂良的這番肺腑之言就是想要唐太宗以此為鑒,如果執意要立魏王李泰為太子的話,最好的辦法就是先将晉王李治處理掉,這樣大家才都會安心。

面對褚遂良的谏言,唐太宗老淚縱橫:“我做不到……”說完便起身回宮了。

唐太宗明知李治性情懦弱,難當大任,為什麼還要選他做接班人?

據《資治通鑒》記載:當時,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五個兒子李祐因為發動叛亂而被賜死;而身為唐太宗的弟弟,漢王李元昌又因參與了太子的陰謀也被處死,是以太宗的心情極為不好。

就在李承乾的太子之位被廢除後,魏王李泰十分擔心唐太宗會立晉王李治為太子,于是便對李治說道:“你一向都與漢王關系友好,如今他出事了,你難道一點也不發愁嗎?”聽了李泰的話,李治感到恐懼不安,終日裡愁眉苦臉。

唐太宗看到李治愁容滿面的樣子後,不禁感到很奇怪,便追問其原因。李治将李泰對自己講的話告訴了父親李世民,父親聽後很是意外,同時也開始後悔不該說要立李泰為太子的話。

唐太宗明知李治性情懦弱,難當大任,為什麼還要選他做接班人?

回憶起自己責問李承乾為何謀反時,李承乾說:“我已經做了太子,還能有何要求?要不是因為受到魏王李泰的逼迫,為了自保,卻不想受了壞人的挑唆,才做出越軌之事來……陛下如果真要立他為太子的話,就正好中了他的圈套。”

思來想去,唐太宗對魏王李泰更不放心了。

一次在寝宮裡,唐太宗對身邊的幾個心腹大臣說道:“朕的三個兒子、一個弟弟竟做出如此事情來,好不叫朕痛心啊!”說罷,轉身就向床頭撞去,在大臣們的争相阻攔下,唐太宗又将佩刀拔了出來想要自殺,幸虧褚遂良眼疾手快奪下了佩刀,将它交到了李治手中。

唐太宗表示,如今自己想要立晉王李治為太子,但又害怕文武百官中有人不肯,也不知外面的輿論如何?長孫無忌說道:“晉王仁慈孝順,天下人早就歸心了,陛下請放心,誰要是敢反對,我就砍掉他的腦袋!”

就在唐太宗立晉王為太子的當天,魏王李泰便率領百餘名騎兵來到了永安門,唐太宗得知後敕令守門的官員攔住了騎兵,将李泰帶進了章門并幽禁在北苑。緊接着,唐太宗就頒下诏書,立晉王李治為太子,是為唐高宗。

唐太宗明知李治性情懦弱,難當大任,為什麼還要選他做接班人?

在此之後,唐太宗李世民曾對身邊的侍臣說過這樣一段話:從今往後,但凡是太子無道,而藩王想要取而代之的,就将他們一同罷免,作為子孫後代的一個制度。

我們從唐太宗李世民的這段話就可以看出,他将李治立為太子的原因已經再清楚不過了:唐太宗也是迫不得已!當初,他自己為了當上皇帝,搞得兄弟之間兵戎相見,其最終結果就是導緻親兄弟被殺、父子間不和,是以現在的他不希望這樣的悲劇在自己的兒子們身上重演。

更何況,唐太宗的心裡很清楚,如果将魏王李泰立為太子的話,李承乾和李治二人肯定會性命不保;相反地,李治雖說性情懦弱,但卻生性仁慈,如果将他立為太子的話,李承乾和李泰二人也定會平安無事、性命無憂。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