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元朝南征緬甸:印度洋的出海口近在咫尺,卻被明朝丢得幹幹淨淨

點藍色字免費訂閱,每天收到這樣的好資訊

中國是一個背靠亞歐大陸,面朝太平洋的國家。不過,中國距離印度洋也不算遠,從雲南到印度洋僅僅600公裡。但就是這600公裡,卻是曆朝曆代都難以向前推進的。緬甸地形崎岖不平,又屬于熱帶季風氣候,多雨林植被,瘴氣不開,古代中原人難以适應這樣的環境。縱觀中國曆史,距離打通印度洋通道最近的一次,就是元朝。

一,緬甸對撣邦地區的吞噬

1271年,忽必烈正式改國号為“元”,标志着元朝正式确立。也就在這一年,忽必烈派遣奇得脫因等出使緬甸,诏撫緬王。當時的緬甸為蒲甘王朝,該王朝是緬甸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王朝,以上座部佛教作為國教。在巅峰時期,蒲甘王朝的影響力甚至擴充至錫蘭和爪哇。元朝使者通路了緬甸後,蒲甘王朝也派遣了價博到達大都通路元朝,雙方正式建立了外交聯系。

元朝南征緬甸:印度洋的出海口近在咫尺,卻被明朝丢得幹幹淨淨

蒲甘王朝寺廟群

1273年,忽必烈再次派遣勘馬拉史裡、奇得脫因等出使緬甸,要求緬王派遣子弟來京,并稱臣納貢。此舉引起了緬甸的不滿,元朝的使者一去不返。之後,雲南行省長官開始向忽必烈建議征讨緬甸。當時全國尚未統一,忽必烈沒有準許,而是靜觀其變。

1277年,戰争最終爆發了,原因是緬甸意圖搶奪金齒區。金齒,也就是今天的景頗一帶,主要居民為傣族,信仰原始宗教。傣族,在古代稱為“撣人”。漢代時期,這裡有哀牢國,于東漢投歸,設定了永昌郡。中國古代史書将傣族建立的部落或者城邦稱為“撣國”或者“撣邦”。

元朝南征緬甸:印度洋的出海口近在咫尺,卻被明朝丢得幹幹淨淨

東漢滅亡後,永昌郡也名存實亡,其撣國恢複獨立狀态。這時候,緬甸的骠國也想乘機北上兼并撣國。公元234年,尚穆達王成為撣國王,他遷都蒲甘姆,平定了叛亂,擊退了骠國的進犯。242年,貢瑪法繼位,他也成功抵禦了緬甸的進攻。到了6世紀,緬甸骠國更加強盛。586年,骠國傾其全國之力北征,一舉攻下撣國王城蒲甘姆,撣國土崩瓦解。

唐朝時期,雲南地區興起了較為強盛的南诏國,有力地阻礙了緬甸的繼續北上。832 年,南诏國攻陷了骠國首都,骠國宣告滅亡。到了宋代,緬甸就興起了蒲甘王朝,而雲南則建立了大理王國。11世紀中期,蒲甘王朝的阿努律陀進攻大理國,使得大理國失去了對撣邦的控制。

元朝南征緬甸:印度洋的出海口近在咫尺,卻被明朝丢得幹幹淨淨

蒙古滅大理後,又不斷對周邊用兵,平大理五城、八府、四郡,烏蠻、白蠻等三十七部。撣邦之一的金齒國也投降于蒙古。然而蒲甘王朝還試圖和元朝争奪撣邦地區,于是在1277年派遣5萬軍隊,戰象800頭對千額(盈江)和金齒(景頗)發動了進攻,主動挑起了戰争。

二,蒲甘王朝的土崩瓦解

當時,元朝已經滅南宋,基本統一了全國,但是元朝西北又爆發了海都之亂,形勢不容樂觀。緬甸入侵後,大理路蒙古千戶忽都、總管信苴日率領700名騎兵馳援,和緬甸軍隊激戰兩日,擊潰了緬甸的象隊方陣,緬軍敗退。蒙古騎兵又繼續追擊30裡,攻破17寨。

元朝僅用700人就擊敗了緬甸5萬人,堪稱自衛反擊戰中的奇迹。随後,緬甸不甘失敗,多次在邊境地區發動挑撥行為。1277年10月,忽必烈終于坐不住了,下诏雲南諸路宣慰使都元帥納速剌丁統兵3848人出征緬甸。随後,元軍長驅直入,一直攻入江頭城(今緬甸蠻莫縣),招降撣族部落300寨。此次征讨,因為天氣炎熱,元軍未能深入。

元朝南征緬甸:印度洋的出海口近在咫尺,卻被明朝丢得幹幹淨淨

1280年,納速剌丁再次請求征伐緬國,忽必烈準許,開始積極準備征戰。1283年,元朝兵分水陸兩路,向緬甸統治核心地區開進。元軍依然長驅直入,一路攻破了緬甸的江頭城、太公城(今緬甸拉因公縣)等地,使得緬甸北部的12個部落歸屬于元朝。1285年,緬甸國王請求投降,元朝才開始撤兵。

