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起義、投誠和投降,這三種情況如何區分?看劇版《大決戰》就明白

戰争不是普通的争奪,它集将士的數量、糧草的多寡、兵器的先進與否于一身。任何一個環節出現些微的變動,都有可能如同蝴蝶效應一般,改變整個戰争的局勢。是以,将領們做的每一個訓示,都是其綜合考量下來的結果。戰場外的人不能因為其中的一個因素,就給整個戰局下定論。對待那些放下武器的人,也決不能不分情況地就一刀切。

起義、投誠和投降,這三種情況如何區分?看劇版《大決戰》就明白

為了解放全中國受苦受難的群眾,我黨人員始終堅守為國為民的宗旨,為國家奉獻自己的青春,甚至是性命。隻要有戰争,就會有流血和犧牲,就會有勝利者和戰敗者。我軍人員對于那些投降的人,從不濫殺人性命,一直堅持從人道主義出發,給予他們最優待的處理結果。

抗日戰争勝利後,本應是全國群眾萬衆一心建設新國家的時刻,但老蔣卻直接撕破臉,對抗民意的發起内戰。但老蔣的人,其中有一部分并不支援他荒唐的決定。大家齊心協力,趕走外敵,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中國,不是為了某一位當權者。解放戰争時期,我黨對于那些戰敗的國軍沒有同等對待,而是根據他們在戰場上的行為,把他們分為了三種類别,并分别對應三種不同的待遇。最近熱播的電視劇《大決戰》,遼沈戰役裡就出現了這三種情況,我們來看一看。

起義、投誠和投降,這三種情況如何區分?看劇版《大決戰》就明白

第一種是“起義”。“起義”和外部的戰争局勢沒有關系,它和起義将領的主觀意識是相關聯。積極的“起義”将領,能幫助我軍快速結束戰争,把傷亡人數降到最小。是以,我軍“起義”将領和部隊的待遇是最高的。這部分人的編制基本上不會變動,隻不過是由國軍軍隊直接轉移到我黨兵團。換個名字,但職權不變,比如曾澤生将軍和他帶領的國軍第60軍。

起義、投誠和投降,這三種情況如何區分?看劇版《大決戰》就明白

第二種是“投誠”。和主觀性較高的“起義”相比較,“投誠”具有一定的被動性。這部分“投誠”的人隻是見戰争的局勢不利于自己,為了減少不必要的傷亡,這時才主動選擇歸順我方。是以,“投誠”的将領和部隊,他們的待遇要低于“起義”。“投誠”人士原先的編制會被廢除,而且要接受思想教育,方能正式加入我軍。他們剛開始的待遇雖然較低,但并不是沒有提升的機會。隻要積極表現,後續還是會提升的,比如鄭洞國将軍和他的部隊。

起義、投誠和投降,這三種情況如何區分?看劇版《大決戰》就明白

第三種是“投降”。和其他兩種方式不同,“投降”完全被逼無奈的舉動。他們是在自知必死、走投無路的情況下,不得已才選擇屈服的。這部分“投降”的将領和部隊和普通的俘虜基本沒什麼差別,是以待遇是最低的。他們接受過思想教育之後,才會獲得自由。但隻有極少部分的“投降”将領能通過積極的表現,提前得到釋放,比如周福成和他的部下。

起義、投誠和投降,這三種情況如何區分?看劇版《大決戰》就明白

戰争與和平就像一對孿生詞,相生相克。有些人發動戰争是為了一己私欲,但有些人參加戰争是為了和平。老蔣就是前者,而我黨人員參加的每一次戰役,都是為了國家和人民。對于那些戰敗的國軍,我黨也會從寬處理,以最大的包容心對待自己的同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