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代興亡:大多封建王朝跳不出的怪圈

縱觀中國古代史,無論是漢唐宋明,還是兩晉元清,基本都以一代作為興衰分水嶺,諸如西漢哀帝、明朝神宗等等,他們本可以帶領國家上更高一個層次,但是因為種種原因,帝國在他們手裡反而由盛轉衰。

其實也很好了解,我們今天也常言“富不過三代”,放在這裡同理。經過數代的艱苦創業,到他們這一代物質不再匮乏,甚至有盛世之象,天下承平,國泰民安,自我感覺良好。古之賢君,未能及也,瞬間就膨脹,失去了憂患意識,什麼好大喜功,沉迷聲色都出來了。

這類君王中最出名的非唐玄宗莫屬,試想唐玄宗其人早期也是一代有為之君:平太平公主、韋後之亂,任用姚崇、宋璟、張九齡、封常清,哥舒翰等賢臣名将内修政績,外征敵寇,一手締造了開元盛世。是以《新唐書》對他也不乏溢美之詞:

玄宗親平其亂,可以鑒矣,方其勵精政事,開元之際, 幾緻太平,何其盛也。

但就是這麼一個雄才大略之君,到後期也逐漸奢侈腐化,重用楊國忠、李林甫、安祿山等人,同時大封節度使,一時間權奸把持朝政,節度使盤踞邊疆,這些都為安史之亂埋下伏筆。

一代興亡:大多封建王朝跳不出的怪圈

可以說玄宗一朝,就是盛唐的興衰分水嶺,盡管之後有元和削藩、大中之治等等治世,但相比盛唐還是有雲泥之别。如果我們仔細留意就會發現,不止是唐朝,大多數封建王朝都跳不出這個曆史怪圈,比如我們前面提到的漢哀帝,明神宗,清高宗無不如此,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除了我們前面提到數代承平之後子孫的怠惰之心,還有封建王朝的周期積弊。

一般來說,大一統王朝總是建立在一片廢墟之上,舊的利益集團被打破,生産力遭到極大破壞,人口也大幅減少。

此時的新王朝就是一張白紙。朝廷手中有大量的土地可以用來配置設定,再加上人口不多,不論是賞賜功臣或者安撫自耕農,都是綽綽有餘的。甚至安頓好之後,朝廷還有大量土地。

這是充滿生機的時代。從功勳顯貴到販夫走卒,幾乎都能在利益重新配置設定中得到好處,大家臉上也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這是經濟利益。而社會層面也在重新塑造格局。

新王朝的創業團隊比較獨立,并沒有建立起盤根錯節的社會關系。

他們成為統治集團後,需要幾十年甚至近百年,才能和士紳、豪商等階層結成同盟,掌握全部社會資源。這幾十年的時間差,就是一段真空期。

在這段真空期内,社會階層是流動的,讀書好可以很快做官,經商可以很快緻富......他們可以較少的受到社會關系的羁絆。

王朝初期,一切都在蒸蒸日上。

一代興亡:大多封建王朝跳不出的怪圈

農民有田種、讀書人有官做、朝廷财政良好,用不了幾十年就會迎來盛世,再過一段時間,馬上就會兵威海内。幾乎每個王朝的前一百年,都是充話費送的。皇帝和大臣什麼都不用做,隻要按時上班打卡,太平盛世肯定會如期而至,比大姨媽都準時。但是盛世之後,問題就來了。如果朝廷的開國勳貴能延續下來,經過多年發展,他們的觸角早已延伸至社會的方方面面,從一枝獨秀變成一手遮天。

地方上的士紳、豪商也發展成土皇帝,他們不僅是官府的盟友,也是更高一級大佬的下線。從朝廷到農村,鋪天蓋地的大網就此結成。

鮮活的空氣變得窒息,流動的階層變得固化,活躍的經濟和财政也逐漸降溫,大家的日子都不是很好過了。是以社會到此時已積累到一定沖突,到了他們這關鍵的一朝,如果君王自身對于當時社會有一定的認識,那麼就會意識到國家的積弊,王朝的危險,同時會想方設法改善這些積弊,而後就會付諸于行動-任用一些著名的改革家改革。如果成功,類似神宗前期的張居正改革,國家就會延續數十上百年。凡事都有兩面性,與之對應的是-如果失敗,王朝就會江河日下,而後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提上日程,貴族就會見縫插針-唯恐天下不亂,渾水摸魚,以求成為新的統治集團。

一代興亡:大多封建王朝跳不出的怪圈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之是以會形成這種周期規律,隻因為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逐利思想是亘古不變的,當既得利益被剝奪,無非改善,無非反抗而已,一種溫和,一種極端,隻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處理方式,但結果終究是大同小異。

也因為封建王朝的這些局限性,是以封建王朝大多逃不出興衰集中一朝的曆史怪圈。

參考文獻:

《新唐書》以上為曆史如同明鏡原創内容,如果不對的地方,歡迎評論區指出;如果你認同我的觀點,歡迎@曆史如同明鏡關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