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劉備與朱儁征讨反賊,敵人送來一封信,朱儁看後嘿嘿冷笑

劉備與朱儁征讨反賊,敵人送來一封信,朱儁看後嘿嘿冷笑

01 朱儁不接受投降

黃巾軍起義看似聲勢浩大,産生了重大影響,但當各地鎮壓力量起來以後,他們面對巨大的實力對比,迅速潰敗下去,張角、張梁和張寶先後被擊殺。

黃巾軍起義在東漢政權的體系反彈的作用下,很快就失敗了。但失敗歸失敗,他們的力量還沒有馬上銷聲匿迹,多少還會有些餘波蕩漾。這不,黃巾餘黨趙弘、韓忠、孫仲等人聚衆數萬,望風放火搶劫,說是要給張角報仇雪恨。

這些人實在是可笑,他們的主人都很快就被剿滅了,何況他們幾個小鈴铛。朝廷根本不把他們放在眼裡,馬上指令朱儁率領取勝的軍隊前來讨伐他們。

這個時候,賊衆占據了宛城,朱儁帶領軍隊去攻打。他們怎麼攻打呢?朱儁讓劉歇業三兄弟進攻城池的西南角,引誘韓忠帶領着精銳兵卒來迎敵。朱儁自己帶領鐵騎二千,去攻打東北角。

賊衆害怕失去了宛城這個根據地,就把西南角的兵撤回來了。劉玄德就率人從背後掩殺,結果賊衆大敗,逃回了宛城。朱儁趁機讓軍隊把宛城團團圍住。

怎麼辦呢?這些賊衆一看好像也沒有什麼好辦法突圍,都唉聲歎氣。沒多久,他們發現城中沒有什麼糧草了。這可怎麼得了,沒有糧草的軍隊,那還能叫軍隊嗎?他們怎麼與朝廷軍隊相抗衡?

最後看實在沒有好辦法,韓忠就派人出城給朱儁送來一封信,說要出來投降朝廷。接受不接受他們的投降呢?這個時候,很多人會說,應該啊,這樣就會盡量少損失地結束戰鬥,對國家對軍隊來說,都是好事。劉備就是這樣認為的。

但,朱儁嘿嘿冷笑,他拒絕了。

劉備與朱儁征讨反賊,敵人送來一封信,朱儁看後嘿嘿冷笑

02 朱儁為什麼拒絕投降?

僅僅從軍事上看,還真是這樣。但是,如果從政治上看,就不是那麼回事了。對要不要接受投降,劉備與朱儁有一番讨論。

劉備說,當年高祖得到天下,就是因為他能夠招降納順,那麼今天你為什麼不允許他們投降呢?

朱儁說,彼一時,此一時啊。當年秦朝末年和項羽的時期,天下大亂,老百姓也沒有固定的主人,是以招降賞附是對的,有利于天下人都來歸附。但是現在情況很不一樣,現在天下一統于大漢政權,而隻有黃巾軍造反。他們是最可恨的賊子。如果允許他們投降,而給他們以生路,那麼就沒辦辦法勸善了。事實上,這些反賊會認為,平時可以随便搶劫殺戮,如果失利了就可以通過投降來保全性命。這樣就會縱容他們盡量造反,而不是安順服從朝廷。

那麼,朱儁說的對嗎?

秦朝末年,那個時候天下大亂,就像曠野上跑着一頭野鹿,大家都想逮住它,是以誰也不服誰。這意味着,那個時候的天下,所有權還沒有定,天下處于争奪所有權的放任狀态。

盡管項羽短暫地建立過西楚政權,在彭城号令天下,可是實際上他沒有真正統一天下的軍隊,每個人的軍隊還是對各自所有。你說這樣能行嗎?

人家不還是争領天下嗎?對的,大家都仍然要争奪。為首的,就是劉邦和項羽。他們兩個集團經過千辛萬苦的争奪,最終才在垓下之戰分出了勝負。

在這個漫長的争奪過程中,都是希望能夠取得越來越多的人的支援才好啊。是以,劉邦對來投降他的人,那簡直是來者不拒。這個時候的招降納順,是吸取對自己事業有利的力量,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建立反項羽統一戰線,就是要把自己的隊伍搞得多多的,把項羽的對伍搞得少少的。

是以,這個時候的招降納順就有很大的意義。從很大程度上來說,是劉邦需要這些投降的人,他們的曆史含量很大。

而劉備和朱儁他們這個時候面臨的黃巾軍是什麼樣的曆史含量呢?

