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61年,兩位上将收到求救信,署名卻是已經犧牲的紅軍團長

1961年,楊得志、楊勇将軍收到一封求救信。這封信的署名竟是兩位将軍曾經的手下,在兩萬五千裡長征中擔任過一師一團的團長。當時大家都認為這個團長已經犧牲了,幾十年過去了,沒想到他還活着。楊得志、楊勇收到信後,又驚奇又激動,立刻寫了一封信,按照位址寄了回去。可是從此以後,再也沒有消息傳回來。

直到1971年的一天,一位老人來到濟南軍區大院,開口竟說自己是紅軍一師一團的團長,要求見楊得志司令一面。老人衣衫褴褛,站崗的哨兵幾番打量都不相信他曾是團長。天無絕人之路,楊得志知道這個消息後,立刻把老人請到家中熱情款待。這個老人,真的是曾經的紅軍團長嗎?

1961年,兩位上将收到求救信,署名卻是已經犧牲的紅軍團長

為什麼這幾十年間他都沒有與組織取得聯系?他在生活中遇到什麼困難了,為什麼逼得他向自己的老首長們寫求救信?本篇文章,我們一起來探索紅一師一團團長背後坎坷的一生。

1934年9月,國民黨圍剿軍隊向中央革命腹地發起全面進攻。紅軍上司出現左傾錯誤,紅軍8.6萬人的主力隊伍被迫戰略轉移,開啟二萬五千裡長征。長征路途遙遠而漫長,紅軍需要爬雪山、過草地,為了抵禦寒冷,紅軍爬雪山的時候,每個人發一個辣椒,冷了就咬一口辣椒。過草地的時候,因為幹糧不夠,就吃野菜、樹葉、樹皮進行充饑。

這是紅軍曆史上最艱難的時刻,他們不僅要面臨敵人的追捕,還要克服諸多生存上的困難。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下,也是最考驗人的時候。8萬多名紅軍戰士心連着心,一起攻克難關。紅軍渡過湘江後,隊伍人數從8.6萬銳減到3萬多人。1935年黨和紅軍的命運迎來轉折點。1935年1月,黨中央在貴州遵義召開了政治局擴大會議,增選毛主席為中央政治局常委。至此,中國道路前途一片光明。

1961年,兩位上将收到求救信,署名卻是已經犧牲的紅軍團長

而在長征中艱難生存下來的每一位同志,他們互相之間都形成了過命的交情。不論上級還是下級,他們都把彼此看成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而在這群紅色人群隊伍中,有一個名叫李祥的團長。長征剛開始的時候,李祥入編紅一軍團一師一團,先後擔任過班長、排長、連長。李祥的上級上司就是楊得志将軍。

當時楊得志是一師一團的團長,李祥還隻是營長。後來楊得志上任一師師長的時候,李祥就擔任一團團長的職務。而這位李祥團長,其實真名還不是李祥,而是“侯禮祥”。20世紀初的時候,侯禮祥出生在湖北荊州。侯這個姓氏本來也就少見,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文王時期。在春秋戰國的時候,侯氏的先祖從晉國逃亡到别的國家。

1961年,兩位上将收到求救信,署名卻是已經犧牲的紅軍團長

相傳,這一支流亡的侯氏一族,乃是3000年前的周文王後裔。到近現代,侯氏廣泛分布于山西、河南、河北一帶。侯禮祥就出生在湖北荊州江陵侯垱村。侯禮祥小的時候,家境還算過得去。不過中國那些年動亂非常,民不聊生。像侯禮祥家這樣的小家庭,也沒能幸免。由于醫療落後,侯禮祥父母雙親離世。侯禮祥不過才十幾歲的年紀。

侯禮祥一下子變成了一個人。他流浪到湖北荊州。因為營養不良,身材瘦弱,沒有東家願意收留他。這是侯禮祥第一次感到人生無比絕望的時刻。有天,他偶遇到另一個氣概,這個乞丐好心為侯禮祥介紹了一個招待所服務員的工作。侯禮祥這才混到了一口飯吃。

在招待所打工的日子,恰巧碰到了紅軍的隊伍。侯禮祥小時候也曾讀過一些書,他懂得國家現在正在進行革命。思索一陣後,他就打算加入紅軍的隊伍,跟着紅軍打天下。1929年,侯禮祥辭掉自己的工作,加入了紅軍隊伍。侯禮祥在紅軍中憑借兩個優勢迅速獲得上司青睐,第一個優勢就是識字,因為讀過書,識字對于侯禮祥倒是不難的。

1961年,兩位上将收到求救信,署名卻是已經犧牲的紅軍團長

第二個優勢,就是他事事願意沖鋒在前,渾身是膽。也就在侯禮祥加入紅軍隊伍沒多久,就被光榮吸納為共産黨中的一員。當時參加紅軍革命的時候,大部分人也都沒什麼文化。侯禮祥向大家介紹的時候,也是說自己是“禮祥”。大家幾乎也都認為他姓李,名祥。久而久之,大夥兒就稱侯禮祥為“李祥”。

侯禮祥覺得沒什麼大問題,既然大家叫得順口,不管叫李祥還是侯禮祥,也就無所謂了。1934年,紅軍開始被迫轉移根據地,漫漫長征開始了。長征開始的時候,侯禮祥就已經得到楊得志的賞識,成為一團營長。侯禮祥做事認真謹慎,嚴格執行上級任務,楊得志也對他極其信任。

1935年,紅軍準備開始渡過大渡河。時值雨季,大渡河水位暴漲,紅軍隊伍不敢貿然過河。國民黨的隊伍在對岸切斷了我軍的道路,阻礙我軍前行。為了破除敵人的奸計,我軍開始執行強渡大渡河的計劃。楊得志集結了18名戰士,組成了一個渡河敢死隊。其中一人就是侯禮祥。這18名戰士把生死置之度外,冒着槍林彈雨開始強渡大渡河。

