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曆史上“替父從軍”的花木蘭,最後結局如何?說出來你别不信

現代社會,18歲男女都有為國服兵役的責任,放眼世界,女性在各軍事領域綻放光彩,以色列和美國女兵比例相當高,女性當兵似乎不是什麼了不得的大事,可是在千年前的古代中國,由于社會分工的不同,及男尊女卑的思想,女性從軍絕無僅有,是以,穆桂英挂帥,花木蘭從軍,變成了後世反複藝術加工的黃金素材,木蘭辭朗朗上口,婦孺皆知,你可知道,替父從軍的花木蘭最後結局如何?

想知道結局,就要先考證出處,花木蘭在曆史上确有其人嗎?木蘭詩在成詩之前便已經在民間廣為流傳,本是一首北朝民歌,何時開始傳頌早已不可考證,不過成為叙事詩已經到了北魏,原本隻有300餘字,流傳中得到了文人的潤色,到了隋唐兩代,便已經初露風骨,後代文人又将木蘭辭進行藝術加工和改編,明代的徐渭甚至将詩改成了劇,登上舞台。

曆史上“替父從軍”的花木蘭,最後結局如何?說出來你别不信

關于花木蘭其人,曆代考證皆不同,例如清康熙年間的縣志記載:“木蘭,本縣朱氏女,生于唐初,……假男子代父從軍,……至今其家猶在木蘭山下。”-黃陂縣志,可由于清朝距離南北朝早已過去千年自然難辨真僞,不如看看新唐書是怎麼介紹的,“少女木蘭,姓任”-新唐書。

是以,花木蘭的擁護者堅定的認為,原形在曆史上确有存在,大概屬于北方民女,但是籍貫不可考證,由于南北朝時北方邊境壓力很大,少數民族柔然崛起,開始向南蠶食疆土,北魏政權常年處于軍事動員狀态,是以官府規定,每戶都必須出一名男子從軍。

曆史上“替父從軍”的花木蘭,最後結局如何?說出來你别不信

從木蘭辭中可以看到,木蘭沒有兄長,父親又年高,弟弟還在幼齡,于是她做出了大膽替父從軍的決定,從此過上了十幾年的軍旅生活,直到衣錦還鄉,看看木蘭辭最後的陳述,“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将;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鬓,對鏡貼花黃。出門看夥伴,夥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讀到這裡,大多數理性思考的讀者會感到奇怪,既然是個女孩子,身體條件又怎麼會與其他男兵無法分辨?更不要說十二年的軍帳生活同吃同住,一起洗澡,一起上廁所,到了生理期又該怎麼解決?懷疑論者便據此認為,花木蘭的故事是古代專制王朝為了宣傳孝道,故意杜撰出來的民間故事,不具備曆史考證價值,曆朝曆代軍隊都是壁壘森嚴的,想保持身份不被拆穿幾乎沒有可能。

曆史上“替父從軍”的花木蘭,最後結局如何?說出來你别不信

木蘭辭起初隻是民歌,民歌的特點往往需要取自現實,文辭簡單朗朗上口,友善文化素養低的老百姓傳頌,後來經文人的加工變成了藝術作品,雖然部分情節采用了誇張和浪漫的表現形式,但是提取出那基本的故事,卻也并不難了解,對照正史,柔然崛起後立國158年,與之對立的中原王朝就經曆了數個,而在那一個多世紀的漫長歲月裡,北齊,東魏,北魏,與柔然在燕然山與黑山一帶發生過數次會戰,以上的曆史和木蘭辭中互為對應關系,由此可以推斷木蘭确有其人。

關于花木蘭的結局在木蘭辭中也有提及:“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裡足,送兒還故鄉。”,花木蘭的故事迅速傳遍朝堂,受到了天子的重視,可見在當時的社會,一個女子女扮男裝替父從軍,人們一方面是認為奇,另一方面是認為孝,木蘭見到了天子這段相對可信,因為古代誰也不敢觸犯天子權威,随便杜撰一個故事出來糊弄人。

曆史上“替父從軍”的花木蘭,最後結局如何?說出來你别不信

在木蘭辭最後的陳述中,花木蘭不願朝堂為官,而是傳回故鄉,恢複了女兒,詩到此結束,後事沒有記載,不過好在民間傳說口口相傳,有兩種說法值得注意,一:皇帝為了獎勵軍功,見她不願做官,表示願意納為後妃,以資獎勵,可是木蘭執意做個自由人,在家中為父母奉老,回到原籍後安然度過了一生,另一種說法是,經過十二年的從軍生涯,木蘭已經無法融入民間生活,最後和一名将領成婚,後來的日子還算美滿。

木蘭的故事被認為很有浪漫主義色彩,到了唐代,代宗皇帝還追封其為孝烈将軍。

參考:《新唐書》《木蘭詩》《黃陂縣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