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唐戰将王忠嗣:半生征戰、功蓋千秋,卻還是栽在了小人手裡

大唐戰将王忠嗣:半生征戰、功蓋千秋,卻還是栽在了小人手裡

王維作詩

唐代詩人王維有詩雲:“九天阊阖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他在《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中對萬國來唐的盛況進行了描寫,展現了周邊少數民族曾經對唐朝的臣服和唐朝的強大國力。

回看曆史,唐太宗也被稱為“天可汗”,初唐和盛唐時期的異族使節頻頻來華朝觐,然而,在這些異族朝觐的背後,是唐朝将領們的努力,因為他們的骁勇善戰,才會使這些少數民族向大唐王朝臣服,王忠嗣将軍便是其中之一。

大唐戰将王忠嗣:半生征戰、功蓋千秋,卻還是栽在了小人手裡

王忠嗣将軍

王忠嗣将軍少時生活在宮中,連名字也是唐玄宗所賜;年輕時紮根軍營,一生與契丹、吐蕃等異族作戰,打了無數勝仗,讓吐蕃、契丹等少數民族不敢來犯,對大唐有着不世之功。王忠嗣是開元盛世時代中少有的清醒者,他看到了勢力日漸壯大的安祿山十分危險,卻無力勸阻唐玄宗,即便他是大唐的棟梁之才。

然而,他的這些功勞卻成了宰相李林甫彈劾他的借口,誣陷他與太子李亨勾結以取代唐玄宗職位,最後他在被貶後抑郁而終。

大唐戰将王忠嗣:半生征戰、功蓋千秋,卻還是栽在了小人手裡

宰相李林甫

王忠嗣,又叫王訓,是唐朝名将王海賓之子,忠嗣其實是唐玄宗所賜之名,希望他能夠忠于大唐,像父親一樣骁勇善戰,王忠嗣後來用一生證明了自己對唐朝的忠心。關于王忠嗣的家鄉,新舊唐書的記載頗為不同,《新唐書》記載他是華州鄭人,《舊唐書》則記載他是太原祁人。

王忠嗣的父親王海賓于開元二年在與吐蕃的作戰中戰死,被追贈為左金吾大将軍。唐玄宗在開元年間十分惜才,還沒有晚年的輕狂自傲,是以唐玄宗将年僅九歲的王訓接入宮中,授任尚辇奉禦,成為唐玄宗的養子。據記載,王忠嗣一見到唐玄宗時就伏地大哭,唐玄宗不僅沒有責怪他的行為無狀,反而還安慰他,對其進行栽培,決定假以時日就對其賜官拜将。

大唐戰将王忠嗣:半生征戰、功蓋千秋,卻還是栽在了小人手裡

唐玄宗

長于深宮的王忠嗣為人機警且沉默寡言,是個胸有大志的人。《舊唐書》贊之:“及長,雄毅寡言,嚴重有武略。”作為武将王海賓的子嗣,王忠嗣自幼熟讀兵書,對三國之事尤為熟悉,唐玄宗是以十分喜歡與王忠嗣談論兵法,王忠嗣的應對往往十分沉着,深得唐玄宗的喜愛和贊賞。《舊唐書》載有:“玄宗以其兵家子,與之論兵,應對縱橫,皆出意表。玄宗謂之曰:‘爾後必為良将。’”

唐玄宗一直就十分喜愛王忠嗣,原因有三:一是因為王忠嗣是名将王海賓之子,王海賓為國捐軀,唐玄宗自然對其子王忠嗣更加憐惜;二是因為王忠嗣熟讀兵法,勇猛異常,非常符合唐玄宗要打敗吐蕃、契丹等少數民族的将領資格。

三是因為王忠嗣一生為唐玄宗打了很多勝仗,為大唐建立了不世之功。雖然唐玄宗惜才,但當王忠嗣威脅到其統治時,他也無法予以原諒,王忠嗣遭李林甫等人誣陷與太子李亨有謀逆之心,唐玄宗将其貶為漢陽太守。