經過此次進攻,蒲甘王朝已經陷入分裂,名存實亡。1287年,蒲甘王朝内部發生了混亂,地方軍閥各自獨立。其元朝派遣到緬甸的使者也被殺害。在這樣的情況下,忽必烈跨市了第二次出兵緬甸。不過,這次出征并不順利,元朝軍隊在緬甸遭遇了“誘敵深入”之計,死亡了7000多人。而緬甸國王擔心元朝會發動更大規模的戰争來報複,因而主動向元朝投降。

1286年,元朝在緬甸設定了緬中行省,任命蒲甘王朝國王為行省長官。這是曆史上第一次,緬甸納入到了中國的版圖之内。除了緬中行省,又設定了太公路、雲遠路、蒙憐路、蒙萊路、木邦路等,這些路并非是土路,而是“土司機構”,歸屬于雲南行省管轄。到1290年,緬中行省被取消,設定了緬甸宣慰司。

元朝南征緬甸:印度洋的出海口近在咫尺,卻被明朝丢得幹幹淨淨

通過此次戰争,中國的邊境幾乎推進到了印度洋沿岸。然而,元朝并未在緬甸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體系,這也給後來緬甸土司的獨立埋下了隐患。

三,元緬戰争的後續和影響

元緬戰争,使得緬甸分裂為了若幹的小國。1369年,緬甸東部建立阿瓦王國,而南部的孟族則建立了勃固王國,兩國交戰不斷。明朝建立後,于1382年消滅了雲南梁王勢力,設定了雲南布政使司、雲南都司,駐紮20萬大軍。緬甸的這些小國則紛紛對明朝稱臣,被明朝冊封為了宣慰司。

不過實際上,明朝也隻是名義上繼承了元朝的土司體系,沒有實際控制,沒有駐紮一兵一卒,沒有派遣一官半職,稱為“外夷”。例如明朝冊封的緬甸宣慰司實際上是阿瓦王國,大古剌宣慰司實際上是勃固王國,底馬撒和底兀剌是東籲王國。永樂年間,緬甸的阿瓦、勃固和東籲三大王國都拒絕了明朝的冊封。而北部木邦、孟養、孟密等撣邦土司則在兩國之間搖擺不定。明朝的“三宣六慰”,隻有三宣是實際控制的,六慰則是名存實亡,甚至名義都沒有了。

元朝南征緬甸:印度洋的出海口近在咫尺,卻被明朝丢得幹幹淨淨

1531年,東籲王正式稱緬甸王,建立了東籲王朝,此後相繼吞并勃固、阿瓦、錫泊、蠻莫、孟養、孟密、孟乃、洋桧等小王國,到1554年基本統一了緬甸地區。之後,東籲王朝又攻占了蘭那國(八百大甸宣慰司),瀾滄國(寮國宣慰司)、孟密土司等。東籲王朝還和泰國、明朝發生了戰争,到了萬曆年間,雲南“外夷”土司基本被東籲占領,雲南省的面積大幅度縮水。就這樣,大部分撣邦地區就淪陷了,中國和印度洋的距離再次被拉遠了。

元朝南征緬甸:印度洋的出海口近在咫尺,卻被明朝丢得幹幹淨淨

明朝後期的雲南

清代時期,又和緬甸發生了戰争,雖然最終沒有征服緬甸,但是也逼迫緬甸稱臣納貢,并且收複了雲南部分土司。

緬甸吞并了這些撣邦土司,卻未能将之成功消化。中國在雲貴進行“改土歸流”的時候,撣邦土司的權力卻達到了鼎盛。到了清代時期,緬甸北部的撣邦土司多達30個,主要分布于撣邦、曼德勒省、實皆省、克欽邦、克倫邦等地。由于撣人土司衆多,緬甸國王不敢公然削藩,隻能通過駐兵、征稅、冊封、聯姻、任職等方式加強其聯系,加速其融合。

元朝南征緬甸:印度洋的出海口近在咫尺,卻被明朝丢得幹幹淨淨

1885年,緬甸淪為了英國的殖民地。英國為了防範緬甸獨立,就保留土司制度,實行分而治之,如此使得緬甸土司長期存在。1948年,緬甸獨立。緬甸中央政府和土司之間的沖突遲遲無法解決。直到1959年,33個土司宣布放棄了世襲的權力,将行政權移交給撣邦新政府,如此緬甸的土司制度才宣告結束。但是土司對緬甸的影響并未徹底結束,許多地方土司并未放棄武裝,以至于緬甸難以形成強有力的中央集權,這是緬甸難以發展的一個根本原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