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臣請假6天回家,朱元璋準許了,第7天上朝時卻說:殺了他

“匹夫一怒,血濺五步;帝王一怒,伏屍百萬”,這句話從古至今都是不變的真理。勇氣十足的人可以因不平而讓鮮血橫流,位高權重的王可以因不滿而讓十裡空氣都腥臭無比。

大臣請假6天回家,朱元璋準許了,第7天上朝時卻說:殺了他

誠然,匹夫的怒氣是十分暴戾的,可是帝王的雷霆之怒卻遠遠比匹夫之怒要來得猛烈。在曆史上,為了皇權而引發的大規模戰争不在少數,除去這些雙方的鬥争,在看似穩定的朝堂實則早已滿地鮮血。

在人們的印象中,戰場的厮殺才是絕對的恐怖,可是事實上穩居廟堂之人也會有着不亞于厮殺戰場的風險。戰場中都是明槍争鬥,而在廟堂之中則是無數的暗箭。在明朝便有一根暗箭射中了一位忠心的臣子。

明朝的危機

每一個朝代的朝堂布滿鮮血。明朝太祖朱元璋,被譽為一代明君,是一位體恤百姓的君王,可是這樣的一位君王卻手染鮮血,收割了不少人的性命。

大臣請假6天回家,朱元璋準許了,第7天上朝時卻說:殺了他

他可以因為大臣七天不回朝而下令誅殺,用這樣一個十分别扭的理由輕而易舉地取人性命,身為一代明君的他為何如此?那個慘兮兮的大臣又是誰?

朱元璋滿手鮮血的背後是大明朝局勢的不穩定。洪武元年(1367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将曾經被胡虜霸占了四百年的燕雲十六州重新收入漢人的囊中,就此建立大明王朝。

大臣請假6天回家,朱元璋準許了,第7天上朝時卻說:殺了他

從元朝手中脫離的百姓,看似無比的振奮,但是實則早已經疲憊不堪了。在朱元璋建立大明朝前,那時候的百姓生活在元朝的統治下,過着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生活,精神和肉體都是受到了不小的摧殘。

在這樣的狀态下,元朝的各個産業都向着深谷靠近,幸得朱元璋稱帝,才有了重振經濟恢複的希望,是以在明朝建立之初,首要的任務有兩個:盯緊北元勢力的複蘇、重振明朝經濟和民生。

大臣請假6天回家,朱元璋準許了,第7天上朝時卻說:殺了他

不知是上天有意而為之,亦或者是明朝不該出現,在明朝建立不久,天氣便開始逐漸地反常,北元騷擾和朝中大臣結黨營私。在這些内憂外患下的朱元璋每天都要緊繃神經,以此防止大明朝的颠覆。

疑心病

為了穩定大明朝的局勢,朱元璋勤政早朝,為民為己,有人曾問他為何如此,朱元璋便答道:我本淮右布衣,天下與我何加焉。在高度的工作壓力下,他也慢慢地養成了疑心病。

大臣請假6天回家,朱元璋準許了,第7天上朝時卻說:殺了他

在疑心病的作用下,朱元璋開始懷疑身邊的所有人,認為他們都已經有了僅次于他的權利和地位,有極大的可能會謀反。朱元璋多日的觀察,最後他将注意力放在了曾經出生入死的戰友身上。

不知是朱元璋的疑心病太準确,還是明朝臣子野心勃勃。在明朝建立不久,朱元璋便發現了一個禍端。

朱元璋建立大明朝,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他有着許多不凡的跟随者,有的兇猛無比常遇春,有的運籌帷幄劉基,他們集合所有的力量将朱元璋推上了皇帝的寶座,可忠心伺朱的情況并沒有持續多久。

大臣請假6天回家,朱元璋準許了,第7天上朝時卻說:殺了他

作死之人

開國之後,在曆朝曆代朝堂的習慣下,首先要賞賜有功之臣,将從龍之臣提拔至開國元勳,而後便是朝臣們一通的拍馬屁時間,日積月累的吹捧讓他們變得貪婪起來,其中便有至今名氣不小的——胡惟庸。

