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啥古人看到外國美女便如臨大敵,決不允許入境?原因有些尴尬

引言

現如今,大家在大街上看到外國女性,已經非常司空見慣。但是在幾百年前的清朝統治時期,外國女人卻被視作洪水猛獸。清代文人齊體物還曾做詩《番婦》諷刺外國婦女:“野花頭插滿,黑齒草塗成。”

自古以來,中國封建帝王就習慣将漢族以外的少數民族稱作“番”或“夷”,意指這些人都是未開化之人,是一種貶低和看不起的意思。到了清朝這種思想也未改善,由于嚴厲的閉關政策,在乾隆年間,通商口岸隻有廣州一個。此外,朝廷對于與外國人通商和接觸更是制定了許多嚴格的規定,其中就包括:不允許外國女性居住在廣州,隻能住在船上。

為啥古人看到外國美女便如臨大敵,決不允許入境?原因有些尴尬

▲上世紀外國女性劇照

01

那個時候在海上航行往往時間漫長,通常都在半年以上。外國商人或者官員在經曆了長途海航之後,卻無法将自己的家眷帶上岸同住,是以他們對于這一規定十分不滿。清朝乾隆十六年(1751年),有一個荷蘭商人便大着膽子将自己的三位女性家眷帶進了廣州城,當時此事雖然沒有引起沖突,但清朝的官員卻非常重視。為了防止這種事情再度發生特意明文規定:再有帶着女性來到中國的船隻,在澳門的時候女性就下船居住,要不然就不準船隻進入廣州港口。

這個規定雖然沒有再讓外國女性留在船上,但是對于商人和官員來說,他們依然無法将自己的家眷帶着同住,是以就這一規定依然引發了一些摩擦和沖突。

為啥古人看到外國美女便如臨大敵,決不允許入境?原因有些尴尬

▲上世紀轎夫劇照

其中以發生在清朝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的“盼師夫人事件”最為典型,盼師是當時英國東印度公司的駐粵大班,他對這一規定非常不滿,于是便公開挑釁。不過此事應該也有英國政府在背後的指使,目的在于試探中國方面的反應。是以盼師帶着他的夫人和兩個葡萄牙婢女,在大白天毫不避諱地坐着轎子進入了廣州商館。

02

當地的清朝官員,很快便得知了這個消息。在一周之後,時任兩廣總督的李鴻賓向盼師發出指令,要求這三位女性迅速回到澳門,不準停留在廣州。但是盼師拒不執行,而且許多其他的英國商人也對此提出抗議。10月20日,李鴻賓再次下達通牒要求盼師三天之内便将三位外國女性送走,否則将派出軍隊以武力驅逐。

為啥古人看到外國美女便如臨大敵,決不允許入境?原因有些尴尬

▲英國東印度公司畫像

盼師依然不肯妥協,而且還通過本國的海軍司令調來了100多個全副武裝的士兵入住商館,一時雙方劍拔弩張,看起來一觸即發。但實際上當時的滿清朝廷并不願意引起戰争,是以李鴻賓無非是在虛張聲勢。後來商行的伍受昌出面,居中調停,最終英國的士兵撤回。而盼師以身體不好,是以需要夫人照顧為理由,暫時留下了兩位外國女性,她們在廣州住了接近兩個月之後才退回澳門。

在這一事件中,或者是不管是盼師還是李鴻賓,或者是其他的英國商人都沒有受到處罰。唯一受到處罰的是一個向盼師提供轎子的行商謝五,他被判處革職後發配新疆,但是還沒等發配就已經死在獄中。

為啥古人看到外國美女便如臨大敵,決不允許入境?原因有些尴尬

▲清朝轎夫蠟像

03

專家表示,在這之後,清朝便再次重申并且另外制定了《防範夷人章程》,對于相關的措施條規規定得更加詳細和嚴格。在鴉片戰争爆發之前,沒有再出現過類似公開挑釁的事件,但是中英雙方的沖突卻越來越深,這些類似的政策也成為了鴉片戰争爆發的原因之一。

為什麼滿清朝廷将外國婦女視作洪水猛獸呢?其最根本的原因則在于所謂的“夷夏大防”。從“番邦”、“夷人”等稱呼就可以看出,自古以來,封建時代的中國人便看不起外國人。而外國女性的服飾和許多其他生活習慣,都被國人視作“有傷風化”。而且清朝政府并不樂于見到外國人與中國人更多的接觸,并且他們認為如果來到中國的外國商人有家眷陪同,那麼便更不願意離開,在朝廷看來,這些都是會導緻社會不穩定的因素,一定要加以杜絕。

為啥古人看到外國美女便如臨大敵,決不允許入境?原因有些尴尬

▲《南京條約》書影

後面鴉片戰争結束後,中英雙方談判《南京條約》,英方代表明确提出了這個問題,清廷代表耆英替自己也替朝廷找了種種借口,終于做出了妥協。在《南京條約》中明文約定:“自今以後,大皇帝恩準英國人民帶同所屬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廣州、福州、廈門、甯波、上海等五處港口……”

結語

在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中美雙方簽訂《望廈條約》後,女性傳教士也被允許傳教。不過令人感到諷刺的是,就算滿清朝廷一敗塗地,當時的大多數中國人依然以大國自居,對外國人持以鄙夷的态度。

參考資料:

《番婦》

《南京條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