1961年,兩位上将收到求救信,署名卻是已經犧牲的紅軍團長

敢死隊勇猛的氣勢很快奏效,我軍搶占先機,占領了對岸。侯禮祥的英勇表現得到楊得志的極大贊譽。在此後長征道路上,隻要是遇到需要沖鋒在前的任務,侯禮祥總是積極踴躍報名的那一個。他這種大無畏精神也深深感染到了楊得志。然而在紅軍進入陝西境内的時候,侯禮祥不幸負傷,一顆子彈穿透了他的右腿。

他依然堅強完成了兩萬五千裡長征。楊得志榮升師長職務後,也立刻提拔侯禮祥成為一團團長,足見楊得志是十分信賴侯禮祥的。不過在長征整個過程當中,侯禮祥的名字一直是用李祥登記在冊。是以在紅軍過長征的名單中,有李祥而沒有侯禮祥。這也成為了後期侯禮祥找尋組織的一大阻礙。

紅軍在陝西勝利會師後,侯禮祥被安排到後方醫院進行休養。等到他的傷勢稍微好些了以後,組織又為他安排到抗日軍政大學學習。據侯禮祥本人晚年回憶,在抗日軍政大學的這段時間,是他一生中最快樂的時間。在這段時間裡,侯禮祥受到了首長們手把手的教導,不僅得到了很多思想教育,還學到了很多知識。

1961年,兩位上将收到求救信,署名卻是已經犧牲的紅軍團長

之是以說這是侯禮祥人生中最快樂的時間,是因為從這之後,侯禮祥的人生軌迹開始走向下坡。1939年,侯禮祥在一次任務再次身負重傷,連帶着之前的舊傷一起發作,侯禮祥被轉移到了後方,年底到達武漢的八路軍辦事處。

侯禮祥退居後方後,組織為他安排了地下黨的工作。侯禮祥在這時以新的化名來到國民黨擔任保長,積極為組織提供了大量有價值的情報。但是好景不長,侯禮祥所在的地下黨組織中有一人叛變,地下黨組織被迫終結。侯禮祥此時隻能躲在暗處,等待再次與組織取得聯系。

然後侯禮祥就遭遇到了人生中最低谷的事情,就是他的所有證明,包括軍官證、殘廢軍人證明等重要的證明,全都被小偷盜走了。當時的中國和現在不一樣,現在的人民所有資訊都是可以聯網查詢,隻要輸入一個有效的資訊,所有身份資訊都可以展示出來。

1961年,兩位上将收到求救信,署名卻是已經犧牲的紅軍團長

可在當時,一旦這些證明丢失,那麼對于侯禮祥來說,他就徹底淪為普通人了。他也與中共組織徹底脫鈎。證明剛丢失的時候,侯禮祥沒有立刻去尋找。因為一旦大張旗鼓地去找尋這些證明,弄不好就會暴露自己地下黨身份這一事,會給組織帶來極大損失。他隻能隐姓埋名,過上普通人的生活。

新中國成立後,國民黨殘餘反動派在中國興風作浪。為了維護社會治安,國家出動專門的反革命組織。1959年的時候,侯禮祥因為身份不明,被定位錯誤,遭到嚴重打擊。這是侯禮祥人生中第二次絕望的時候。侯禮祥一再解釋說明自己是紅軍團長,但因為拿不出證明,被人誤以為是反革命人士。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好多年。一直到1961年國慶要到的時候,侯禮祥意外看到報紙上楊得志、楊勇的報道,侯禮祥才想到,應該立即與自己的上級取得聯系。侯禮祥急忙向中央軍委辦公廳寫了一封信,證明自己的身份。這個時候,楊得志、楊勇才知道原來侯禮祥還活着。他們欣喜萬分,知道自己部下還活着,就像是找到了自己失散多年的親人一樣。

1961年,兩位上将收到求救信,署名卻是已經犧牲的紅軍團長

楊得志二人即刻寫了一封信回複過去。侯禮祥不久後收到楊得志的來信,他拿着這封信高興得向當地幹部展示,但是事情并沒有像侯禮祥想得那般好。當地組織拿到這封信後,不僅沒有洗清侯禮祥的身份,反而認定他僞造首長的信件。侯禮祥被看押得更緊了,每次侯禮祥寫給楊得志的信都被扣下。

楊得志那邊也就再沒有得到侯禮祥的消息。1971年,侯禮祥被送往林場改造。侯禮祥再次在報紙上看到楊得志的消息。老團長尋找組織的心再次被點燃,他決定冒險到濟南去,親自找到老首長。

1961年,兩位上将收到求救信,署名卻是已經犧牲的紅軍團長

就這樣,侯禮祥獨自一人跋山涉水來到濟南,終于來到濟南軍區大院門前。軍區站崗的哨兵看到眼前衣衫褴褛的老人,還以為是附近的乞丐。侯禮祥激動地表示自己要見楊得志司令。哨兵思慮片刻後,把侯禮祥帶到招待室。楊得志一聽說有個老兵來找他,趕緊專程過來。一下車,楊得志就認出老兵侯禮祥。兩人熱淚盈眶地擁抱在一起。

侯禮祥幾經波折,也總算得償所願,見到了楊得志。楊得志聽說他當下的處境後,心下一片蒼涼,速命人幫侯禮祥補發身份證明。侯禮祥家鄉縣委也一同為侯禮祥洗清多年的冤屈,證明了他是紅軍團長的身份。在濟南的幾天,楊得志熱情招待侯禮祥,臨走的時候還給了他200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