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韓信最陰的一招,用3萬士兵大敗20萬趙軍,2000多年間僅一人敢用

引言

“韓生高才跨一世,劉項存亡翻手耳。”大意為,韓信的才能要比同輩人傑出,“翻手”之間就能決定劉邦和項羽之間誰勝誰負,是讓兩者取得勝利的關鍵人物。雖然黃庭堅誇大了韓信的影響力,認為他是楚漢之争中的核心影響者,但對于他的才能的形容,的确是恰到好處,又或是有些不及。

遇到伯樂蕭何并被劉邦嘗試性地重用以前,韓信隻是一個小人物,受過胯下之辱;反秦起義爆發後,他非常早就投奔到項梁的麾下,直到項梁去世也沒有被重用,隻是擔任郎中一職,相當于任炊事兵與守門官,毫無前途。

韓信最陰的一招,用3萬士兵大敗20萬趙軍,2000多年間僅一人敢用

遇上蕭何并被他緊急追回漢營後,韓信正在意義上的人生才開始。漢元年(前206年),劉邦決心和項羽争奪天下,任他為大将軍,實施奪取漢中地區的第一步戰略,他采取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之計,成功奪取陳倉,開啟楚漢之争的序幕。

讓他名躁天下、并被“封神”的并非這一戰,是後來發生在井陉的非常有名的“背水一戰”,他以3萬士兵大敗20萬趙軍,所用的兵法被稱為“天才兵法”,馬谡曾大膽地試過,但以失敗告終,至今無人敢再用。那麼,韓信在這一戰中到底有多厲害?

一、井陉之戰中的“背水一戰”

井陉之戰在漢軍處于劣勢的情況下發生,劉邦上司的漢軍精英剛在彭城被項羽打潰,隻得從韓信處将精銳部隊全部抽走,讓作為大将軍的韓信處在無兵可用的尴尬境地。

就算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劉邦依然給韓信下達攻打趙國的指令,電視劇《楚漢傳奇》演繹這一段時,将其描述為劉邦對韓信的一個測試。韓信分别做兩手準備,一是調整原有的老弱殘兵,同時積極擴充兵源;二是研究對手陳餘,等待陳餘露出破綻。

韓信最陰的一招,用3萬士兵大敗20萬趙軍,2000多年間僅一人敢用

在擴充兵員方面,他發明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方法,被認為是古時候的“傳銷”,即給老弱殘兵們發放相應的路費,号召他們回到家鄉召集自己的親朋好友入伍,如果能夠帶回五人,就被封為伍長(隊長),更多的則被封為百夫長和千夫長等。

參軍入本就為一口飯和功名利祿,在這樣的誘惑下,被遣回的兵員們積極性大增,讓韓信用不了多長時間就聚集了多達3萬多人的部隊。這樣的部隊開起來好像非常雜亂,但由于軍中摻雜着各種血緣關系,使戰鬥力得到極大的提高。

作為對手,陳餘手上不僅有号稱20萬大軍的趙軍,還占據有利的地勢和擁有充足的後勤補給。相比之下,韓信的部隊隻能算是臨時性的,既沒有源源不斷的物資補給,也沒有數量上的優勢,而軍隊更是沒有經過專業的訓練。如果兩者進行面對面的決戰,就算是韓信擁有孫武一般的用兵之道也回升乏力,注定吃敗仗。

盡管如此,韓信仍然信心滿滿地以“雞蛋碰石頭”。他的部隊走要分兩步走,第1步是派遣少量部隊繞到陳餘部隊的後方,伺機突襲其後勤位置和大學營,并安插漢軍的旗幟;第2步是他親自帶着部隊渡河,然後将所有的船隻破壞掉,隻留下一定的口糧,即史上著名的“背水一戰”。

韓信最陰的一招,用3萬士兵大敗20萬趙軍,2000多年間僅一人敢用

第2步相當毒辣,被認為是“陰招”。如果突襲陳餘大學營的部隊沒有成功,而背水一戰的部隊又節節失利,那麼被全殲是必然結果。那麼,韓信又是如何取得勝利呢?

二、借用項羽的“破釜沉舟”,但比項羽英明得多

将所有部隊渡河去,然後破釜沉舟地“背水一戰”,有當年項羽與秦軍大戰的影子。兩者這一“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兵法雖然都來源于《孫子兵法》,但操作步驟和可勝把握程度上卻完全不同。

首先,項羽是讓全部的部隊背水一戰、破釜沉舟,如果沒有取得勝利,那麼将會全部被殺死。然而,就算是戰死,也沒有對敵人造成多大的傷害。韓信的不同,就算是與陳餘部隊發生正面沖突的戰士們被打敗,偷襲陳餘大學營的部隊也一定會給陳餘帶來重大損失。是以,在破壞力方面,韓信要優于項羽。

其次,在勝利的機率方面,韓信的也比項羽多。項羽的部隊隻是與秦軍發生正面沖突,憑借的都是一腔熱血和求生的欲望。韓信的軍隊不一樣,既包含有滿腔熱血和求生欲望,也在軍心方面比項羽的部隊更加自信。一旦韓信派遣偷襲陳餘的部隊取得成功,那必然會讓陳餘兩不相顧,進而導緻軍心混亂,讓韓信的正面軍隊有可乘之機,可以輕松地瓦解20萬趙軍。

