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甯可野宿荒墳,不可夜居古廟”,啥意思?現代人聽了不會吃虧

引言

“夫源遠者流長,根深者枝茂”,出自我國唐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的《海州刺史裴君夫人李氏墓志銘》,而由此句詩還衍生出了“源遠流長”,這個經常被人們用來形容中華文化曆史悠久的成語。而在這源遠流長的文化中,俗語就是其中一項,它們都是由勞動人民在生産生活中總結出來的生活經驗,大多都朗朗上口,易于記憶。

01

今天筆者要給大家講的一句俗語叫做:“甯可野宿荒墳,不可夜居古廟”。這句話是啥意思,又有何深意呢?為什麼古人會認為古廟比荒墳還可怕呢?對此專家則表示,現代人聽了不會吃虧,如今仍然适用。

廟,在中國文化中最初指祭祀祖宗的地方,漢代以後供奉神靈的神社也逐漸被人們稱為廟,比如土地廟、城隍廟等。後來,随着佛教傳入我國,廟在大多數情況下又包含了佛寺的意思。但是無論如何,廟都與天上的神靈和曆代的賢者之人分不開,在世人心中是十分神聖的地方,身處其中自然會受到庇護,諸邪不侵。

“甯可野宿荒墳,不可夜居古廟”,啥意思?現代人聽了不會吃虧

▲古廟近照

再來看與廟相對應的荒墳,一般都是那些不知道墳主人以及其後人的墳墓,大多來自于戰争、饑荒和瘟疫之時,大面積的人員死亡導緻許多死者的屍體沒有家屬前來認領,于是隻得被随意地藏于荒郊野外。由于墳墓都沒有人祭拜,時間一長之後便會荒草叢生成為荒墳,再加上這類地方向來是少有人迹,是以更顯得陰氣森森,進而更是少有人去,如此循環往複,這類地方就成為鬼怪傳說的發源地。

“甯可野宿荒墳,不可夜居古廟”,啥意思?現代人聽了不會吃虧

▲荒墳地照片

可是既然如此,古人又為何會給後世留下“甯可野宿荒墳,不可夜居古廟”的俗語呢?究竟有什麼原因讓他們覺得祭拜先人、神靈,如此神聖莊嚴的地方竟然比亂葬崗一般的荒墳還要可怕?事實上,古人之是以認為相對于荒墳而言古廟更可怕,是出于人身安全考慮。“甯可野宿荒墳,不可夜居古廟”并非是說不可以晚上居住在廟裡,其中主要是突出一個“古”字。

02

所謂“古廟”,那一定是修建時間已經很久遠的廟。誠然,這些廟在剛剛建成之時,不管是祭祀祖先也好,還是供奉神明也罷,必定會有人精心地打理。但是随着時間的流逝,或者廟的主人家沒落,或者廟的所在地經曆過戰火亦或是自然災害的洗禮,大部分古廟都年久失修、無人打掃。這些古廟的建築材料難免會被風雨侵蝕而變得不再牢固,存在坍塌的可能性很大。

“甯可野宿荒墳,不可夜居古廟”,啥意思?現代人聽了不會吃虧

▲破舊的古廟照片

據記載,明朝的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還未發迹之時在故鄉濠州鐘離縣(今安徽省滁州市鳳陽縣),曾遭到當地官府的追捕,為了逃命他不得不化妝成乞丐逃出鳳陽城,到城外的一座古廟藏身。然而,朱元璋卻在這座古廟裡偶遇到了前來抓捕他的官兵,并迅速被包圍。正當朱元璋走投無路即将被捕的千鈞一發之際,古廟突然坍塌了,許多官兵們當場被砸死而他是以僥幸逃脫。即使朱元璋是是以才逃過一劫,這件事還是在他的心裡留下了嚴重的陰影,後來每每路過古廟都敬而遠之。

▲朱元璋劇照

03

相比之下,荒墳雖然是傳說中的百鬼夜行之地,人們僅憑想象就足夠令自身不由自主地産生恐懼情緒,更不要提身處其中了,但是話說回來,人們野宿荒墳時心裡感受到的恐懼并不會對人造成任何實質性的傷害,因為鬼魂畢竟是莫須有的存在。而古廟則完全不一樣,一旦發生坍塌,裡面的人就算不會被當場砸死,也會被掩埋于其中最後活活渴死、餓死,很少有人能夠幸免。

“甯可野宿荒墳,不可夜居古廟”,啥意思?現代人聽了不會吃虧

▲破敗的古廟照片

由此看來,荒墳縱然令人們一想到就感到恐懼和危險,但事實上卻并沒有任何威脅,反而是看似安全,而且還可以遮風擋雨的古廟動辄就會出現緻命的危機,就像是張開血盆巨口的鬼怪,在黑夜裡等待着前去借宿之人,然後趁機一口吞入腹中。是以古人才在見證了無數次這樣的情況後,總結出了“甯可野宿荒墳,不可夜居古廟”這樣一句俗語留給後人。

結語

正所謂“君子不立危牆之下”,這也如同孟子在《孟子·盡心》中所言的:“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牆之下”,且不說生物都有趨利避害的本能,僅僅從古人的經驗來看,我們确實應該遠離類似于古廟這種有危險的地方,甯願在荒郊野嶺的墳場留宿,也不可貿然進入已經年久失修的破敗古廟。

參考資料:

《海州刺史裴君夫人李氏墓志銘》

《孟子·盡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