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俗語:生在河南,長在四川,死在雲南,埋在西安,何意?漲知識了

這句話算是一句民間諺語了,這一類的話反映了普通群眾對生活的一個美好向往,還有一些其他版本,比如“生在雲南,長在四川,葬在西安”,雖然有一些出入,但是大的方向和精神主旨是一緻的。

俗語:生在河南,長在四川,死在雲南,埋在西安,何意?漲知識了

中國人的一生不是僅為自己活着,還要考慮上對得起自己的祖宗,下對得起子孫後代,這個對得起對不起,不是看是不是有榮華富貴,而是看是不是為後世子孫開創了更好的發展條件,是不是在道德品行上為後世子孫樹立了可以效仿的楷模,如果做到了那就是上對得起祖宗下對得起兒孫。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人們才希望能生在河南,長在四川,死在雲南,葬在陝西。

河南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河南孕育産生了大量的影響曆史程序的人,比如道教教主老子,老子是楚國苦縣人,就是今天的河南省鹿邑縣,老子曾經擔任過周王室的柱下史,接觸了大量的周王室的皇家檔案和圖書資料。

同時,他身處周王室的政權中心,對國家的衰敗和黎民百姓的苦難深有感觸,但是又無能為力,于是辭去了官職騎着青牛西出函谷關,在函谷關令尹喜的請求下,寫下了道家三玄之一的《道德經》,這部書被認為是蘊含了中華智慧的經典,曆來受到人們的傳誦和研究,關于道德經的注解可以說是汗牛充棟,連唐玄宗都注解過《道德經》。

而且直到今天人們還在不斷地研究和解釋這部穿越時空的經典,除了老子,還有莊子,這個人也是道家學說的集大成者,著有《莊子》成為傳世經典,還有漢代的張衡,他在天文曆法和文學上都有很高的造詣。

俗語:生在河南,長在四川,死在雲南,埋在西安,何意?漲知識了

還有漢代的著名醫學家張仲景,他寫的《傷寒雜病論》是中醫學的經典著作。還有南宋抗金名将嶽飛,在抗擊侵略的過程中立下了赫赫戰功,而且是個文武雙全的大将,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詞作《滿江紅》,激勵着後世的人們保家衛國,不怕犧牲。

創造了天爐戰法的國民黨抗日名将薛嶽,之是以叫薛嶽,就是他的父輩希望他能像嶽飛一樣保國衛民,在中原大地上産生了無數的仁人志士,也孕育了無數的英雄豪傑,出生在這裡是幸運的。

四川在古代就被稱為天府之國,是個物産豐富的地方,如果能生活在這裡自然會很幸福,四川的川菜聞名中外,火鍋更是飄香四海,被聯合國命名為世界美食之都。成都是一座三千年沒改名的古城,曆史文化積澱深厚。

三國時期的蜀漢政權就建立在成都,成都還是我們的國寶——大熊貓的家鄉,每年世界各的大批遊客都會專程前來觀賞大熊貓。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千古流傳,這是一座幸福之城。

所謂死在雲南,意思是在雲南養老直到死去。雲南是一個氣候溫潤的地方,号稱彩雲之南,昆明四季如春,一年到頭沒有嚴寒,适合頤養天年。是以古人說死在雲南。

至于葬在西安,主要是西安處在黃土高原,土層厚,埋葬棺木不易腐爛。古人信風水,周秦漢唐的很多達官貴人都埋葬于此,說明這裡的風水好,有利于後世子孫,是以有了葬在西安的說法。

俗語:生在河南,長在四川,死在雲南,埋在西安,何意?漲知識了

做到這四件事很不容易,很大程度上要靠運氣,特别是生在河南。人們的這些願望都是為了更好地生活,同時為子孫後代創造生存發展的有利條件,以期子孫繁盛,家族興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