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宋朝時期,經濟發展強盛而軍力薄弱,為何形成鮮明對比

全文共1657字,閱讀時間約3分鐘

宋朝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巅峰時期之一,其商品經濟發展達到空前高度,每年宋廷的财政收入可達到1億貫,宋朝經濟占全球同期經濟産量的近百分之八十,是得到世界範圍認可的經濟大國。

宋朝的經濟、文化、科技發展獨樹一幟,尤其是在慶曆新政以及王安石變法之後,宋朝國力得到進一步提升。但是擺脫了積貧形象的宋朝卻始終擺脫不了積弱的窘境。

宋朝軍力羸弱,有着"弱宋"、"文宋"的稱謂。宋朝一直以來都是以錢财買和平,無法建立起堪用的軍隊。其背後原因值得人們深究。

宋朝一度出現資本主義萌芽,是封建王朝中商品經濟發展的巅峰時期,财政收入頗巨,但是高額的财政收入并不能支撐起一支強大的軍隊。

宋朝時期,經濟發展強盛而軍力薄弱,為何形成鮮明對比

那麼,與宋朝強盛的經濟實力形成鮮明對比的羸弱軍隊是如何形成的?完成富國願望的大宋王朝卻始終無法完成強軍的目标,其背後原因到底為何?

一、宋朝的繁榮

1、兩次變法

宋朝立國之初,太祖皇帝厲行節約,宋朝經濟始終不溫不火,真正讓宋朝經濟騰飛的是兩次變法,慶曆新政和王安石變法。慶曆新政主要将目光瞄向農業,為農民修建水利設施,将農業生産轉化成名額,嚴格管控。

雖然在内部鬥争中慶曆新政以失敗告終,但是其鼓勵農業生産的舉措卻延續了下來,大量撂荒土地被利用起來,宋朝經濟實力愈發強大。

王安石變法傾向于鼓勵生産,并建立了屬于自己的一套金融體系,鼓勵農民發展生産,由朝廷出資開展民間借貸,再加上農業技術的高速發展。

宋朝時期,經濟發展強盛而軍力薄弱,為何形成鮮明對比

宋朝的糧食産量已經達到戰國時期的6倍之多,農業已經不再是制約宋朝發展的瓶頸,為商業發展提供足夠的勞動力。

2、宋朝财政繁榮

宋朝時期我國的财政收入可以說是衆多王朝中的佼佼者,《食貨志》中記載宋朝一年的财政收入可達1億1千餘萬貫,換算為白銀大概是1億兩白銀。要知道,清朝頂峰時期的财稅收入也僅僅為8000萬兩,可見宋朝經濟發展繁榮程度之巨。

二、強軍失敗的原因

1、政治制度内因

宋朝立國之初就為政治制度定下了基調,太祖皇帝陳橋兵變取得江山,自然擔心重蹈覆轍,是以重文輕武的政治制度在宋朝内部被确立起來。

武官不僅在朝中受限,在軍隊内部,武官的地位都得不到保障,宋朝軍隊的實際長官是由文官擔任,隻有打仗時武官才真正擁有兵權,且還要處處受限,可見宋朝的戰鬥力有多麼羸弱。

宋朝時期,經濟發展強盛而軍力薄弱,為何形成鮮明對比

2、财政收支堪憂

宋朝财政收入高,但相應的财政支出也高。拖垮宋朝财政的"三冗"包括冗兵、冗官、冗費,即使财政收入不菲,也無法負擔如此高昂的财政支出。皇帝好大喜功,在軍隊建設上重數量輕品質,盲目擴軍,财政負擔加劇。

為了實作職能分化,宋朝設立多個官職進行分權,官員數量激增,再加上每年的歲貢和應急救災資金,宋朝的财政已經捉襟見肘,花費太大,以至于宋朝無暇建立一支精銳部隊。

宋朝時期,經濟發展強盛而軍力薄弱,為何形成鮮明對比

3、外患與資源

宋朝北部邊境一直盤踞着少數民族政權,給宋朝帶來巨大的軍事壓力,北方地勢平坦,少數民族騎兵便于展開,宋軍羸弱,指揮不暢,很難再沖突中取勝。

宋朝也一直奉行以歲币換和平的做法來維持邊境安泰。這也無疑給百姓帶來負擔,造成宋朝财政捉襟見肘。同時,為了制約宋朝軍力發展,遼國嚴格限制戰馬出口。

而宋朝内部也缺少産馬的土地,組建不了騎兵自然無法應對北方的威脅。缺少戰略資源的大宋王朝也始終無法擺脫積弱的狀态,以财稅換和平的政策更是已經深入人心,強軍似乎也沒有什麼必要了。

宋朝時期,經濟發展強盛而軍力薄弱,為何形成鮮明對比

宋朝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巅峰時期,财稅收入更是領先世界,伴随着農業技術的興起,農業生産力大幅提升,解放了大量勞動力,流入商品經濟發展之中。宋朝三冗積弊加劇,即使财政收入高也無法承擔巨額财政支出。

造成宋朝無法強軍的原因有三:一是本身政治制度重文輕武,武官地位低下,軍隊實際領袖也由文官擔任,缺乏有效上司和訓練;二是财政收入與支出不相比對,高額支出讓宋朝财政捉襟見肘,無力再組織精銳部隊。

三是外患威脅壓頂,宋朝國内逐漸形成了以歲币換和平的消極心态,且戰略資源被嚴格控制,尤其是戰馬資源缺失,無法組建騎兵部隊,在北方地勢平坦區,騎兵優勢明顯,宋軍沒有騎兵部隊,自然不是對方的對手。宋朝皇帝好大喜功,不重軍隊品質而重數量,部隊戰鬥力反而降低。

參考文獻:《宋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