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盜墓者最恨的是這位皇帝?因為他一道聖旨,讓摸金校尉們大喊晦氣!

盜墓者又稱盜墓人、盜墓賊等。從事盜墓行業的人,即以盜竊古人或今人墓葬中的各種财寶,再将這些财寶出售擷取金錢。 盜墓者一般白天抓兔踩點,晚上偷文物。古人"事死如事生",認為人死後會到另一個世界中,繼續生前的享受,因而十分重視自己的墓葬的規格和陪葬品的檔次。有地位的達官貴族,死後的陪葬品一般都十分豐富。

盜墓者最恨的是這位皇帝?因為他一道聖旨,讓摸金校尉們大喊晦氣!

要說起盜墓者,估計咱們也比較熟悉。像一些有名的小說比如《鬼吹燈》、《盜墓筆記》等,都是在影視作品中展現過。但是曆史上真有盜墓的名人,其中就有東漢末年堪稱一代枭雄的曹操,還有民國大軍閥孫殿英等,都是不顧墓室大小,隻管盜取寶物。是以這些盜墓的人,也可謂是輕門熟路。哪裡有墓室,都是很快就能确認的。是以不管是荒郊野嶺,還是百姓家裡,都能一挖一個準。

盜墓者最恨的是這位皇帝?因為他一道聖旨,讓摸金校尉們大喊晦氣!

正因為這麼有這麼豐富的陪葬品,便衍生出了一個“職業”,那便是盜墓者。古代的有錢人,很迷信,是以他們在死了之後,往往還要大操大辦一次,陪葬品也是花樣百出,值錢的、貴重的,怎麼厲害便怎麼往墓地裡面招呼。有錢人還有上層貴族這樣做是風光了,但是同時也引起了盜墓者的注意。

無論一個人生前過的多麼凄慘,當他離開人世的時候,子孫後代都會想進各種辦法,為自己的先輩準備一場體面的葬禮,這不僅是一條約定俗成的規矩,更多的是出于對父母們的孝敬,人倫孝心自古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從古代皇帝就能夠看出來,生前的時候就開始為自己修建陵墓了,死後更是會往自己陵墓中放置大量的陪葬品,有的皇帝甚至還用活人殉葬。

正因為墓穴中有比較多的珍寶,于是在中國曆史上出現了一個特殊的群體,這個群體就是盜墓賊。盜墓這一行業從我國先秦時期就有了,直到近代這一行業都非常猖狂。他們之是以不顧危險,不顧良心的偷盜别人的陵墓,主要還是為了錢财,無論是一個人盜墓還是一個團夥盜墓,最主要的還是看重墓穴中的寶貝。

盜墓者最恨的是這位皇帝?因為他一道聖旨,讓摸金校尉們大喊晦氣!

事實上,雖然盜墓這麼讨人厭,但是居然有的盜墓還是官府支援的。盜墓的分成兩類,一類是官盜一類是私盜。曆史上出名的官盜,便是曹操了。當年為了行軍的經費,曹操下令士兵們盜墓,在電影裡面很出名的“摸金校尉”,便是當年為了盜墓,曹操特意設定的官職。

盜墓者最恨的是這位皇帝?因為他一道聖旨,讓摸金校尉們大喊晦氣!

據說,靠着四處盜墓得到的陪葬品,三國時期,曹操的軍隊很多年都不用擔心軍饷不夠。盜墓這麼猖狂,但是其實盜墓也是有規矩的。首先便是分派!什麼洛陽派、關中幫,地域劃分可規矩了,這個一分好,便隻能在各自的地盤上搗鼓了,别人的地界千萬不能越過去,一旦越界,那便是家夥伺候了。

不僅如此,盜墓界還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那便是不拿玉器。盜墓者雖然猖狂,但是墓中這一樣東西最令他們忌憚!很多人都沒想到是這個。要知道玉器可比金子之類的之前多了,可是盜墓者便是不會拿玉器。當年西漢時期,漢景帝的堂兄劉戊的陵墓便曾經被挖了許多次,但是後人進去的時候,發現裡面的玉器還有其他玉制品都完好無損,連棺材上的金絲都抽走了,但是棺材裡面值錢的羊脂玉卻留了下來。

盜墓者最恨的是這位皇帝?因為他一道聖旨,讓摸金校尉們大喊晦氣!

為什麼不拿玉器?這盜墓行業便是為了錢财,但是不想賣命。從明代開始,便有一個禁令,盜墓者皆處死。一般盜墓者如果被抓了,那砍頭是逃不過的。是以盜墓者為了不被發現,得到的陪葬品隻能偷偷賣掉。

金子銀子這些,即使刻着官印,貴族印記,但是隻熔掉了都好辦,但是玉器便不行了,砸也不是,磨也不是。是以即使是拿了玉制品,也賣不出去,沒人敢買,要是因為放家裡被發現了,還得被砍頭,權衡一下,即使再值錢,也沒人敢拿了。之後大家都遵守這個規定。

盜墓者最恨的是這位皇帝?因為他一道聖旨,讓摸金校尉們大喊晦氣!

盜墓者雖然猖狂,但是墓中有一樣東西最令他們忌憚!沒想到是這個。盜墓賊接觸的都是死人,都是陰暗之物,而且在那種環境下,很多難以了解的靈異現象都有可能發生。對于盜墓賊來說更為迷信,生怕得罪神靈,就比如一些約定俗成的規矩,摸金校尉點根蠟燭,蠟燭滅說明不能盜墓,其實是一個道理。而古代盜墓相信一句話,有舅舅(救),能生(甥)還,很是吉利,也是一種約定俗成的心照不宣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