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蘇聯解體時,擁兵百萬的強大蘇軍為何選擇置身事外?

今天我們回顧蘇聯解體,可以發現驚人的一幕:從“八一九事件”爆發時起,作為蘇聯國家武力後盾的蘇軍,就處于碌碌無為的狀态。

蘇軍當年為何沒能湧上莫斯科街頭,去鎮壓遊行示威的人群?究竟是什麼原因使這支世界強軍威風不再?是因為持續多年的饑餓、貧困?還是蘇軍内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出了問題?

蘇聯解體時,擁兵百萬的強大蘇軍為何選擇置身事外?

對于蘇聯而言,強大的蘇軍就是蘇聯保持超級大國地位的基礎。不管是蘇維埃政權的建立還是二戰期間的英勇搏殺,都離不開蘇軍的浴血奮戰。換而言之,沒有強大的蘇軍,蘇聯的統治基礎也就不複存在。

然而,在蘇聯走向分崩離析之際,擁有400萬常備軍的蘇聯軍隊卻無動于衷,他們有的甚至在“八一九事件”中發揮了助長獨立行動的作用。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為何強大的蘇軍會“助纣為虐”呢?

蘇聯解體時,擁兵百萬的強大蘇軍為何選擇置身事外?

事實上,蘇軍在蘇聯解體之際忙着幹什麼?用一句話簡單概括,就是他們中的78%的官兵都在忙着退黨。因為随着“新思維”改革的進行,反對勢力的思想攻勢已經逐漸滲入蘇聯軍營,這實際上加劇了蘇軍思想的内部分化。

客觀的來講,蘇聯連年發動的對外戰争确實對蘇軍的思想有所影響。剛開始,蘇軍還能在對外戰争中取得勝利,但随着國際形勢的變化,諸如阿富汗戰争之類的非正義戰争也陷入了困境。蘇軍沒有辦法像之前一樣在阿富汗境内大展雄風,甚至還出現了大量的人員傷亡。

蘇聯解體時,擁兵百萬的強大蘇軍為何選擇置身事外?

正因為如此,蘇軍内部的厭戰情緒也在逐年上漲,他們呼籲當局撤回軍隊。然而,當時的蘇聯當局卻罔顧民意,欺騙國内的士兵,最終釀成了一個倉促撤軍的慘劇。

常言道:堡壘往往是從内部攻破的,這句話自然說的不假。

蘇聯解體時,擁兵百萬的強大蘇軍為何選擇置身事外?

蘇聯解體前夕,以戈爾巴喬夫為首的蘇聯高層開始對蘇軍失去信任,決定對蘇軍内部進行改革。1990年以後,随着“新思維”的進一步發展,蘇軍更是被别有用心的輿論诋毀,導緻軍人的地位在蘇聯社會直線下降。

而在另一方面,蘇聯高層對蘇軍的過分推诿也讓蘇軍處于孤立無援的地步。在諸如第比利斯事件、巴庫事件中,蘇聯高層為了平息事态,往往派蘇軍前去鎮壓。當出現傷亡後,他們又将責任推到蘇軍身上。這實在是讓蘇軍内部不能接受,就連一些蘇軍元帥對此也頗有微詞。

蘇聯解體時,擁兵百萬的強大蘇軍為何選擇置身事外?

事實上,自魯斯特事件爆發之日起,蘇軍的性質就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為達到護航“新思維”改革持續進行的目的,戈爾巴喬夫決定對蘇聯軍隊動刀子,在他看來,擁有強大武力而又“不聽話”的蘇軍實在是個不穩定因素。是以,一場關于蘇聯軍隊改革的政治運動也迅速拉開了帷幕。

1990年以後,戈爾巴喬夫将蘇聯軍隊的管理人員進行大撤換,其中就包括大量忠于蘇維埃的蘇軍高層。與此相伴随的是,不少親西方的政治人物卻登上了曆史舞台,他們在後來的蘇聯解體中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蘇聯解體時,擁兵百萬的強大蘇軍為何選擇置身事外?

除此之外,蘇聯軍隊政治委員的取消和削減政治軍官的政策,更是将蘇聯推向了解體深淵。

為展現所謂的“民主化”思想,蘇聯當局在軍隊體制的調整中,率先對蘇軍總政治部開刀。他們不僅削減了近八萬名政治軍官,還在之後的憲法中明确規定“蘇共組織及其機構不得幹預行政人員和軍事指揮機關的工作”。這實際上剝奪了布爾什維克黨上司軍隊的權力,跟将軍隊的上司權拱手讓人一個道理。

蘇聯解體時,擁兵百萬的強大蘇軍為何選擇置身事外?

在此之後,蘇軍内部刮起了“退黨風”,包括當時的蘇聯空軍司令沙波什尼科夫也選擇棄黨而去。

布爾什維克黨從組織上放棄對軍隊上司的直接後果是,蘇聯軍隊在關鍵時刻不聽号令了,他們甚至還倒戈相向了。

蘇聯解體時,擁兵百萬的強大蘇軍為何選擇置身事外?

“八一九事件”爆發時,緊急狀态委員會曾多次催促國防部長亞佐夫下令采取行動,驅散前來遊行示威的人群。但亞佐夫考慮到行動可能引起的流血事件,選擇讓軍隊原地不動,避免第比利斯事件的重演。

而以格拉喬夫為首的蘇聯空降兵也拒絕進入白宮—俄羅斯共和國的辦公大樓,他們以執行國防部指令為名,大行謀亂之舉。甚至就連被視為蘇軍精銳的“阿爾法小組”,也在陣前拒絕克格勃總部下達的攻打白宮、抓捕葉利欽的指令。由此可見,蘇聯政府徹底失去了對國家和軍隊的掌控。

蘇聯解體時,擁兵百萬的強大蘇軍為何選擇置身事外?

“八一九事件”後不到一周,蘇聯政府就土崩瓦解。同年底,紅色蘇聯的大廈也轟然倒塌,迅速湮滅于曆史長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