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标題粗看之下有些無厘頭,上司要你當軍團長,你還要問憑什麼嗎?當然由于蕭克是從中央蘇區空降過去的,這裡面延伸出去倒也有不少可講的地方,姑且單成一篇,用來補充一下筆者之前關于沙市伏擊戰那篇沒有講全面的地方。

一、湘贛和湘鄂贛蘇區的形勢
湘贛和湘鄂贛蘇區雖然是中央蘇區的邊緣蘇區,勉強也接壤,部隊也都在紅一方面軍的指揮序列裡,但一直提起的不多。這一方面是因為這兩個蘇區留的部隊規模都不大,戰績也不突出,一方面也是因為1930年第一次反圍剿以後,兩個蘇區都差不多長期處于被分隔的局面,形勢不是很好。
湘贛蘇區和中央蘇區隔贛江相望,是中央蘇區的西部屏障,著名的井岡山根據地就在這裡。湘鄂贛蘇區位于湘贛蘇區以北,靠近長沙和武漢等大城市,由于被鐵路和河流分割,地理形勢相對更差。1930年國民黨新軍閥混戰時,湖南軍閥何鍵為了對付進攻湖南的張桂聯軍,将大部分部隊都調走,這樣國民黨軍在遼闊的湘贛和湘鄂贛各縣的力量立刻變得極度空虛。
彭德懷的紅5軍趁機兵分兩路,橫掃這兩個地區内的地主武裝,紅軍力量也迅速暴漲,從數千人增長到紅5、8軍兩個軍共一萬餘人,後來又增編了紅16軍。攻打長沙失敗後,紅5、8、16軍合編的紅三軍團和來自江西的紅1軍團都面臨即将到來的各自蘇區反圍剿鬥争。雖然紅三軍團的将士們大多數都要回去保衛家鄉,但彭德懷覺得還是兩個軍團合在一起對付敵人把握更大些,于是說服手下人一起渡江去了江西蘇區。
由于紅三軍團的東移,湘鄂贛和湘贛蘇區的軍事力量頓時嚴重不足起來,湘鄂贛好歹還留下孔荷寵(後叛變)指揮的紅16軍,後來死命擴編到5000餘人,湘贛蘇區一開始則隻有劉沛雲、譚思聰和王震上司的一個800多人的獨立師。相比之下,湖南軍閥何鍵擁有第15、16、19、62和63五個三旅六團制乙種步兵師,再加上各縣常備保安團,總兵力有10萬左右。
湘贛蘇區的紅軍指揮官,都是遊擊隊出身,打大一點規模的正規戰不行,王震上将那會作戰英勇,在群衆中威信很高,但也還沒成長到師級水準。紅7軍長征經過湘贛蘇區,曾留下馮達飛(皖南事變被俘後犧牲)在當地指揮,但他長于理論而短于指揮,上任後第一仗沒打好,很快就被撤職了。在這種情況下,湘贛蘇區上司人急切地請求中革軍委派點軍事人才去。
二、蕭克的本事
那為什麼中革軍委在猛将如雲的紅一方面軍中就看中了蕭克呢?首先,從能力方面來講,蕭克确實正符合湘贛蘇區目前的需求。湘贛蘇區在1932年末的狀況是,部隊遊擊習氣過濃,隻能打打遊擊,不能打正規戰。比如獨立12師在鵝形被粵軍伏擊,損失一半以上,紅8軍在前線隻有兩個師2200餘人,以各種名義呆在後方醫院裡裡的居然也有2000多人!這在中革軍委看來問題很大,非需要一位擅長部隊正規化建設的人過去搞一搞就行。
蕭克有一項本事就是練兵。他在參加朱毛紅軍之前,接手的第一項工作就是訓練一個連的農軍,這是一支半脫産群衆武裝,成員都是剛入伍的新兵,沒啥組織紀律觀念,在蕭克嚴格訓練下,部隊成長很快,後被編入紅四軍29團。在著名的八月失敗事件中,以湘南人為主的第29團大部分都潰散回鄉,團長胡少海、黨代表龔楚都成了光杆司令,但隻有蕭克指揮的那個連紋絲未動。
1929年長汀整編後,贛南地方武裝更新為紅4軍第3縱隊,這回練兵的任務又交給了蕭克。說是地方武裝,也不過是群農民,且有1000餘人,光靠蕭克一個人肯定是管理不過來,這時他又開發出教育訓練幹部的新技能,通過在行軍作戰中逐漸教育訓練和鍛煉他帶出來的50名下級軍官,使他們很快成為控制部隊的下級骨幹。