大唐戰将王忠嗣:半生征戰、功蓋千秋,卻還是栽在了小人手裡

戰場上的大唐将士

王忠嗣所禦之敵,既包括戰場上的吐蕃、契丹軍隊,也包括朝堂中不忠心于唐玄宗的敵人,吐蕃和契丹在唐玄宗時期屢屢進犯大唐邊境,王忠嗣正是在與吐蕃人和契丹人的作戰中而聲名遠揚的,他對大唐有破敵之功,還為大唐栽培了諸如哥舒翰、郭子儀等名将。

1、與吐蕃作戰

宋代的宋祁盛贊王忠嗣:“以忠嗣之才,占必破,攻必克,······論祿山亂有萌,可謂深謀矣。”王忠嗣自幼勇猛,但唐玄宗起初十分惜才,擔心王忠嗣年輕氣盛且心心念念着要為父親報仇雪恨,又沒有實際的作戰經驗,會像其父一樣戰死沙場。是以在王忠嗣成年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内,他都沒有獲得實際的帶兵權,僅在代州任職,率領少數的騎兵在邊地巡視。

大唐戰将王忠嗣:半生征戰、功蓋千秋,卻還是栽在了小人手裡

王忠嗣

開元二十一年,王忠嗣獲得了一展才華的機會。王忠嗣在邊地一直是蕭嵩的部下,雖然獲得了蕭嵩的賞識,但卻未得重任,一天,王忠嗣突然率領一隊人馬沖入在郁标川練兵的吐蕃軍隊中,由于王忠嗣事前有謀略且作戰十分勇敢,是以斬殺數千人,還繳獲了大批羊馬。

郁标川一役勝利後,唐玄宗自此便看到了王忠嗣是個有勇有謀之人,并多次為他加官進爵,王忠嗣也是以戰而威名遠揚,那一年,他才二十七歲。

除了蕭嵩的賞識,王忠嗣的貴人還包括河西節度使杜希望。開元年間,杜希望聽說了王忠嗣的英勇果敢,于是在自己準備進攻吐蕃的時候,上書請求唐玄宗派王忠嗣前往河西幫助自己,很快王忠嗣被唐玄宗調往河西,擔任左威衛郎将,專門負責兵馬的調動。

大唐戰将王忠嗣:半生征戰、功蓋千秋,卻還是栽在了小人手裡

與吐蕃戰争

在新城之役中,王忠嗣同樣身先士卒,與當年趙子龍單騎入敵軍頗為相似。此戰中,王忠嗣之功在于打亂了吐蕃的陣型,在他的帶領下,唐朝軍隊獲勝歸朝,唐玄宗表彰王忠嗣,還為其加官進爵。

2、與契丹作戰

公元738年,王忠嗣開始與契丹作戰。契丹族居于唐朝邊境的北方,屬遊牧民族,經常騷擾唐朝邊境,一些邊境小城是以常遭擄掠,百姓叫苦不疊。公元742年,王忠嗣受命北伐,與契丹人在桑幹河附近作戰,雖然契丹人的騎兵非常厲害,但是王忠嗣為了削弱契丹人的此項優勢,采用密集的弓箭射殺契丹人的馬匹,結果契丹人倉皇而逃。

大唐戰将王忠嗣:半生征戰、功蓋千秋,卻還是栽在了小人手裡

與契丹之戰

在王忠嗣的行軍生涯中,與吐蕃人之間的戰役次數最多,是以他對吐蕃人了解較多,對契丹人卻不甚了解,但是恰好此時契丹人内部爆發了内亂,是以王忠嗣使用計策,派人潛入契丹軍隊,離間契丹君臣。因為契丹統治階級的沖突在作戰中加深,是以各部無法合力對付唐朝軍隊,經過三次作戰,唐朝軍隊終于在王忠嗣的率領下打敗了契丹軍隊。