這個時候,東漢政權還是比較穩固的,而且天下的所有權屬于劉漢。在所有權仍然穩固的前提下,你起來造反,就是要挑戰大家的共識和穩定的利益格局。這就是以卵擊石了。

而且,劉備朱儁他們面對的,是黃巾軍的餘黨。請注意,什麼是餘黨?就是主力部隊已經over,就剩下少量蝦兵蟹将了。你想想,他們還有多大力量,可以代表黃巾軍呢?不僅沒有多大的代表性,反而他們的力量很小帶來的另外的一個弊端,就是他們實際上沒有談判權。

戰争中的談判權實質上來自哪裡?當然是你的實力,以及你的實力所能夠給對方帶來的傷害。很多時候,真正拉開地戰鬥,雖然本方也能取勝,但是因為敵人的實力強大,是以也會給自己隊伍帶來很大傷害。這個時候,在敵我實力對比的綜合考量下,接受對方的投降,對雙方來說都是可以接受的,甚至可以說是雙赢的結果。

但是,劉備朱儁他們面對的,是根本沒有勝算,而且本身也沒有多少損敵可能性的黃巾軍餘黨,可想而知,他們有什麼談判權呢?

沒有談判權的他們,這個時候要來投降了,如果允許他們投降,就會導緻朱儁所說的結果,就是對他們有利的時候,就到處燒殺搶掠,不利的時候,就選擇投降。這對他們來說,是非常有利的。因為反正一投降就可以保住性命,這個買賣還是很劃算。

可惜,對黃巾軍餘黨劃算,但是對東漢政權就不劃算了。因為這樣,朝廷就會養虎為患,而且會給天下做出很不好的惡性示範,實際上就等于鼓勵那些已經有反心,但是還沒有反行的人,請盡快起來造反吧。

朱儁不允許他們投降的做法,實際上會帶來很好的政治影響,可以使天下人都看到,造朝廷的反,那結果就是彈盡糧絕和絕無生機。那些想造反的人,會在心裡盤算一下,看看自己的力量是不是可以比黃巾軍更強,如果不能,幹脆就别起什麼造反心了。這樣,就是基于一點深挖的廣泛震懾。

是以,這樣的政治效果就是很好的。而這些效果,是僅僅從軍事方面考量所很難實作的。從某種意義上說,朱儁的政治頭腦也是比較發達的。劉備這個時候的政治頭腦還是稍差一籌,顯然朱儁給他上了一課,是以他最後也心服口服說道:“不容降是矣”。

劉備與朱儁征讨反賊,敵人送來一封信,朱儁看後嘿嘿冷笑

03 還是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劉備與朱儁關于是否接受投降的談話,表明做出正确決策,需要結合具體情況和具體條件,做出具體的分析,得出應該怎麼做的具體結論。

朱儁這一番分析,從“彼一時此一時也”開始,就是在方法論原則上,确定了要從不同時代的不同情況出發來做出分析的基本立場。

接着,那個時代是什麼樣的呢?他分析,劉邦那個時代的天下未定,是以招降納順是有利的。這就直接代入了具體分析的初始切入點和基本落實點。

然後一轉折,朱儁說到現在的黃巾軍是什麼樣子呢?天下未反,唯獨他們造反,這個時候,天下的打擊力量集中在他們身上。這個時候事件的性質與劉邦時的天下未定,大家都有争奪權的狀态是完全不一樣的。這就是反向代入與落實。

這樣一比較,就可以從中找到具體的條件,并且由此确定應該該采取的不同态度。

朱儁的分析告訴大家,要想取得勝利,需要針對具體問題作出具體分析。需要結合具體條件,對需要分析的标的物做出符合條件的确定,然後根據這種狀态來确定應該采取什麼樣的态度。這是讀者從這一段曆史中可以得出的智慧延伸。

有了上述這些思想條件,無怪乎朱儁說什麼都不願意接受韓忠投降,而且對敵軍送來的消息嘿嘿冷笑了。當然,接着就會是一場殘酷的滅敵之戰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