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唐太宗明知李治性情懦弱,难当大任,为什么还要选他做接班人?

作为我国历史上少有的一位开明帝王,唐太宗李世民为了唐朝的统一,可谓立下了赫赫战功。聪明果断、善于用兵的他,在武德九年的时候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因而被立为太子。

李世民登基后,对内以文治天下,开创了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为唐朝的盛世奠定下坚实的基础。

令人感到遗憾的是,李世民最终却选择了性情懦弱的晋王李治来作为自己的接班人,结果却酿成了武后的专权,改唐为周的悲剧。从而导致了李唐皇权旁落数十年,几乎断送了李唐王朝的国祚。

唐太宗明知李治性情懦弱,难当大任,为什么还要选他做接班人?

那么,唐太宗李世民明知道李治性情懦弱,难当大任,却又为什么偏偏选中了他来当自己的接班人呢?

时间回到公元643年,太子李承乾因谋反罪被幽禁了起来,就在唐太宗废除了李承乾的太子之位后,魏王李泰便天天跟随其身边殷勤服侍。

在此期间,唐太宗答应立李泰为太子。对于太宗的这一决定,中书侍郎岑文本、侍中刘洎等人均表示赞成,可司徒长孙无忌却对此持反对意见,并坚持要立晋王李治为太子。

就在唐太宗答应立李泰为太子后,李泰曾对他说过这样一段话:“直到今天,我才成为陛下真正的儿子,这是我的再生之日啊!陛下,我只有一个儿子,等我死的时候,一定会把他杀掉,再将皇位传给晋王……”

唐太宗明知李治性情懦弱,难当大任,为什么还要选他做接班人?

唐太宗听后非常地感动,于是将这些话说给了大臣们听,并感慨:“天底下哪有不爱自己儿子的父亲?我看到他能够这样做,心里十分安慰,很喜欢他!”

此时,谏议大夫褚遂良站了出来:“陛下刚刚说的话似乎不太合情理,还请三思,免得铸成大错。陛下想一想,等您‘万岁’以后,如果魏王得了天下,怎么可能杀掉自己唯一的儿子,而传位给晋王呢?再者说,陛下当初就是因为已经立了承乾为太子,又过于宠爱魏王李泰,给他的待遇也远远超过了承乾,所以才会酿成今日之变故……”

褚遂良的这番肺腑之言就是想要唐太宗以此为鉴,如果执意要立魏王李泰为太子的话,最好的办法就是先将晋王李治处理掉,这样大家才都会安心。

面对褚遂良的谏言,唐太宗老泪纵横:“我做不到……”说完便起身回宫了。

唐太宗明知李治性情懦弱,难当大任,为什么还要选他做接班人?

据《资治通鉴》记载:当时,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五个儿子李祐因为发动叛乱而被赐死;而身为唐太宗的弟弟,汉王李元昌又因参与了太子的阴谋也被处死,所以太宗的心情极为不好。

就在李承乾的太子之位被废除后,魏王李泰十分担心唐太宗会立晋王李治为太子,于是便对李治说道:“你一向都与汉王关系友好,如今他出事了,你难道一点也不发愁吗?”听了李泰的话,李治感到恐惧不安,终日里愁眉苦脸。

唐太宗看到李治愁容满面的样子后,不禁感到很奇怪,便追问其原因。李治将李泰对自己讲的话告诉了父亲李世民,父亲听后很是意外,同时也开始后悔不该说要立李泰为太子的话。

唐太宗明知李治性情懦弱,难当大任,为什么还要选他做接班人?

回忆起自己责问李承乾为何谋反时,李承乾说:“我已经做了太子,还能有何要求?要不是因为受到魏王李泰的逼迫,为了自保,却不想受了坏人的挑唆,才做出越轨之事来……陛下如果真要立他为太子的话,就正好中了他的圈套。”

思来想去,唐太宗对魏王李泰更不放心了。

一次在寝宫里,唐太宗对身边的几个心腹大臣说道:“朕的三个儿子、一个弟弟竟做出如此事情来,好不叫朕痛心啊!”说罢,转身就向床头撞去,在大臣们的争相阻拦下,唐太宗又将佩刀拔了出来想要自杀,幸亏褚遂良眼疾手快夺下了佩刀,将它交到了李治手中。

唐太宗表示,如今自己想要立晋王李治为太子,但又害怕文武百官中有人不肯,也不知外面的舆论如何?长孙无忌说道:“晋王仁慈孝顺,天下人早就归心了,陛下请放心,谁要是敢反对,我就砍掉他的脑袋!”

就在唐太宗立晋王为太子的当天,魏王李泰便率领百余名骑兵来到了永安门,唐太宗得知后敕令守门的官员拦住了骑兵,将李泰带进了章门并幽禁在北苑。紧接着,唐太宗就颁下诏书,立晋王李治为太子,是为唐高宗。

唐太宗明知李治性情懦弱,难当大任,为什么还要选他做接班人?

在此之后,唐太宗李世民曾对身边的侍臣说过这样一段话:从今往后,但凡是太子无道,而藩王想要取而代之的,就将他们一同罢免,作为子孙后代的一个制度。

我们从唐太宗李世民的这段话就可以看出,他将李治立为太子的原因已经再清楚不过了:唐太宗也是迫不得已!当初,他自己为了当上皇帝,搞得兄弟之间兵戎相见,其最终结果就是导致亲兄弟被杀、父子间不和,所以现在的他不希望这样的悲剧在自己的儿子们身上重演。

更何况,唐太宗的心里很清楚,如果将魏王李泰立为太子的话,李承乾和李治二人肯定会性命不保;相反地,李治虽说性情懦弱,但却生性仁慈,如果将他立为太子的话,李承乾和李泰二人也定会平安无事、性命无忧。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