韓信最陰的一招,用3萬士兵大敗20萬趙軍,2000多年間僅一人敢用

就這一方面而言,未發生戰鬥之前,韓信已經擁有超過6成的勝算,如果偷襲陳餘大學營的部隊獲得成功,那麼勝算将會增加到8成。

偷襲的部隊一旦發起進攻,韓信的正面軍隊就會在此時把握戰争的主動權,在趙軍混亂之時進行全面進攻,進而取得勝利。後來的事實證明,戰事的發展的确如韓信所料,漢軍沒有損失多少就在趙軍混亂的過程中展開大屠殺,取得勝利。

其實,古代的戰争憑借的就是人力,個人武力再強,也在戰場上無能為力。就如失敗後的項羽一樣,雖然能夠力拔千斤鼎,但卻不是源源不斷的漢軍的對手,最終選擇自殺而亡。

然而,數量的優勢也必須控制在合理的範圍之内,否則就會适得其反,官渡之戰中的袁紹軍隊、赤壁之戰的曹軍、肥水之戰的秦軍就是典型的例子,他們雖然占據着極大的優勢,但卻在這種混亂的過程中被打敗。不是主将沒有指揮能力,而是對于混亂壓根就無能為力,誰也無法控制住那局面。

韓信最陰的一招,用3萬士兵大敗20萬趙軍,2000多年間僅一人敢用

取得勝利後,韓信創造的“背水一戰”成為了經典的名詞和成功的以少勝多的戰争案例。這一“毒招”看起來很好使,那麼後人用得怎麼樣?馬谡用實踐告訴答案。

三、後人都不敢用,馬谡就是失敗引用的典例

戰國末年,趙括的用兵理論在趙國中屬于一等水準,但卻在實戰的過程中遭受挫折。之是以有這樣的結果,主要是他并沒有關注到實際情況的發展,隻一味地遵循兵法和理論上的要求與限制,認為那是必勝之法。

真正的軍事家是不可能墨守成規與遵循本本主義的,他們既在實戰中成長,又通過靈活地運用古人的經驗與理論來達成取得戰争勝利的目的。就如朱總司令所言:“能取得戰争勝利的方法,就是好方法!”

馬谡在軍事理論上很有突破,曾被諸葛亮任為自己的參軍,接受他提出的許多戰略戰術。建興六年(228年),諸葛亮親率部隊北伐,反對衆人意見地任用馬谡為前鋒,讓馬谡帶大部隊向祁連山地區進發。

韓信最陰的一招,用3萬士兵大敗20萬趙軍,2000多年間僅一人敢用

為阻擋蜀國軍隊,魏明帝曹叡讓大将張郃帶部隊到街亭地區設防,阻擋馬谡軍隊的北進。兩軍很快在街亭相遇,可能是為了驗證自己理論的正确、嘗試獨立帶軍和建立威望,馬谡公然違背諸葛亮的指令,孤軍在街亭上駐紮。

依照《三國演義》的分析,馬谡之是以這麼做,想要的就是讓蜀軍“背水一戰”,在困境中取得勝利。其實,這是正确理論的錯誤應用,蜀軍本身就擁有很大的優勢,沒必要憑借“背水一戰”來取得勝利。

魏蜀兩軍戰事爆發後,情況越來越失控,讓馬谡的不凡被打亂。因為讓他沒有想到的是,司馬懿的軍隊隻是圍而不攻,讓蜀軍在堅守的過程中彈盡糧絕,進而出現論亂,軍隊不戰自潰,魏軍也不戰而勝。

是以,理論的運用要與實際相結合,否則就會吃大虧。據相關記載顯示來看,這是韓信“背水一戰”之後的第1次被引用,但以失敗而告終。

韓信最陰的一招,用3萬士兵大敗20萬趙軍,2000多年間僅一人敢用

自馬谡以後,韓信的這一招毒招沒人敢用。

結語

戰争的變化如風雨一般,沒有人能夠預料到其發展的結果。就如拿破侖在滑鐵盧的戰争一樣,戰争的前期對法國非常有利,但由于沒有抓住很好的戰機,導緻法軍迅速潰敗,讓拿破侖從此再無翻身的機會。韓信背水一戰之是以能夠取得勝利,是多種因素導緻的結果。

第一、他所遇到的對手并不強大,雖然手中握有20萬大軍,但卻在戰争發生之前就出現傲嬌之氣,驕兵必敗是必然的結果;第二、被重新組織起來的漢軍雖然戰鬥力不強,但内部組織嚴密,以血緣關系為基礎,戰鬥起來相當迅猛,加之背水一戰,成功的機率是非常高的;第三、韓信在背水一戰之前就派部隊去偷襲陳餘的大學營,可謂是做了兩手準備,取得勝利的機率自然會提高。

盡管看起來如此輕松,但卻非常難以操作,後人自然不敢再用背水一戰的毒招。

參考資料

《史記》

《三國演義》

圖檔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