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有關明朝錦衣衛題材的古裝劇,在網上深受追捧。前有知名動作影星甄子丹所扮演的錦衣衛“青龍”,後有張震、張譯所飾演的《繡春刀》系列。
在這些作品裡,錦衣衛個個身穿飛魚服,腰挎繡春刀,武功高強,完成一項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給觀衆朋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然而,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3月18日,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軍攻破北京,絕望的崇祯皇帝朱由檢爬上煤山(景山)自缢。
崇祯皇帝上吊時,身邊隻有一個司禮監太監,叫作王承恩。堂堂九五之尊竟淪落至此,不禁讓人為之歎息。
那說到這裡,問題就來了,傳說中個個武藝高強,赤膽忠心的錦衣衛,為何在崇祯皇帝身陷囹圄時,不保衛主子的安危?

錦衣衛泛指明朝一個特殊的特務機關,并非某個人或某個單獨機構。錦衣衛的前身“拱衛司”,後改“親軍都尉府”,統轄儀鸾司,掌管皇帝儀仗和侍衛。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明太祖朱元璋裁撤親軍都尉府與儀鸾司,改錦衣衛。
《明史》:“洪武十五年,罷儀鸾司,改置錦衣衛”。
明朝初年,錦衣衛職責大多是“侍衛”、“緝捕行獄”,也負責保護皇帝安全。明朝中後期,由于宦官過分掌權,加上文官集團勢力崛起,錦衣衛成為朝堂中的一方勢力。
據《明會典》記載,明朝中後期的錦衣衛還負責護衛漕運,甚至還要負責為皇宮飼養大象、情報工作、軍匠等一系列的任務。
不同于明朝的另一個特務機構,東廠與西廠,錦衣衛可不隻會羅織罪名害人。比如景泰年間的“北京保衛戰”,就有許多錦衣衛出生入死,為于謙拿到重要情報,幫助大明擊敗敵人。
到了明朝後期,錦衣衛人數愈發膨脹,内部編制也異常臃腫,戰鬥力銳減,似乎猶如一盤散沙一般。 據不完全統計,明朝初年,錦衣衛總人數可能不超過4000人。
但是到了明末,尤其是公元1600年左右時,錦衣衛的人數已有10萬人之多。
翻閱明末許多文人的筆記,就能清楚發現,當時各地城鎮貌似都有錦衣衛。百姓們隻要聽到有人操着京城口音,身穿錦衣華服,便紛紛躲避,唯恐被錦衣衛盯上,人頭不保。
那有人可能會問了,為何到了明朝末年,錦衣衛會從此前的幾千人編制,一下子暴漲到十萬之衆呢?
答案很簡單,明朝中期(嘉靖年間左右),錦衣衛成為許多勳貴子弟,官僚之後想要晉升的唯一途徑。
那些官二代自知不可能通過科舉考試謀取一官半職,錦衣衛就像是一塊“注水肉”。不僅有肉的味道,同時還能随便注水,以達到自己不可告人或以權謀私的目的。
嘉靖年間,首輔大臣嚴嵩有好幾個孫子。這幾個官二代平日裡什麼正事都不幹,大字不識一籮筐。嚴嵩動用關系,将這幾個還未成年的孩子送進了錦衣衛。
因為進入錦衣衛後,即使一個普通的副千戶,也能占據20多個編制。由于明朝實行的是“衛所制”,簡單來說,這些草包二代們可以光占着名額,吃空饷。
不光是嚴嵩如此徇私枉法,就連後人熟知的楊博、費宏,這些名臣才子,他們也把後代硬生生地塞進錦衣衛。
大家想想,明末号稱有數10萬的錦衣衛,去除大部分“虛編”,實際總人數也不過2萬餘人。
另外,早在崇祯十五年,主管北京城兵部的左侍郎吳牲,就已經揭穿了明朝十萬大軍的秘密。
崇祯十五年,京營大約有十幾萬人馬。可這隻是明面上的數字,真實兵力大約也就隻有1/10,不超過2萬人(因為一個兵頂10個兵的名額)。
如此說來,這十幾萬錦衣衛(虛編)個個都是“少爺兵”,等到李自成攻克北京時,他們紛紛作鳥獸散,哪裡還去想着保衛京師,保衛皇帝?
