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49年,解放軍戰俘營改為解放軍官訓練團

1949年解放戰争如火如荼進行時,當時全國各地有不少戰俘營,國民黨進階戰犯大概有千餘人,情緒極不穩定,給看管機關造成了不小的壓力。

1949年,解放軍戰俘營改為解放軍官訓練團

公安部部長羅瑞卿向中央彙報了這些情況,毛澤東訓示,對于這些戰犯,有病的治病,有傷的養傷,給予政治學習,參加勞動改造,待時機成熟後再根據實際情況處理。

周恩來建議将戰犯改造工作交給公安部門,要求羅瑞卿馬上組織實施,北京功德林戰犯管理所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成立的。

1949年春,柳亞子、徐鑄成、葉聖陶等幾十位愛國民主人士參觀了山東解放區,并參觀了華東解放軍官訓練團,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戰俘營。

當時華東局和華東軍區駐地是山東青州,解放軍官訓練團也在這裡

著名報人、《文彙報》主筆徐鑄成在青州意外地遇見了老相識王耀武。

徐鑄成參觀了被俘軍官宿舍,一屋一個大坑,室内溫暖清潔,被褥整齊,桌椅齊全。

王耀武單獨住一間,陳設要好一些,有衣櫥及桌椅。

1949年,解放軍戰俘營改為解放軍官訓練團

徐鑄成與王耀武略事寒喧後,便問他生活習慣否?有無不舒服的感覺?

王耀武的回答很實在,也很有意思:“從我被俘以來,他們從沒有對我們責罵或侮辱,隻是勸導我們好好學習。像我這樣地位的共産黨,要被我們捉住了,早沒有命了,現在,人家如此對待我們,我們心中隻有愧感。

你問我生活是否吃得消?像我們這類人,過去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寸草不沾的人,現在要自己勞動,自己鋪床、洗衣,自己掃地,自己去打飯,當然不習慣。但仔細想想,人生的目的是什麼?隻為了剝削别人的勞動,自己享福麼?想到這些,心坦然,安心學習了。”

主管華東文化工作的夏衍也曾到青州解放軍官訓練團參訪,當時管教人員對于訓練團内的國民黨将軍一律稱“同學”,但有些戰俘卻認為這是共産黨“虛僞”。

夏衍說:“戰敗一方被勝利一方捉去,稱其為俘虜是天經地義的事。但為什麼不稱俘虜而稱同學呢?那不是虛僞,而是展現了共産黨人以改造天下為己任的胸懷。

你們在這裡不是受虐待,而是受優待,大家一起學習,共同探讨真理,研究中華民族怎樣振興,難道這不是學習嗎?如果你們有人認為稱同學是耍手腕,那麼我們可以建議,今後不再稱同學們,而是稱俘虜們,不知各位意下如何?”

1949年,解放軍戰俘營改為解放軍官訓練團

王耀武在山東的老搭檔、國民黨山東省黨部主委龐鏡塘的遭遇和王耀武差不多,他在濟南戰役的炮火中化裝成難民逃跑,在臨城被解放軍便衣隊俘虜,随後被送到青州。

到青州訓練團後,龐鏡塘首先看到一副對聯:“早進來晚進來早晚進來;先出去後出去先後出去。”橫批是“你也來了”。

後來他才知道,對聯是王耀武寫的,王耀武比他早十幾天“進來”,兩人編在一個小組。雖然被俘,龐鏡塘還忘不了經常做王耀武的“說服”。

後來,他們都來到了北京功德林,這裡也成為走向新生的的開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