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述
客觀來說,每個朝代都有屬于自己的情報機構,唐代的察事廳、宋代的禁衛所、明代的錦衣衛,還有民國時期的軍統組織。這些情報組織在很大程度上幫助當時的統治者鞏固自己的政權,同時在面對外敵時也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就拿軍統來說,抗日戰争爆發後軍統曾大力培養情報特務,他們有着完善的行動方略和職業操守,在日本人那裡竊取了很多關鍵情報。隻是到了抗戰後期軍統在老蔣的授意下開始将矛頭對準自己的兄弟,這才徹底搞臭了該組織的名聲。

解放戰争結束後,國民政府無奈之下退守台灣,軍統作為國軍在大陸的情報組織自然也面臨着解散的局面,不過并非所有的特務都跟随國軍一起退到了台灣。
在最後的階段大陸還剩三個軍統特務,他們曾隐姓埋名生活了64年,最終三人相見留下一張具有時代意義的合影。
王慶蓮
第一位留在大陸的軍統特工叫王慶蓮。王慶蓮出生于浙江江山縣,熟悉民國曆史的朋友都知道,這裡簡直就是軍統的故鄉,不管是原軍統局長戴笠還是後來的局長毛人鳳都是江山縣人,軍統内部一半的特務都是來自這裡。
可能正是受到這層關系的影響,在王慶蓮15歲那年軍統再次來江山縣招人,王慶蓮的母親一聽這是好事兒啊,就給女兒報了名;王慶蓮自己也争氣,進入軍統的考試并不容易,但自小聰慧的王慶蓮真的憑借本事考上了。
再到後來因王慶蓮的工作出色,上級組織開始大力培養她,1944年前後王慶蓮已經成為軍統内部不可多得的女譯電員。
可能就連戴笠都認為這個崗位對軍統來說太過于重要,是以除了自己的老鄉江山縣人外他還真信不過外來人員,王慶蓮剛好滿足工作的一切條件,這份崗位就像是為她連身定做的。
王慶蓮上任後曾協助上級提前破獲了日本要進攻美國珍珠港的情報,隻是當時美國不相信老蔣的話,但我們也不可否認王慶蓮在這件事情上的功勞。
她曾為抗日戰争做過巨大貢獻,當軍統撤離大陸時,王慶蓮并沒有像其他人一樣一起逃去台灣,她的家鄉在江山縣,她很想回去見自己的母親。
當然由于身份的特殊性,王慶蓮在後來還被下放過一段時間,不過後來誤會解除上級對王慶蓮頗為照顧,肯定其為國家的勝利做出的貢獻,允許她在大陸過幸福的生活。
晚年的王慶蓮坦言:她真的很感謝我黨為她做出的一切。
戴以謙
第二位留在大陸的軍統時戴以謙,從這個名字我們也能看出,戴以謙似乎和當時的軍統頭子戴笠有着些許的聯系。
事實正是如此,如果按輩分來算,戴以謙應該叫戴笠一聲十叔公,别看這親戚關系扯得遠,但在當時哪怕隻是些許的沾親帶故,都能得到戴笠的庇護在軍統内過得風生水起。
不過戴以謙并非那種投機取巧之輩,他心裡有着濃厚的愛國情懷,對此他還參過軍,抗搶上過抗日戰場。
後戴笠得知戴以謙身份後将他調到軍統工作,他對戴以謙非常信任,畢竟是自家人,戴以謙最高在軍統中做到了機要參謀職位,為抗日戰争出謀劃策。
本來按照這樣的劇情,戴以謙在國軍大敗後會随着戴笠一起去台灣生活,但我們也都知道戴笠的飛機曾在南京上空出事,戴以謙就回到自己的老家過上了平凡的生活。
後來戴以謙因解放戰争期間的罪名被判了5年,時間不算長,他在獄中也多次為自己的過去贖罪。老年的戴以謙最終得到了國家的寬容,将其送到養老院安享晚年。
祝仁波
第三位留在大陸的軍統特務叫祝仁波,祝仁波和戴以謙是老相識了,兩人在軍統内也是很好的朋友;不過和戴以謙在軍統中職務不同的是,祝仁波主要工作是維護軍統的無線電。
在那個年代通訊技術并非所有人都能掌握的,但祝仁波因姐夫陳一白的原因耳濡目染,在無線電領域頗有造詣。
陳一白曾是當時國内最優秀的電信專家,名師出高徒祝仁波能得到軍統的這份工作倒也沒讓我們感到太意外。
但說實話,祝仁波的工作每天都面臨着巨大的危險,他不是在幕後搜集情報或者破譯情報的譯電員,他需要經常冒着槍林彈雨在戰場上搶修電台,以確定資訊能夠傳出去。
和上文我們介紹的兩位軍統特務相比,祝仁波頗有一些“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的隐士之感。
他對軍統内部的人情往來毫不在意,哪怕後來國軍大敗他也沒有任何可惜,而是一心撲在自己的工作上,哪怕後來軍統都撤走了他也沒有離開,而是留在大陸當一名機電維修員。
結語
後來有志願者聽說過三人的故事,在當地部門的幫助下,三位曾經的軍統特務時隔64年後再度相見,一時之間真能讓人感慨萬千。
時間能夠抹去一切痕迹,三人決定在門前留下一張合影,他們是舊時代的殘餘,見證了戰争年代的心酸、見證了國軍與軍統的毀滅,還見證了新時代的崛起;但他們已經老了,三人或許可以重聚,但軍統永遠不可能在曆史舞台上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