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登上央視的桂林王府秘拓,到底秘在何處?

拓(tà)片

在2017年央視春晚桂林分會場的舞台上,16幅不同形态的“福”字彩色拓片寄托着桂林人民的美好心願,向全球觀衆送上新春的祝福。這些拓片的正式名稱叫做“桂林彩色拓印”,又稱為“王府秘拓”。

它們究竟“秘”在何處,又和哪家王府有着怎樣的淵源?

讓我們穿越時光,去探尋“王府秘拓”背後的故事。

拓片是以紙、絹等材料蒙在器物表面,用顔料來複制器物的文字、花紋與圖案。是記錄中華曆史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

登上央視的桂林王府秘拓,到底秘在何處?

“拓”之名,最早見于南朝的《論書表》:“繇搨(拓)書皆用薄紙”,(鐘繇:三國時代書法家)可見早在1700多年前就已經有拓片的存在。

登上央視的桂林王府秘拓,到底秘在何處?

拓片既能夠清晰、完整、準确、真實地反映器物原件的紋樣和神韻,又是用來研究古代書法、文學、曆史的重要資料。

優秀的拓片字字千金,孤本拓片更是無價之寶。許多已遺失毀壞的碑刻、青銅器等器物,隻因有拓片流傳于世,方能知其原貌。

登上央視的桂林王府秘拓,到底秘在何處?

如元文宗途經廣西貴州(今貴港市)南山寺時所題榜書,原碑已在戰亂中損毀,幸有明代拓片傳世,世人才知這位皇帝雅善丹青、工于書法。

拓印的過程,首先以紙或絹蓋在器物之上,用特制的藥水濕潤,然後以毛刷輕輕敲錘,待濕紙稍幹之後,用撲子蘸墨在紙面上均勻撲打,完成後揭紙,即可得到拓片。

登上央視的桂林王府秘拓,到底秘在何處?

拓印技術以顔色來區分,可以分為墨拓、朱拓和彩拓三類,桂林彩色拓印技術正是屬于彩拓的一種。然而,它起源何時,來自何方,為什麼叫做“王府秘拓”呢?

這要從六百多年前明朝分封諸侯開始講起。

明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将侄孫朱守謙封為靖江王,此後靖江王一族在桂林繁衍生息,對桂林文化的發展産生了重要的影響。

镌刻在獨秀峰讀書岩上這篇《遊獨秀岩記》的作者,是第五代靖江王朱佐敬,正是他開創了“王府秘拓”。

登上央視的桂林王府秘拓,到底秘在何處?

永樂九年(1411年),自幼愛好文學書畫的朱佐敬承襲靖江王爵,一心想做個一代賢王,但他很快發現,這隻是種奢望。曾以藩王身份發動“靖難之役”奪取皇位的永樂帝朱棣,唯恐其他宗室“依樣畫葫蘆”,因而時常對藩王們威懾、敲打,朱佐敬剛就任一年多,其叔朱贊億就被皇帝廢為庶人,這一記“敲山震虎”對朱佐敬震撼極大,在此後十餘年間,他不問政事,安然做個太平“閑王”。

樹欲靜而風不止,宣德帝朱瞻基繼承了祖父對藩王們的嚴厲态度。宣德七年(1432年)廣西布政使司告發靖江王府販賣私鹽,朱瞻基下旨申斥朱佐敬。

皇帝的怒火吓得朱佐敬魂不守舍,從此以後更加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但是,在正統七年(1442年),朱佐敬因為家族内鬥之事,又遭到了正統帝的訓斥。

登上央視的桂林王府秘拓,到底秘在何處?

盡管朱佐敬已經小心翼翼,但天威難測,為了保住王位、表示自己對政治避而遠之的态度,他想到了一個妙招——面壁。

桂林市靖江王府非遺研究院研究員 李慧岚:史書也有記載,當時他特别喜歡在獨秀峰的岩洞裡邊修身養性,研究佛家道家的文化,因為他這麼做,也是想向朝廷表達一種态度,向皇帝表明他沒有任何的政治野心,同時,在古代皇權的封建制度體系下,一個沒有野心的王爺才是最安全的王爺。

獨秀峰下有個岩洞名為西洞,朱佐敬在裡面刻了不少詩文、神像,他時常把西洞和獨秀峰上的各種詩文拓印下來,送給親朋故舊。

由于獨秀峰被王府獨占,想要獲得峰上曆代名士的石刻拓片,就隻能通過王府,因而這些拓片在文人士大夫中非常搶手。拓印技藝由王府匠戶世代秘傳,世人稱為“王府秘拓”,起初是墨拓、朱拓,後來匠人又将流行的彩瓷色彩與圖畫上色技法相結合,形成了彩拓。

登上央視的桂林王府秘拓,到底秘在何處?

