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我國的曆代君主,朱元璋實乃一代奇人。他本是一介農民,卻在農民起義運動當中大展宏圖,他憑借着自己的軍事才能與用人之善,在後來的起義過程當中成了軍隊的首領,最終打敗元朝統治者順利開創了大明朝。
朱元璋幼年家庭貧苦,隻能簡單的填飽肚子,更不要說去讀書了。或許就是幼年的這種境遇,讓他長大之後心性更加堅韌,也想要将自己的生活改變。而他加入了起義軍之後,而因為他勇敢、機智、處事得當而受到了上司者的賞識。有任務他總是身先士卒,得了獎賞也會分給大家,很快他在部隊當中也收獲了好名聲

之後朱元璋也越走越高,他在起義的過程當中尤其注意對百姓的保護,沒有糧食了便讓軍隊屯田,是以他也收獲了不少的民心。所說朱元璋的兵力并不是當時最強的,但是因為他個人的魅力與民心的歸順,在1368年,他終于在南京稱帝,建立了大明。
建國之後,朱元璋便将之前跟随自己的将領們都封賞了一番,就連戰死沙場的将軍們也獲得了名号,此番作為又将他的形象拔高了一層。或許是因為他本身是農民出身,是以朱元璋很清楚百姓們需要的是什麼,是以他治國很有一套自己的方法,也稱得上是一位賢明的君主。
王朝初建,百廢待興,朱元璋最看重的就是國家的經濟發展。他下令讓農民們回歸農田,獎勵耕種,興修水利,種植多種作物,讓農民們擁有了自己的一些糧食存儲。另外,他還下令解放奴隸,減輕賦稅,整治貪官與豪強。經過他的一番作為,社會生産力也開始漸漸恢複了,而這段時期在曆史上也被稱為是“洪武之治”。
但是國家恢複了生産力,如何将國家治理的更好也是一個很關鍵的問題。但是想要治理這麼大的一個國家,僅靠朱元璋一個人必定是不夠的,是以他需要選出一兩個得力助手來幫助自己。在這件事情上,古往今來的君主都十分的謹慎。
說到治國能人,劉伯溫是很不錯的一個人選,後人經常将他與諸葛亮放在一起比較,從這裡也能夠看出他的能力出衆。而當時他年事已高,便推辭了君主的請求,但是他還是給了一些關于丞相人選的建議。
最開始朱元璋想任用楊憲,此人雖平日裡對劉伯溫很好,但是劉伯溫還是反對,因為他覺得此人雖有能力卻沒有做丞相的氣量。此後太祖又問汪廣洋,奈何劉伯溫認為此人比起前者氣量還要狹窄,因而作罷。最後太祖詢問胡惟庸,對于這個人物劉伯溫隻給出了一句話評價:丞相好比駕車的馬,我擔心他會将馬車弄翻。而之後太祖還是選用了胡惟庸擔任丞相之職。
對于胡惟庸此人,曆史上也有不少的記載。在楊憲被誅之後,胡惟庸便得到了朱元璋的寵信,而他當了多年的獨相之後漸漸的變得狂妄,有些報告不告知朱元璋便直接執行。朝中的風氣也漸漸改變,胡惟庸權勢滔天,幾乎無人敢挑戰其威信。
最終他生了異心,想要謀反,然而不久事敗,之後他就被殺了。胡惟庸死後,朱元璋便廢除了宰相制度,他也是我國曆史上的最後一任宰相。
而這樣的結局與當年劉伯溫預測的完全一緻,當年他将胡惟庸比作一匹馬,寓意他可能會将馬車弄翻,結果宰相制度果真因為他而被廢除了。可能當年劉伯溫就已經猜到了如果君主任用胡惟庸為宰相的話,胡惟庸必定會生異心,依照朱元璋的性格,也必定不願再相信宰相,是以宰相制度必廢無疑。
由此可見,劉伯溫果真是神人,與諸葛亮也确實有得一比。他将世事看得很透徹,本可以更好的過一生,可惜最終也沒有壽終正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