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一代兴亡:大多封建王朝跳不出的怪圈

纵观中国古代史,无论是汉唐宋明,还是两晋元清,基本都以一代作为兴衰分水岭,诸如西汉哀帝、明朝神宗等等,他们本可以带领国家上更高一个层次,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帝国在他们手里反而由盛转衰。

其实也很好理解,我们今天也常言“富不过三代”,放在这里同理。经过数代的艰苦创业,到他们这一代物质不再匮乏,甚至有盛世之象,天下承平,国泰民安,自我感觉良好。古之贤君,未能及也,瞬间就膨胀,失去了忧患意识,什么好大喜功,沉迷声色都出来了。

这类君王中最出名的非唐玄宗莫属,试想唐玄宗其人早期也是一代有为之君:平太平公主、韦后之乱,任用姚崇、宋璟、张九龄、封常清,哥舒翰等贤臣名将内修政绩,外征敌寇,一手缔造了开元盛世。因此《新唐书》对他也不乏溢美之词:

玄宗亲平其乱,可以鉴矣,方其励精政事,开元之际, 几致太平,何其盛也。

但就是这么一个雄才大略之君,到后期也逐渐奢侈腐化,重用杨国忠、李林甫、安禄山等人,同时大封节度使,一时间权奸把持朝政,节度使盘踞边疆,这些都为安史之乱埋下伏笔。

一代兴亡:大多封建王朝跳不出的怪圈

可以说玄宗一朝,就是盛唐的兴衰分水岭,尽管之后有元和削藩、大中之治等等治世,但相比盛唐还是有云泥之别。如果我们仔细留意就会发现,不止是唐朝,大多数封建王朝都跳不出这个历史怪圈,比如我们前面提到的汉哀帝,明神宗,清高宗无不如此,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除了我们前面提到数代承平之后子孙的怠惰之心,还有封建王朝的周期积弊。

一般来说,大一统王朝总是建立在一片废墟之上,旧的利益集团被打破,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人口也大幅减少。

此时的新王朝就是一张白纸。朝廷手中有大量的土地可以用来分配,再加上人口不多,不论是赏赐功臣或者安抚自耕农,都是绰绰有余的。甚至安顿好之后,朝廷还有大量土地。

这是充满生机的时代。从功勋显贵到贩夫走卒,几乎都能在利益重新分配中得到好处,大家脸上也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这是经济利益。而社会层面也在重新塑造格局。

新王朝的创业团队比较独立,并没有建立起盘根错节的社会关系。

他们成为统治集团后,需要几十年甚至近百年,才能和士绅、豪商等阶层结成同盟,掌握全部社会资源。这几十年的时间差,就是一段真空期。

在这段真空期内,社会阶层是流动的,读书好可以很快做官,经商可以很快致富......他们可以较少的受到社会关系的羁绊。

王朝初期,一切都在蒸蒸日上。

一代兴亡:大多封建王朝跳不出的怪圈

农民有田种、读书人有官做、朝廷财政良好,用不了几十年就会迎来盛世,再过一段时间,马上就会兵威海内。几乎每个王朝的前一百年,都是充话费送的。皇帝和大臣什么都不用做,只要按时上班打卡,太平盛世肯定会如期而至,比大姨妈都准时。但是盛世之后,问题就来了。如果朝廷的开国勋贵能延续下来,经过多年发展,他们的触角早已延伸至社会的方方面面,从一枝独秀变成一手遮天。

地方上的士绅、豪商也发展成土皇帝,他们不仅是官府的盟友,也是更高一级大佬的下线。从朝廷到农村,铺天盖地的大网就此结成。

鲜活的空气变得窒息,流动的阶层变得固化,活跃的经济和财政也逐渐降温,大家的日子都不是很好过了。所以社会到此时已积累到一定矛盾,到了他们这关键的一朝,如果君王自身对于当时社会有一定的认识,那么就会意识到国家的积弊,王朝的危险,同时会想方设法改善这些积弊,而后就会付诸于行动-任用一些著名的改革家改革。如果成功,类似神宗前期的张居正改革,国家就会延续数十上百年。凡事都有两面性,与之对应的是-如果失败,王朝就会江河日下,而后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提上日程,贵族就会见缝插针-唯恐天下不乱,浑水摸鱼,以求成为新的统治集团。

一代兴亡:大多封建王朝跳不出的怪圈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之所以会形成这种周期规律,只因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逐利思想是亘古不变的,当既得利益被剥夺,无非改善,无非反抗而已,一种温和,一种极端,只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处理方式,但结果终究是大同小异。

也因为封建王朝的这些局限性,所以封建王朝大多逃不出兴衰集中一朝的历史怪圈。

参考文献:

《新唐书》以上为历史如同明镜原创内容,如果不对的地方,欢迎评论区指出;如果你认同我的观点,欢迎@历史如同明镜关注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