朱佐敬去世後,繼位者對金石拓片并無興趣,因而把西洞封閉起來,不再拓印。王府秘拓如昙花一現,剛剛綻放,就隐藏在秘境之中。

直到64年後的嘉靖十二年(1533年),第十代靖江王朱邦苧才在無意間,發現了玄祖父留下的秘密。據徐霞客《粵西遊記》記載,重開西洞後,朱邦苧恢複了玄祖父的習慣,不斷将王府秘拓制作出來送人,時人皆以得之為榮。朱邦苧将朱佐敬晚年所寫的一個“福”字刻在洞中石壁上。

登上央視的桂林王府秘拓,到底秘在何處?

非物質文化遺産桂林彩色拓印技藝自治區級傳承人 戴東輝:朱佐敬寫的這個字,字中藏字,包含了“一身萬福” 這個意思,寓意人生從頭福到尾,這個王爺也正如他一生追求所願,7歲承爵,在位58年,活到了65歲,是以人們稱這個福字為“萬全福”。

這位正在給拓片上色的中年人名叫王繼勝,自上個世紀80年代學習拓印技術以來,已經三十餘年。

登上央視的桂林王府秘拓,到底秘在何處?

在拓印的過程中,王繼勝逐漸了解到了王府秘拓的曆史,他内心産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複原王府秘拓。

登上央視的桂林王府秘拓,到底秘在何處?

桂林市非物質文化遺産桂林彩色拓印技藝傳承人 王繼勝:看到這些畫像的時候,我在想為什麼不能進行彩色拓印,恢複明朝的這種彩色拓印技藝呢?但是實物沒有,接下來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說研究明代時候的一些壁畫,還有明朝比較有名的畫家、彩色瓷器等等這些資料進行挖掘。

在沒有實物參考的情況下,王繼勝團隊花費五年時間複原并發展了桂林彩拓技藝,并開發了岩彩雲拓、鑲拓等新技法。

桂林彩拓技藝中最與衆不同的一點,是根據拓片材質的不同,以朱砂、青金石、綠松石、雲母、姜黃、青黛等天然礦植物顔料進行混合調色、上色,務求設色自然、濃淡宜人、透亮飽滿、色澤持久,既包羅水彩藝術的缤紛,又蘊含國畫水墨的飄逸,還兼具壁畫的耐久。

登上央視的桂林王府秘拓,到底秘在何處?

彩拓的另一個特點則是粘合劑的調制。傳統墨拓用的白芨水,粘性不足,難把厚宣紙、絲、絹等材質固定,王繼勝等人通過上千次試驗,最終制成了以白芨水為底、加入桃膠等中草藥的彩拓粘合劑,不但可以用于宣紙,還可以用于絹布、絲綢,并且不傷害石刻表面。

登上央視的桂林王府秘拓,到底秘在何處?

如今,為了更好地保護文物,大部分時候拓印師們都是在石刻的複制品上進行拓印。

2018年,桂林彩色拓印技術被列入第七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靖江王城景區内開設了王府秘拓博物館和活态傳承體驗館,讓遊客了解和體驗彩拓的獨特魅力,還以王府秘拓為核心開發了不少文旅産品,頗受歡迎。為了更好地傳承非遺技藝,幾位非遺傳承人都招收了不少徒弟,通過不斷研習、實踐來傳承技藝、培養人才。

登上央視的桂林王府秘拓,到底秘在何處?

桂林彩拓,于千萬次捶拓和水墨顔色的印染之間,拓印着千年古城曆史的厚重底蘊,描摹着百年匠心創造的巧工麗質,也傳承着嶺南文脈的流光溢彩。

登上央視的桂林王府秘拓,到底秘在何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