大臣請假6天回家,朱元璋準許了,第7天上朝時卻說:殺了他

說到胡惟庸那就不得不提他的一個稱呼——“中國封建朝代最後一位宰相”。這個看起來十分鮮麗的稱呼,實際上并沒有夾帶着多少的榮光,盡管這個稱呼有:分割皇權的意義。

但是也掩蓋不住,胡惟庸亂臣賊子的野心。在朱元璋起義有成之時,胡惟庸投靠了他,此時的胡惟庸搖身一變成為了朱元璋的從龍之臣,而後更實在大明朝建立不久在李善長的舉薦下,成為了右宰相。

後來胡惟庸對于一批前來拍馬屁的人是看好,因為他十分喜歡被别人奉承,來自别人口中的誇張對他十分的受用,這樣的現象一直在持續,這時候的胡惟庸也并無謀反的異心,直至某一謠言的到來。

大臣請假6天回家,朱元璋準許了,第7天上朝時卻說:殺了他

明朝朝堂中的一位臣子,為了讓成為胡惟庸的心腹,故意編造謠言:胡大人,聽聞你家中的陵墓經常有青光出現,這可是不凡的征兆。胡惟庸聽到這樣的話,瞬間有了精神,他自己隐約地認為他可以是皇帝。

在這一句謠言之下,胡惟庸極度地膨脹起來,有權又有人氣的他,想要包攬大明朝的全部權力。胡惟庸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在大明朝堂打壓敵對,培養自己的心腹和子弟,一時間朝堂充滿着“胡黨”。

在許多上表的文書中,有不少涉及生死的處決和三品的升調事宜,這些被胡惟庸扣押後,由他一人決定。權力享受完,胡惟庸便想要巨大的财富,在他的作用下,大明朝有了不少大金額的流動。

大臣請假6天回家,朱元璋準許了,第7天上朝時卻說:殺了他

而這些流動都是從北邊和東南邊傳送過來的,這就是說胡惟庸開始通敵了。胡惟庸嚣張的氣焰在朝中無人敢招惹,但有一人除外,那便是朱元璋,此時胡惟庸氣焰被朱元璋的疑心病盯上了。

在一次胡惟庸邀請朱元璋的赴約中,朱元璋遇上了一位太監,太監意圖禀報胡惟庸謀逆,随後朱元璋傳回京城,高處眺望,看見胡府有兵戈操練,大有謀逆之行,于是乎下令立刻誅殺胡惟庸。

大臣請假6天回家,朱元璋準許了,第7天上朝時卻說:殺了他

“胡惟庸案”看似與那慘兮兮的大臣沒有關系,但是實則有不小的關系,因為那位名為周衡犯的過錯和胡惟庸有不小的相似之處。

周衡之死

周衡,字子平,号養浩,與洪武十三年(1380年)參加會試被朱元璋所賞識,官拜右正言。初入仕途的周衡辦事雷厲風行,為官正直感言,為百姓在困苦的環境争取應有的利益。

大臣請假6天回家,朱元璋準許了,第7天上朝時卻說:殺了他

一次周衡家中有急事,于是向朱元璋請假,答應六天後傳回,朱元璋應允了,可時間到了第七天周衡才從家中傳回朝堂,朱元璋對周衡這般态度十分不滿,認為周衡在無視他的指令。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請假之前周衡曾經因為朱元璋對江南減稅反口一事,在朝臣面前教訓朱元璋:示天下不信也!周衡這一回的斥責并沒有起到積極地作用,反而讓朱元璋十分之憤怒。

這看似平常的小事,卻給周衡帶來了必死之局。在周衡步入仕途之前,大明朝剛經曆了“胡惟庸案”朝廷經過了大清洗,這大清洗持續了五年之久,而周衡步入仕途的時間就是在這危機四伏的五年。

大臣請假6天回家,朱元璋準許了,第7天上朝時卻說:殺了他

在這五年裡,朱元璋的疑心病大爆發,認為一切人都是嫌疑人,而周衡也是其中之一。當朝堂臣子面前斥責,違背約定,凡此種種在朱元璋眼裡都像極了胡惟庸的膽大妄為。

種種事因便是朱元璋誅殺周衡的原因,朱元璋害怕第二個禍亂朝綱的胡惟庸出現,這才是朱殺周的真正原因,而不是因為小小的“六天回朝之約”。

小結

周衡并非死在居心不良之上,他是被朱元璋的懷疑誅殺的,倘若可以有以此重來的機會,希望周衡可以避開“胡惟庸案”的波浪,做一個正直、善終的好官,最終名留青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