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墓者又称盗墓人、盗墓贼等。从事盗墓行业的人,即以盗窃古人或今人墓葬中的各种财宝,再将这些财宝出售获取金钱。 盗墓者一般白天抓兔踩点,晚上偷文物。古人"事死如事生",认为人死后会到另一个世界中,继续生前的享受,因而十分重视自己的墓葬的规格和陪葬品的档次。有地位的达官贵族,死后的陪葬品一般都十分丰富。

要说起盗墓者,估计咱们也比较熟悉。像一些有名的小说比如《鬼吹灯》、《盗墓笔记》等,都是在影视作品中展现过。但是历史上真有盗墓的名人,其中就有东汉末年堪称一代枭雄的曹操,还有民国大军阀孙殿英等,都是不顾墓室大小,只管盗取宝物。所以这些盗墓的人,也可谓是轻门熟路。哪里有墓室,都是很快就能确认的。所以不管是荒郊野岭,还是百姓家里,都能一挖一个准。
正因为这么有这么丰富的陪葬品,便衍生出了一个“职业”,那便是盗墓者。古代的有钱人,很迷信,所以他们在死了之后,往往还要大操大办一次,陪葬品也是花样百出,值钱的、贵重的,怎么厉害便怎么往墓地里面招呼。有钱人还有上层贵族这样做是风光了,但是同时也引起了盗墓者的注意。
无论一个人生前过的多么凄惨,当他离开人世的时候,子孙后代都会想进各种办法,为自己的先辈准备一场体面的葬礼,这不仅是一条约定俗成的规矩,更多的是出于对父母们的孝敬,人伦孝心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从古代皇帝就能够看出来,生前的时候就开始为自己修建陵墓了,死后更是会往自己陵墓中放置大量的陪葬品,有的皇帝甚至还用活人殉葬。
正因为墓穴中有比较多的珍宝,于是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这个群体就是盗墓贼。盗墓这一行业从我国先秦时期就有了,直到近代这一行业都非常猖狂。他们之所以不顾危险,不顾良心的偷盗别人的陵墓,主要还是为了钱财,无论是一个人盗墓还是一个团伙盗墓,最主要的还是看重墓穴中的宝贝。
事实上,虽然盗墓这么讨人厌,但是居然有的盗墓还是官府支持的。盗墓的分成两类,一类是官盗一类是私盗。历史上出名的官盗,便是曹操了。当年为了行军的经费,曹操下令士兵们盗墓,在电影里面很出名的“摸金校尉”,便是当年为了盗墓,曹操特意设置的官职。
据说,靠着四处盗墓得到的陪葬品,三国时期,曹操的军队很多年都不用担心军饷不够。盗墓这么猖狂,但是其实盗墓也是有规矩的。首先便是分派!什么洛阳派、关中帮,地域划分可规矩了,这个一分好,便只能在各自的地盘上捣鼓了,别人的地界千万不能越过去,一旦越界,那便是家伙伺候了。
不仅如此,盗墓界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那便是不拿玉器。盗墓者虽然猖狂,但是墓中这一样东西最令他们忌惮!很多人都没想到是这个。要知道玉器可比金子之类的之前多了,可是盗墓者便是不会拿玉器。当年西汉时期,汉景帝的堂兄刘戊的陵墓便曾经被挖了许多次,但是后人进去的时候,发现里面的玉器还有其他玉制品都完好无损,连棺材上的金丝都抽走了,但是棺材里面值钱的羊脂玉却留了下来。
为什么不拿玉器?这盗墓行业便是为了钱财,但是不想卖命。从明代开始,便有一个禁令,盗墓者皆处死。一般盗墓者如果被抓了,那砍头是逃不过的。所以盗墓者为了不被发现,得到的陪葬品只能偷偷卖掉。
金子银子这些,即使刻着官印,贵族印记,但是只熔掉了都好办,但是玉器便不行了,砸也不是,磨也不是。所以即使是拿了玉制品,也卖不出去,没人敢买,要是因为放家里被发现了,还得被砍头,权衡一下,即使再值钱,也没人敢拿了。之后大家都遵守这个规定。
盗墓者虽然猖狂,但是墓中有一样东西最令他们忌惮!没想到是这个。盗墓贼接触的都是死人,都是阴暗之物,而且在那种环境下,很多难以理解的灵异现象都有可能发生。对于盗墓贼来说更为迷信,生怕得罪神灵,就比如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摸金校尉点根蜡烛,蜡烛灭说明不能盗墓,其实是一个道理。而古代盗墓相信一句话,有舅舅(救),能生(甥)还,很是吉利,也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心照不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