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世民為何能開創“貞觀之治”,因為他懂得了一個秘訣

唐朝初期,天下雖然平定了,但土匪還是不少,劫皇綱的,搶錢莊的,搶得少了都上不了地方新聞。

李世民就問大家:“如何才能平定這些匪賊?”

李世民為何能開創“貞觀之治”,因為他懂得了一個秘訣

李世民的手下,那都是刀山火海闖過來的,這個說:“這還不簡單?抓到一個咔嚓一個!看是他們人多還是我們刀多!”那個也點頭稱贊:“隻有用不完的刀,沒有殺不完的人!”

李世民眉毛都皺到一塊兒了,半天才說話:“你們說的,都是催生匪賊的辦法,不是制止匪賊的辦法。”

大家都不服氣,問李世民:“陛下有何錦囊妙計?”

李世民笑着說:“朕問你們,這些人為什麼要當匪賊?”看大家不吱聲,李世民又說:“這樣吧,你們脫下錦袍,放棄榮華富貴,去當匪賊怎麼樣?”

大家面面相觑,啞口無言,這時候,李世民笑了,說:“這就對了!你們有衣穿,有肉吃,有老婆有孩子,當然不願意放棄這些去當匪賊。那你們再換位思考一下,如果那些匪賊也都能吃穿不愁,兒孫滿堂,他們還會當匪賊嗎?”

大家這才恍然大悟,一時掌聲與馬屁齊飛。

李世民為何能開創“貞觀之治”,因為他懂得了一個秘訣

這裡有一個資料:貞觀三年(公元629年),全國被判處死刑的,隻有29個人。也是這一年,唐朝糧食大豐收,一米鬥最多也就賣到四錢,連最窮的老百姓也能買得起。大家都有飯吃了,誰還會去當匪賊?至于那29個人,沒有一個是因為吃不上飯而犯罪的。

李世民是有學問的人,他一定讀過一本書,名字叫《潛夫論》,作者是東漢大思想家王符。王符在《潛夫論》第二篇《務本》中,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夫為國者,以富民為本。”

其實,“富國先富民”的思想,早在王符之前七八百年就有了,說這話的人也非常有名,就是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首的管仲。

《管子·治國篇》有雲:“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也。”如果您覺得這句話有些深奧,那麼再從《管子》引用兩句您一定知道的名言:“倉廪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李世民為何能開創“貞觀之治”,因為他懂得了一個秘訣

一個國家的國民素質高不高,一般情況下要看這個國家的發達程度,越是發達的國家,文明程度越高。是他們“人種高貴”嗎?當然不是,還是應了管子的話:先讓老百姓吃飽飯,不為一日三餐發愁了,再來談文明禮貌的問題。如果讓老百姓餓着肚子講文明講道德,誰會聽你放空炮?

這就是人性。曆代治國成功者,無一不深通人性。

五代十國後期有個皇帝,就是後周太祖郭威,這個人名氣不大,但他的品性很好,見不得老百姓吃苦。後周剛建立時,有很多無主之地沒人種,而很多流離失所的農民又無地可種,有的地方官根本不在乎,說沒人種就荒着吧。

郭威看下不去,說:“不讓老百姓種地,等于逼老百姓造反。”郭威不但把無主之地無償分給老百姓,還減免了各種賦稅。

郭威說過一句話:“苟利于民,與資國何異?”這說明郭威看清了富民與富國之間的辯證關系,先有富民,才能富國。

郭威駕崩得早,他的養子柴榮同樣是個明君,經常說:“老百姓是我們的父母,父母過上好日子,我們當盡力促成,而不是剝削他們。老百姓被你搜刮成了窮光蛋,他們接下來就會造反。”

李世民為何能開創“貞觀之治”,因為他懂得了一個秘訣

顯德四年(957年),西京留守吳廷祚上疏,說:“臣治下有個伊陽縣,老百姓經常在縣裡的山谷淘取金屑,請朝廷制止。”

朝中很多人都支援吳廷祚的意見,也是啊,錢都讓老百姓賺走了,官府喝西北風去啊?柴榮沉思了片刻,說:“山川河澤之利,本來就是讓老百姓共享的,官府不可以獨享其利。讓老百姓賺到錢,他們不但不會造反,反而會更親近官府。”

柴榮還專門下诏,告訴那些淘金的老百姓:“你們随便淘金,淘到多少都是你們的。不但如此,你們賺到的錢,官府一文錢也不要!如果有人膽敢搶你們的勞動成果,來告禦狀,朕為你們做主!”可以想象當時萬衆歡呼的場面,這樣的好皇帝,真是打着燈籠也難找啊!

但可惜的是,柴榮在位隻有五年多的時間,老百姓聽到柴榮駕崩的消息後,都哭成了淚人。

遍觀曆史上的各朝各代,凡是懂得讓利于民的,都是盛世,而那些隻懂得搜刮百姓的,肯定也是長不了,正應了王符在《潛夫論》中的觀點:“夫為國者,以富民為本。”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