還有一點,明朝末年,各級官職都成了商品,諸如東林黨、閹黨都開始賣官鬻爵。隻要有人能拿出5000兩白銀,他便可以遞補做官,成為正四品知府。
想找個“肥”點的差事,去往一些好地方當父母官,搜刮民脂民膏,那就要拿出6000兩白銀。那些正六品或者從七品的兵部官職,大約值1000~1500兩白銀。
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崇祯皇帝原想着讓關外的吳三桂父子,趕緊領兵到北京城抵禦敵人。
吳三桂不急不忙,找崇祯皇帝要30萬兩白銀。崇祯皇帝居然拿不出這筆錢,總是推脫讓吳三桂進京後,再想辦法給他籌錢。
當然,吳三桂也并非是真心要趕往京城,保衛崇祯皇帝,他隻是想以這個借口拖延時間。但有趣的是,李自成進入北京後,許多明朝官員為了保全家人性命,主動給大順政權上司們送上真金白銀。
李自成在北京搜刮近一個月之久,所獲得的白銀黃金和其他奇珍異寶不計其數。
舉這個例子,便能讓同學們深刻了解到,崇祯年間國将不國,皇帝手中無錢,大臣們又個個心懷鬼胎,根本不願意為皇帝效命。
與之同理,當崇祯皇帝上吊自缢時,根本沒有人在他身邊。更無從談起有什麼百萬大軍,或者數十萬的錦衣衛來保衛皇帝,殺出一條血路。
還有更重要的一點,《甲申傳信錄》記載,當李自成農民軍正攻打北京城時,兩位錦衣衛頭目正在前線守城。
一個是錦衣衛南堂指揮同知李若琏(錦衣衛指揮同知屬從三品,是僅次于指揮使的二把手),負責鎮守崇文門。
另一位是錦衣衛街道坊掌刑千戶高文采(從五品),負責鎮守宣武門。城破之日,李若琏、高文采,攜全家追随崇祯皇帝上吊自缢。(寇至,合家十七人皆自缢。”)
這兩人算是忠于大明朝,且戰死殉國。另一部分錦衣衛,則是大搖大擺地迎接闖王。譬如,錦衣衛都指揮使駱養性,于城破之後立即投降。
《清史列傳·貳臣傳》中曾有明确記載:“睿親王多爾衮定京師,與禦馬監太監張澤民迎降于城外。旋與錦衣衛指揮同知王鵬沖等率旗尉陳設儀仗,導引入武英殿,王令養性任原官。”
由此可見,李自成攻打北京時,一部分錦衣衛,包括其他守兵壯烈殉國。但還有很大一部分人先投降闖王,而後又投降了清朝。
說到這裡,想必我們已經弄清楚了,為何崇祯皇帝上吊時,身邊隻有一個太監。一來,崇祯剛愎自負,空有雄心壯志,卻錯信他人,一步錯,步步錯,進而滿盤皆輸。
其次,明末官場腐敗,各方勢力隻顧自己撈錢,全然不在乎江山社稷與黎民的安危。聽之任之,眼睜睜地看着李自成攻破北京。
再者,李自成兵貴神速,他攻破北京時,遠在南方的史可法正準備率兵北上。可史可法還沒有籌集到錢糧物資,耽誤了援救的時間。
除史可法之外,左良玉、吳三桂皆各懷鬼胎。在這種情況下,大明朝數百萬軍隊都成了擺設,更不要指望一個人頂着上十個名額的錦衣衛。
大家也要清楚一點,電影和電視劇畢竟是影視作品,也是編劇人為杜撰出的娛樂産物。雖和正史貼邊,但還是加入了許多虛構元素。
電影裡的錦衣衛武功高強,且忠肝義膽,這并不代表曆史上的錦衣衛,也同樣是如此。
明朝錦衣衛雖然厲害,負責的職能任務也很多,但越到末期,随着官場制度的腐敗,百姓民不聊生,當權者又無法拿出切實可行的利好政策時。諸如錦衣衛、東林黨這些國家機構,早已腐朽堕落,毫無戰鬥力可言。
“北京保衛戰”之是以能成功,就是因為于謙加上明代宗朱祁钰聯合的勢力,大家同仇敵忾,才打退蒙古瓦剌。
到了明朝末年,這樣的局勢早已不複存在。崇祯皇帝朱由檢失去民心、軍心、官心,他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用句迷信點的話說,這就叫氣數已盡。
即使崇祯僥幸不死,逃出北京城,他的結局也不會太好。大明朝早已日薄西山,注定是要被新政權所取代。這是民心所歸,非人為所能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