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宋朝时期,经济发展强盛而军力薄弱,为何形成鲜明对比

全文共1657字,阅读时间约3分钟

宋朝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巅峰时期之一,其商品经济发展达到空前高度,每年宋廷的财政收入可达到1亿贯,宋朝经济占全球同期经济产量的近百分之八十,是得到世界范围认可的经济大国。

宋朝的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独树一帜,尤其是在庆历新政以及王安石变法之后,宋朝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但是摆脱了积贫形象的宋朝却始终摆脱不了积弱的窘境。

宋朝军力羸弱,有着"弱宋"、"文宋"的称谓。宋朝一直以来都是以钱财买和平,无法建立起堪用的军队。其背后原因值得人们深究。

宋朝一度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是封建王朝中商品经济发展的巅峰时期,财政收入颇巨,但是高额的财政收入并不能支撑起一支强大的军队。

宋朝时期,经济发展强盛而军力薄弱,为何形成鲜明对比

那么,与宋朝强盛的经济实力形成鲜明对比的羸弱军队是如何形成的?完成富国愿望的大宋王朝却始终无法完成强军的目标,其背后原因到底为何?

一、宋朝的繁荣

1、两次变法

宋朝立国之初,太祖皇帝厉行节约,宋朝经济始终不温不火,真正让宋朝经济腾飞的是两次变法,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庆历新政主要将目光瞄向农业,为农民修建水利设施,将农业生产转化成指标,严格管控。

虽然在内部斗争中庆历新政以失败告终,但是其鼓励农业生产的举措却延续了下来,大量撂荒土地被利用起来,宋朝经济实力愈发强大。

王安石变法倾向于鼓励生产,并建立了属于自己的一套金融体系,鼓励农民发展生产,由朝廷出资开展民间借贷,再加上农业技术的高速发展。

宋朝时期,经济发展强盛而军力薄弱,为何形成鲜明对比

宋朝的粮食产量已经达到战国时期的6倍之多,农业已经不再是制约宋朝发展的瓶颈,为商业发展提供足够的劳动力。

2、宋朝财政繁荣

宋朝时期我国的财政收入可以说是众多王朝中的佼佼者,《食货志》中记载宋朝一年的财政收入可达1亿1千余万贯,换算为白银大概是1亿两白银。要知道,清朝顶峰时期的财税收入也仅仅为8000万两,可见宋朝经济发展繁荣程度之巨。

二、强军失败的原因

1、政治制度内因

宋朝立国之初就为政治制度定下了基调,太祖皇帝陈桥兵变取得江山,自然担心重蹈覆辙,所以重文轻武的政治制度在宋朝内部被确立起来。

武官不仅在朝中受限,在军队内部,武官的地位都得不到保障,宋朝军队的实际长官是由文官担任,只有打仗时武官才真正拥有兵权,且还要处处受限,可见宋朝的战斗力有多么羸弱。

宋朝时期,经济发展强盛而军力薄弱,为何形成鲜明对比

2、财政收支堪忧

宋朝财政收入高,但相应的财政支出也高。拖垮宋朝财政的"三冗"包括冗兵、冗官、冗费,即使财政收入不菲,也无法负担如此高昂的财政支出。皇帝好大喜功,在军队建设上重数量轻质量,盲目扩军,财政负担加剧。

为了实现职能分化,宋朝设立多个官职进行分权,官员数量激增,再加上每年的岁贡和应急救灾资金,宋朝的财政已经捉襟见肘,花费太大,以至于宋朝无暇建立一支精锐部队。

宋朝时期,经济发展强盛而军力薄弱,为何形成鲜明对比

3、外患与资源

宋朝北部边境一直盘踞着少数民族政权,给宋朝带来巨大的军事压力,北方地势平坦,少数民族骑兵便于展开,宋军羸弱,指挥不畅,很难再冲突中取胜。

宋朝也一直奉行以岁币换和平的做法来维持边境安泰。这也无疑给百姓带来负担,造成宋朝财政捉襟见肘。同时,为了制约宋朝军力发展,辽国严格限制战马出口。

而宋朝内部也缺少产马的土地,组建不了骑兵自然无法应对北方的威胁。缺少战略资源的大宋王朝也始终无法摆脱积弱的状态,以财税换和平的政策更是已经深入人心,强军似乎也没有什么必要了。

宋朝时期,经济发展强盛而军力薄弱,为何形成鲜明对比

宋朝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巅峰时期,财税收入更是领先世界,伴随着农业技术的兴起,农业生产力大幅提升,解放了大量劳动力,流入商品经济发展之中。宋朝三冗积弊加剧,即使财政收入高也无法承担巨额财政支出。

造成宋朝无法强军的原因有三:一是本身政治制度重文轻武,武官地位低下,军队实际领袖也由文官担任,缺乏有效领导和训练;二是财政收入与支出不相匹配,高额支出让宋朝财政捉襟见肘,无力再组织精锐部队。

三是外患威胁压顶,宋朝国内逐渐形成了以岁币换和平的消极心态,且战略资源被严格控制,尤其是战马资源缺失,无法组建骑兵部队,在北方地势平坦区,骑兵优势明显,宋军没有骑兵部队,自然不是对方的对手。宋朝皇帝好大喜功,不重军队质量而重数量,部队战斗力反而降低。

参考文献:《宋史》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