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2022年新年獻詞|與君遠相知 不道雲海深

2022年新年獻詞|與君遠相知 不道雲海深
2022年新年獻詞|與君遠相知 不道雲海深
2022年新年獻詞|與君遠相知 不道雲海深

與君遠相知 不道雲海深

——《文化藝術報》2022年新年獻詞

○ 文化藝術報社長 劉龍

黃河走東溟,白日落西海。逝川與流光,飄忽不相待。

在這辭舊迎新的時刻,掬一捧2022年的晨曦,向《文化藝術報》的新老朋友說一聲:新年快樂!

這一年,我們見證、參與着這個國家、這個文化大省、這座十三朝古都的每一次變化、每一個節點。當“天問”奔火、“羲和”探日,當“天和”叩問九天、“天宮”漫步蒼穹,當運動健兒激情飛揚、奮勇争先;我們在推出的一條條視訊、一篇篇文章中感受國與家的蓬勃朝氣,強盛底氣和不屈傲氣。

這一年,我們在《覺醒年代》中回望存亡絕續的曆史,在《1921》和《革命者》中感受揮斥方遒的青春。在《長津湖》和《功勳》中體會獻身祖國的崇高。記者們走進延安、西安、漢中、渭南、寶雞等全省各地紅色遺迹,回顧着百年大黨的光輝曆程,感受着紅色文化迸發的活力。通路曆史的親曆者、見證者、研究者、傳承者,用紙筆為新征程的啟航汲取動力。

這一年,我們用一組組資料,呈現了疫情裹挾下的文旅市場艱難挺進的過程。暗夜方顯萬顆星,從“文旅+盲盒”到“文旅+”科技、藝術、健康……我們看到了一個行業努力突圍自救的決心。

這一年,陝西1012處石窟寺有了“身份證”,文物大省首次從“寶貝”中評選“寶貝”,秦始皇銮駕搬新館,漢文帝霸陵找到了。恰逢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百年,百年間考古之光照亮文明之源,陝西将一次次考古發現,都書畫在中華文明的燦爛畫卷上。

這一年,我們聚焦陝西書畫界,迎來“春風拂面”,觀看“江山多嬌”,邁步“出長安”,隻為“藝術為人民”,這一個個書畫展,讓陝西書畫,在全國閃耀。

這一年,我們從連載高建群先生的《絲綢之路千問千答》、史星文先生的《書法寫我》開始,刊發弋舟、王祥夫、張豔茜、遠村等一衆名家的名作,我們與群衆互動,讓龍首文苑的花壇裡百花齊放,萬紫千紅。

這一年,我們又在高建群《李蘇迎帶給我們的秦腔感動》中畫上句号。這一年的最後一天下午,我打開李蘇迎老師的秦腔經典視訊,放大聲音,厚重蒼遠的哭唱秦腔,高亢悲怆,一下子就充斥了整個房間,将我深深地籠罩其中,久久不能掙脫。這種聲音,多麼像我家鄉陝北清澗的道情,能穿透胸腔,使人衍生出一種力量,萌生出一種信念。

2021年在疫情中開始,在疫情中結束。歲末寒冬,新冠反撲下的西安備受全國關注,封城、消毒、做核酸,似乎時間一下子被拉回到兩年前,人們在攀升的資料中緊張焦慮,又在四面八方的支援中獲得勇氣。這樣的場景并不陌生,就像這一年中經曆過的每一場波折與災難。

沒有哪一年像2021這樣,更能讓人感受到“守望相助”的力量。過去一年,我們曾感動于那些暴雨中的守望,洪水中的牽手,烈陽下的身影,抗疫中的逆行。每一個平凡的身影,每一顆利他的心,都讓生命展現出了不一樣的光華。

歲末,習近平總書記号召,“要樹立大曆史觀、大時代觀,眼納千江水、胸起百萬兵,把握曆史程序和時代大勢,反映中華民族的千年巨變,揭示百年中國的人間正道,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唱響昂揚的時代主旋律。”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脈,文藝是時代的号角。文藝作品觀照現實,打上時代的烙印特征,展現時代變遷、反映多彩生活,貼近人民、紮根生活時,才能煥發出勃勃生機。堅持文藝的人民立場,着力書寫我們這個偉大時代生命史詩,是新時代文藝工作者的新使命。

作為西北地區唯一一份文化藝術領域綜合資訊報紙,我們也願為廣大文藝工作者提供舞台,細心烹饪陝西角角落落的文藝精粹,将精彩濃縮成一篇篇稿件、一張張照片、一段段視訊,為展現陝西文藝蓬勃之态,繁榮之景貢獻一份力量,為萬千讀者提供源源不斷的藝術滋養……

與君遠相知,不道雲海深。在新的一年,願你專注執着又堅毅勇敢,願你全力以赴并滿載而歸。願每個“今天”,都會成未來最好的“昨天”。願所有的暫被阻抑,最終都能擡頭見光。

願“疫”去不返,願你我長安。

歡迎訂閱2022年《文化藝術報》

責 編 | 趙悅冰

審 核 | 梁飛燕

如果你喜歡本文,請分享到朋友圈

想要獲得更多資訊,請關注我們

-- END --

2022年新年獻詞|與君遠相知 不道雲海深
2022年新年獻詞|與君遠相知 不道雲海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