在二打長沙消滅戴垣鬥旅的戰鬥中,第3縱隊表現不錯,蕭克的治軍成果得到了軍團上司的肯定。于是在接下來的反圍剿作戰中,新的任務又配置設定給他,就是訓練和指揮獨立第5師,配合主力牽制敵人。這回算是又開發了一個獨立指揮的能力屬性,因為之前他都是随紅4軍活動,隻管聽指令就行,這時則需要自己對形勢和全局進行獨立判斷和做決定。這樣三次進階式的能力提高,使得蕭克成為能獨立指揮紅8軍負責一個戰略區方向的合适人選。
三、其他原因
蕭克是湖南嘉禾人,從出身上來說比較能讓湘贛軍區的上司們接受。這個紅軍裡怎麼可以搞地域歧視呢?對不起,湘贛軍區确實存在這種地域本位主義的情況,因為大家教育程度都不高,小農意識和地域意識還比較濃厚,是以打長沙後留在湘贛軍區的近百外地軍事幹部大部分都在肅反中損失掉了,這也是個曆史教訓。
此外蕭克還有的一大優點就是服從指令聽從指揮。三十六個軍事家之一的許繼慎,是紅四方面軍前身紅1軍的創立者,他能力這麼強,為什麼還會被張國焘殺掉呢?就是因為他看不慣張國焘的錯誤指揮,帶頭抵制他的指令。當然這裡不是說張國焘亂殺人就對了,但這種下級和上司對着幹的事情,碰上張國焘這種上司肯定不會有好果子吃。
這方面蕭克就不一樣了,紅17師北渡袁水去尋找紅16師,大家都知道這麼幹等于自殺,但蕭克還是義無反顧執行了中革軍委的指令,并在敵人優勢兵力的圍攻下千方百計把部隊儲存了下來。之後紅六軍團過早長征,和在甘溪的失利,也都是受李德等的瞎指揮的影響,但蕭克一直都沒啥抱怨,即使在回憶裡也僅把這些錯誤訓示輕描淡寫了一番。
四、忠厚本分的性格
蕭克上将大度和忠厚的性格也使他之後在湘贛軍區比較吃得開。知識分子出身的紅17師政委陳洪時,就很尊重他,北渡袁水作戰期間,雖然陳洪時作為政委有最終決策權,但每次行動還是讓蕭克做決定。是以雖然長征後陳洪時被留在根據地任省委書記,由于對前途失望和老婆懷孕,而最終叛變,并給留在根據地的部隊造成很大損失。日後每每談及這個大叛徒,紅六軍團的老戰士們都深惡痛絕,但蕭克這方面表态就比較柔和,對陳洪時的評價還是比較客觀。
對于和他有沖突的人,比如第18師師長龍雲,雖然因為指揮失誤導緻第52團在甘溪戰鬥中損失掉了,蕭克在回憶錄中也根本沒有提到龍雲的失誤,而其他紅六軍團的老戰士則在日後的回憶中,都紛紛把第52團損失的原因歸在龍雲身上。為什麼老戰士們都對龍雲有意見呢,因為龍雲态度上有些驕傲自負,不像蕭克那樣老實謙虛。
其實龍雲和蕭克的沖突也算不上沖突,就是因為紅六軍團西征時大搬家,把所有的工廠裝置大到發電機小到老虎鉗都帶上,又都讓擔任後衛任務的第18師擡着走,導緻行軍速度很慢,被國民黨軍嘲笑是“烏龜扒路”。龍雲對此很生氣,就把氣撒在了下令搬家的蕭克身上,但蕭克也隻是執行了中革軍委的指令,根本沒有質疑的疑地,在這個問題上龍雲顯然怪錯了對象。
本文作者:迪爾,“這才是戰争”加盟作者 ,未經作者本人及“這才是戰争”允許,任何媒體、自媒體不得轉載,違者必追究法律責任,讀者歡迎轉發。友情提示:本号已加入版權保護,任何敢于抄襲洗稿者,都将受到“視覺中國”式維權打擊,代價高昂,切勿因小失大,勿謂言之不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