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历史上“替父从军”的花木兰,最后结局如何?说出来你别不信

现代社会,18岁男女都有为国服兵役的责任,放眼世界,女性在各军事领域绽放光彩,以色列和美国女兵比例相当高,女性当兵似乎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大事,可是在千年前的古代中国,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及男尊女卑的思想,女性从军绝无仅有,所以,穆桂英挂帅,花木兰从军,变成了后世反复艺术加工的黄金素材,木兰辞朗朗上口,妇孺皆知,你可知道,替父从军的花木兰最后结局如何?

想知道结局,就要先考证出处,花木兰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吗?木兰诗在成诗之前便已经在民间广为流传,本是一首北朝民歌,何时开始传颂早已不可考证,不过成为叙事诗已经到了北魏,原本只有300余字,流传中得到了文人的润色,到了隋唐两代,便已经初露风骨,后代文人又将木兰辞进行艺术加工和改编,明代的徐渭甚至将诗改成了剧,登上舞台。

历史上“替父从军”的花木兰,最后结局如何?说出来你别不信

关于花木兰其人,历代考证皆不同,例如清康熙年间的县志记载:“木兰,本县朱氏女,生于唐初,……假男子代父从军,……至今其家犹在木兰山下。”-黄陂县志,可由于清朝距离南北朝早已过去千年自然难辨真伪,不如看看新唐书是怎么介绍的,“少女木兰,姓任”-新唐书。

因此,花木兰的拥护者坚定的认为,原形在历史上确有存在,大概属于北方民女,但是籍贯不可考证,由于南北朝时北方边境压力很大,少数民族柔然崛起,开始向南蚕食疆土,北魏政权常年处于军事动员状态,所以官府规定,每户都必须出一名男子从军。

历史上“替父从军”的花木兰,最后结局如何?说出来你别不信

从木兰辞中可以看到,木兰没有兄长,父亲又年高,弟弟还在幼龄,于是她做出了大胆替父从军的决定,从此过上了十几年的军旅生活,直到衣锦还乡,看看木兰辞最后的陈述,“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读到这里,大多数理性思考的读者会感到奇怪,既然是个女孩子,身体条件又怎么会与其他男兵无法分辨?更不要说十二年的军帐生活同吃同住,一起洗澡,一起上厕所,到了生理期又该怎么解决?怀疑论者便据此认为,花木兰的故事是古代专制王朝为了宣传孝道,故意杜撰出来的民间故事,不具备历史考证价值,历朝历代军队都是壁垒森严的,想保持身份不被拆穿几乎没有可能。

历史上“替父从军”的花木兰,最后结局如何?说出来你别不信

木兰辞起初只是民歌,民歌的特点往往需要取自现实,文辞简单朗朗上口,方便文化素养低的老百姓传颂,后来经文人的加工变成了艺术作品,虽然部分情节采用了夸张和浪漫的表现形式,但是提取出那基本的故事,却也并不难理解,对照正史,柔然崛起后立国158年,与之对立的中原王朝就经历了数个,而在那一个多世纪的漫长岁月里,北齐,东魏,北魏,与柔然在燕然山与黑山一带发生过数次会战,以上的历史和木兰辞中互为对应关系,由此可以推断木兰确有其人。

关于花木兰的结局在木兰辞中也有提及:“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花木兰的故事迅速传遍朝堂,受到了天子的重视,可见在当时的社会,一个女子女扮男装替父从军,人们一方面是认为奇,另一方面是认为孝,木兰见到了天子这段相对可信,因为古代谁也不敢触犯天子权威,随便杜撰一个故事出来糊弄人。

历史上“替父从军”的花木兰,最后结局如何?说出来你别不信

在木兰辞最后的陈述中,花木兰不愿朝堂为官,而是返回故乡,恢复了女儿,诗到此结束,后事没有记载,不过好在民间传说口口相传,有两种说法值得注意,一:皇帝为了奖励军功,见她不愿做官,表示愿意纳为后妃,以资奖励,可是木兰执意做个自由人,在家中为父母奉老,回到原籍后安然度过了一生,另一种说法是,经过十二年的从军生涯,木兰已经无法融入民间生活,最后和一名将领成婚,后来的日子还算美满。

木兰的故事被认为很有浪漫主义色彩,到了唐代,代宗皇帝还追封其为孝烈将军。

参考:《新唐书》《木兰诗》《黄陂县志》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