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焦點訪談:小康夢圓 文化點亮美好生活

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過程中,“小康”的衡量标準并不僅僅隻是單一的經濟名額,而是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态等多個方面。“文化小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對于一個城市來說,文化則為城市留下了獨特的印記。守住城市的曆史文化遺産,就守住了城市文脈的“根”與“魂”。

焦點訪談:小康夢圓 文化點亮美好生活

在福州很多文化交流活動都會選擇在三坊七巷舉行,不僅是因為它位于福州的市中心,更重要的是三坊七巷本身所承載的曆史和文化價值。三坊七巷形成于晉唐,被稱為福州的曆史之源、文化之根。而對于福州來說三坊七巷不僅是一片曆史文化街區,更是福州人心中的城市文化名片。

陳永健在三坊七巷生活了71年,他熟悉這裡的一草一木,也見證了這裡的日新月異。從2010年開始他成為三坊七巷的志願講解員,義務為遊客講解三坊七巷的曆史。

焦點訪談:小康夢圓 文化點亮美好生活

三坊七巷是國内現存規模最大、保護最完整的曆史文化街區之一,也是全國獨一無二的古建築遺存,被譽為“中國城市裡坊制度活化石”和“中國明清建築博物館”。

2021年3月24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福州三坊七巷,他聽取了福州古厝和三坊七巷保護修複等情況介紹,步行察看南後街、郎官巷,參觀嚴複故居。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對待古建築、老宅子、老街區要有珍愛之心、尊崇之心。保護和傳承文化遺産,就是守護民族和國家過去的輝煌、今天的資源、未來的希望。

焦點訪談:小康夢圓 文化點亮美好生活

位于福州市中心的三坊七巷每天都人潮如織。當人們走過坊間巷裡,會感受到文化遺産不僅記錄了一個城市的曆史演進,同時也承載着一個城市和居民的“鄉愁”。而三坊七巷能夠重新展現在世人面前,這與20多年前習近平在福州主政時的高瞻遠矚分不開。

上世紀80年代末,福州市進行大規模的舊城改造,包括三坊七巷在内的老城區被納入改造範圍,一排排舊民居被推倒,一棟棟高樓豎立起來。在城市開發熱潮的沖擊下,人們最先忽略的是這裡的文化價值。當時,三坊七巷西北角的林覺民故居已經被拆掉了門頭。

在林覺民故居我們見到了陳盈盈,和陳永健一樣,陳盈盈也曾住在三坊七巷,2018年她成為三坊七巷的一名專業講解員。每次向遊客介紹林覺民故居,她都會講述故居保護、修複的過程。

焦點訪談:小康夢圓 文化點亮美好生活

去過三坊七巷的人都聽說過一句話:一片福州三坊七巷,半部中國近代史。這裡不僅是曆史文化街區,更是中國近代名人的聚居地。林則徐、嚴複、林覺民、冰心等等,都曾在這裡留下了生活的印記。得知林覺民故居要拆除,當時,剛剛到任不久的福州市委書記習近平立即讓市文管會核實,同時要求有關部門暫緩拆遷。

陳盈盈在現場介紹:“1991年3月10日下午,時任福州市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就在林覺民故居召開了現場辦公會議。他在當時非常堅定地說,要在我們手中,把全市的文物保護修複利用搞好,不僅不能讓它們受到破壞,更要讓它們增輝添彩傳給後代,是以林覺民故居就此儲存了下來。”

這次會議不僅解決了林覺民故居的保護和修繕問題,還确定了三坊七巷等地名人故居和遺址的保護辦法。三坊七巷的修複工程耗時三年,福州市政府總投入達50億元,成為全國古街古巷中保護最好最完整的曆史文化街區之一。修複後,三坊七巷原有的文物得到了保護,完整再現了 51個名人故居,建成23個博物館,三坊和七巷仍然保留了原有的民居特色,南後街則延續了原有的商業功能。

焦點訪談:小康夢圓 文化點亮美好生活

正是因為習近平前瞻性的思想和觀點,推動了一系列保護文化遺産的開創性實踐,為延續福建文化的“根”與“魂”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給福建人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财富。随着生活水準的提高,人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三坊七巷不僅讓福州市民找到了精神上的歸屬,這片曆史文化街區所搭建的文化平台,也滿足了當地群衆小康生活中的文化需求。

為了保護三坊七巷這片曆史文化街區的可持續發展,當地還通過古街巷的“活态利用”吸引了十幾家福州的老字号入駐,同時還為當地的非遺項目提供了展示中心和交流平台。

老店給了老街煙火氣,老街給了老店大舞台。在三坊七巷曆史文化街區裡,遊客可以體驗到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近20個。很多福州市民也會經常來這裡看一看連綿起伏的馬鞍牆,吃一碗魚丸、聽一段鄉曲,走一走老巷。

焦點訪談:小康夢圓 文化點亮美好生活

文化的繁榮發展也在反哺着這座城市,優秀的傳統文化不僅壯大了城市經濟,也讓居民的生活變得更好,文化點亮了人們的小康生活。

正如習近平2002年為《福州古厝》一書撰寫的序言中所述,“保護好古建築,保護好文物,就是儲存曆史,儲存城市的文脈,儲存曆史文化名城無形的優良傳統。”

焦點訪談:小康夢圓 文化點亮美好生活

一片三坊七巷讓優秀的傳統文化一脈相承、生生不息,也對孩子們有着深遠的影響。

文化是城市的靈魂,文化塑造着一個城市與衆不同的曆史底蘊和精神氣質。近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釋出了《關于在實施城市更新行動中防止大拆大建問題的通知(征求意見稿)》,強調實施城市更新行動要堅持守住底線、應留盡留、量力而行原則。如果從文化角度進行解讀,防止大拆大建關鍵是要轉變城市開發建設方式,防止人為地割斷城市的曆史文脈、阻斷城市的有機生長,尊重人民群衆的意願,讓人民在城市中生活得更美好。

焦點訪談:小康夢圓 文化點亮美好生活

中國文化軟實力研究中心主任張國祚:“城市的地标可以是物質的地标,還有精神文化的地标,精神文化的地标是矗立在人的心靈裡,是流淌在人的血脈裡。我們保護好,開發好這個城市的地标,可以保護好城市的精神血脈,提振城市的精氣神,提高城市的文化軟實力,增強城市的魅力。”

焦點訪談:小康夢圓 文化點亮美好生活

文化事業的繁榮興盛,更好滿足了人們個性化、多樣化、品質化的文化需求。截至2020年底,全國共建成公共圖書館3212個、美術館618個、博物館5788家、文化館3327個。同時,随着我國文化産業快速發展,2020年,文化及相關産業增加值44552億元,占GDP比重4.39%。

焦點訪談:小康夢圓 文化點亮美好生活

全面小康,重在全面。全面小康是物質文明和公德心協調發展的小康,“文化小康”不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衡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品質的重要文化尺度。

焦點訪談:小康夢圓 文化點亮美好生活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三坊七巷,讓我們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也點亮了人們的小康生活。全面小康,既是國家經濟實力增強,也是國家文化軟實力提升;既是人民倉廪實、衣食足,也是人民知禮節、明榮辱。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綿延發展、飽受挫折又不斷浴火重生,都離不開深植中國人民内心的中華文化。這是我們民族獨立品格的曆史憑證,也是我們滿懷信心走向未來的力量與智慧之源。

來源:央視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