3、道出安祿山之賊心

王忠嗣雖然是一個骁勇善戰的将領,但他也具備文官所擁有的智慧,正是這些智慧果斷幫助王忠嗣接連打敗吐蕃人和契丹人的進攻。王忠嗣雖然久經沙場,不甚關注朝堂之事,但是早年在宮中的生活,鍛煉了他識人辨才的能力,是以他早就對安祿山的不臣之心有所察覺。

大唐戰将王忠嗣:半生征戰、功蓋千秋,卻還是栽在了小人手裡

安祿山

王忠嗣曾經向唐玄宗進言,稱安祿山不是可以信任之人,此時的安祿山在唐玄宗面前十分受寵,是以王忠嗣此言并沒有得到唐玄宗的重視,反而将之視為玩笑話。

後來,安祿山兼領數鎮節度使後,果然叛亂。安史之亂爆發後,群臣驚慌,才想起王忠嗣昔日之言,不過為時已晚,大唐王朝終究還是被安祿山拉入了戰火之中。

大唐戰将王忠嗣:半生征戰、功蓋千秋,卻還是栽在了小人手裡

安史之亂

王忠嗣的征戰曆史上少有失敗,開元二十八年時,36歲的王忠嗣就擔任了四鎮節度使,手中握有大唐王朝最優秀的将領,比如哥舒翰、郭子儀、李光弼等名将,此等實力與後來的安祿山相比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無怪乎當時有人驚歎:“配四将印,勁兵重地,控制萬裡,近世未有也。”

然而,“樹大招風風撼樹,人為名高名喪人”,王忠嗣的赫赫戰功引起了同僚的嫉妒,李林甫等人開始彈劾王忠嗣,而且還以唐玄宗最敏感的太子問題做文章,污蔑王忠嗣曾與太子勾結,并願意尊奉太子。

大唐戰将王忠嗣:半生征戰、功蓋千秋,卻還是栽在了小人手裡

太子李亨

聽此一言,唐玄宗非常生氣,當即指令三司進行調查,并審訊王忠嗣,革除王忠嗣所領之職,由部下安祿山、哥舒翰等人分别領任。在王忠嗣被調查期間,哥舒翰等人紛紛上書,說明王忠嗣的無辜與其功績,最後,唐太宗才将王忠嗣貶為漢陽太守。

天寶七年,唐玄宗又将王忠嗣任命為漢東郡太守,但絲毫沒有要将其調回朝廷,繼續率兵打仗之意,王忠嗣對于自己沒能戰死沙場,反而陷入了朝堂上的小人之争十分懊惱。敵得過吐蕃、契丹,卻敵不過奸佞小人,久而久之,他便郁結于心。一年後,公元749年,王忠嗣就帶着遺憾離開人世。那一年,他才四十五歲,有很多敵人沒有消滅,有很多反叛者還沒有浮出水面。

大唐戰将王忠嗣:半生征戰、功蓋千秋,卻還是栽在了小人手裡

被貶後的王忠嗣

有學者曾說,如果王忠嗣未因讒言而死,那麼安史之亂的爆發與否将會成為疑問,因為以王忠嗣當時的實力和他對唐玄宗的忠心程度,安祿山這樣的反叛者也是不敢貿然行動的,必定是要三思而後行的。

然而,曆史從來不講究如果,王忠嗣确實是因為讒言被貶,也是因被貶而郁結于心,最終暴病而亡。回看王忠嗣的一生,少時被接入宮中後就深得唐玄宗的喜愛,随軍出征獲連戰連捷後更是獲得唐玄宗的賞識,結果唐玄宗卻因朝堂之争而将其棄之漢陽。

王海賓戰死沙場,馬革裹屍,而其子王忠嗣卻死于朝堂之争,這對一個久經沙場的将領來說是一個巨大的遺憾,好在他沒有被淹沒在曆史的塵埃中,而是流芳百世,這也是對戰功赫赫的他的一種安慰。

參考文獻:

1、《舊唐書》

2、《新唐書》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