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李世民为何能开创“贞观之治”,因为他懂得了一个秘诀

唐朝初期,天下虽然平定了,但土匪还是不少,劫皇纲的,抢钱庄的,抢得少了都上不了地方新闻。

李世民就问大家:“如何才能平定这些匪贼?”

李世民为何能开创“贞观之治”,因为他懂得了一个秘诀

李世民的手下,那都是刀山火海闯过来的,这个说:“这还不简单?抓到一个咔嚓一个!看是他们人多还是我们刀多!”那个也点头称赞:“只有用不完的刀,没有杀不完的人!”

李世民眉毛都皱到一块儿了,半天才说话:“你们说的,都是催生匪贼的办法,不是制止匪贼的办法。”

大家都不服气,问李世民:“陛下有何锦囊妙计?”

李世民笑着说:“朕问你们,这些人为什么要当匪贼?”看大家不吱声,李世民又说:“这样吧,你们脱下锦袍,放弃荣华富贵,去当匪贼怎么样?”

大家面面相觑,哑口无言,这时候,李世民笑了,说:“这就对了!你们有衣穿,有肉吃,有老婆有孩子,当然不愿意放弃这些去当匪贼。那你们再换位思考一下,如果那些匪贼也都能吃穿不愁,儿孙满堂,他们还会当匪贼吗?”

大家这才恍然大悟,一时掌声与马屁齐飞。

李世民为何能开创“贞观之治”,因为他懂得了一个秘诀

这里有一个数据: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全国被判处死刑的,只有29个人。也是这一年,唐朝粮食大丰收,一米斗最多也就卖到四钱,连最穷的老百姓也能买得起。大家都有饭吃了,谁还会去当匪贼?至于那29个人,没有一个是因为吃不上饭而犯罪的。

李世民是有学问的人,他一定读过一本书,名字叫《潜夫论》,作者是东汉大思想家王符。王符在《潜夫论》第二篇《务本》中,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夫为国者,以富民为本。”

其实,“富国先富民”的思想,早在王符之前七八百年就有了,说这话的人也非常有名,就是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的管仲。

《管子·治国篇》有云:“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如果您觉得这句话有些深奥,那么再从《管子》引用两句您一定知道的名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李世民为何能开创“贞观之治”,因为他懂得了一个秘诀

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高不高,一般情况下要看这个国家的发达程度,越是发达的国家,文明程度越高。是他们“人种高贵”吗?当然不是,还是应了管子的话:先让老百姓吃饱饭,不为一日三餐发愁了,再来谈文明礼貌的问题。如果让老百姓饿着肚子讲文明讲道德,谁会听你放空炮?

这就是人性。历代治国成功者,无一不深通人性。

五代十国后期有个皇帝,就是后周太祖郭威,这个人名气不大,但他的品性很好,见不得老百姓吃苦。后周刚建立时,有很多无主之地没人种,而很多流离失所的农民又无地可种,有的地方官根本不在乎,说没人种就荒着吧。

郭威看下不去,说:“不让老百姓种地,等于逼老百姓造反。”郭威不但把无主之地无偿分给老百姓,还减免了各种赋税。

郭威说过一句话:“苟利于民,与资国何异?”这说明郭威看清了富民与富国之间的辩证关系,先有富民,才能富国。

郭威驾崩得早,他的养子柴荣同样是个明君,经常说:“老百姓是我们的父母,父母过上好日子,我们当尽力促成,而不是剥削他们。老百姓被你搜刮成了穷光蛋,他们接下来就会造反。”

李世民为何能开创“贞观之治”,因为他懂得了一个秘诀

显德四年(957年),西京留守吴廷祚上疏,说:“臣治下有个伊阳县,老百姓经常在县里的山谷淘取金屑,请朝廷制止。”

朝中很多人都支持吴廷祚的意见,也是啊,钱都让老百姓赚走了,官府喝西北风去啊?柴荣沉思了片刻,说:“山川河泽之利,本来就是让老百姓共享的,官府不可以独享其利。让老百姓赚到钱,他们不但不会造反,反而会更亲近官府。”

柴荣还专门下诏,告诉那些淘金的老百姓:“你们随便淘金,淘到多少都是你们的。不但如此,你们赚到的钱,官府一文钱也不要!如果有人胆敢抢你们的劳动成果,来告御状,朕为你们做主!”可以想象当时万众欢呼的场面,这样的好皇帝,真是打着灯笼也难找啊!

但可惜的是,柴荣在位只有五年多的时间,老百姓听到柴荣驾崩的消息后,都哭成了泪人。

遍观历史上的各朝各代,凡是懂得让利于民的,都是盛世,而那些只懂得搜刮百姓的,肯定也是长不了,正应了王符在《潜夫论》中的观点:“夫为国者,以富民为本。”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