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是馬可波羅筆下的“東方第一大港”,也是猶太學者雅各心中的“光明之城”。1月2日周日21點檔,由酒鬼酒獨家冠名播出的《萬裡走單騎》第二季将在浙江衛視播出第三期節目,“萬裡少年團”單霁翔、周韻、肖央、牛駿峰與飛行嘉賓譚維維來到泉州,打卡最“年輕”的世界遺産,在市井煙火中感受中外文明的交融。

海上絲綢之路有“三寶”?
“萬裡少年團”探尋泉州“前世今生”
2021年7月25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主辦的第44屆世界遺産大會在福建省福州市召開,由22處代表性古迹遺址及其關聯環境構成的“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經過評議,一緻通過,進入《世界遺産名錄》,成為中國的第56處世界遺産,也是中國”最年輕“的世界遺産。22個系列遺産點,展現了宋元泉州作為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特有的豐富遺存與複合景觀。
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泉州曾是世界海洋貿易網絡中最繁華的港口之一。本期節目,“老單”單霁翔與肖央在福建省世茂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館長李仲謀的帶領下,探訪海上絲綢之路“三寶”:石湖碼頭、萬壽塔、六勝塔。石湖碼頭是宋元時期泉州最大的港口,也是外國商船進入泉州港的第一站。商船們隻要遠遠望見萬壽塔,就知道已經抵達泉州港。那麼,在中國的傳統建築中,塔的功能究竟是什麼?又被賦予了何種意義?看過“三寶”,老單一行人又去了泉州“産運銷”的重要樞紐——洛陽橋。作為中國第一座跨海梁式石橋,洛陽橋堪稱古代的“超級工程”,其獨具特色的船型橋墩有什麼功能?另外,為什麼用銀錠鐵榫鉚接橋體分水石條?
除此之外,老單、肖央等人探訪了當時的市舶司遺址,相當于現如今海關的管理機構。在海上貿易最繁盛的時代,泉州市舶司稅收收入甚至占到了國家财政的五十分之一,那麼,市舶司與當今海關有何異同?為什麼它會是申遺成功的重要實物見證?
“半城煙火半城仙”?
跟随“萬裡少年團”體驗泉州的開放、多元與包容
“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聖人”,海上貿易的繁榮,使得曆史上的泉州人能聽到多達100種語言,同時,這裡也住着各個國家的“神仙”。周韻和“大師姐”張謹一同來到泉州的地标性建築——開元寺,感受這裡的多元文化,這裡有許多小細節令人驚喜,例如不太常見的人首獸身圖案背後就藏着一個有趣的插曲。開元寺重修時發現旁邊有個荒廢的印度教寺院,幹脆“變廢為寶”将石材直接搬了過來。這不僅僅展現了泉州的環保意識,更凸顯了這座城市的開放與包容。不僅如此,在泉州,我們還能看到多種多樣的民風習俗。比如,蟳埔村的女性頭上總是有着各式插花,被喚作“花褂子”,那麼,插花到底寓意着什麼?這一習俗又是從何而來呢?
在商貿繁榮的泉州,瓷器是最重要和最廣泛的産品之一。為了更真切地感受泉州制瓷業的綿延不絕,在本期節目中,“萬裡少年團”來到全世界唯一一個燒了400多年沒有中斷過的龍窯——德化月記窯,并有幸見證到第403年開窯儀式。在節目中,被稱作“馬可波羅罐”的瓷瓶被捧在老單手中,它有着怎樣的特殊故事?它為何被稱作“馬可波羅罐”?它又以什麼樣的方式,銷往哪裡?
泉州開放和包容的城市“性格”不僅存在于這裡的曆史、文化與行業中,還完美地融入到群眾的生活裡。此行,“萬裡少年團”成員與飛行嘉賓譚維維還觀賞了閩南語系傳統地方戲劇之一布袋戲,聆聽了有着“中國音樂史上的活化石”之稱的南音。在觀賞過程中,牛駿峰的一句“展開說說”為何引起衆人爆笑?南音又有着怎樣的魅力讓譚維維醉心不已?而泉州的年輕人,又為申遺做出了怎樣的努力?又是如何将自己對家鄉的熱愛當做事業的?通過與這些年輕人的對話,可以看出,對于泉州人來說,世界遺産不僅僅是宏大的地标性建築,更是陪伴他們身邊的濃濃煙火氣。畢竟,隻有當遺産與生活融為一體,才能代代傳承,曆久彌新。
古城泉州,魅力無限。古代的泉州為什麼可以成為進出口貿易中心?現代的泉州又為何能湧現出衆多優秀企業?又有哪些古代的“優良傳統”讓如今的泉州仍然受益匪淺?本周日晚21點檔,跟随浙江衛視《萬裡走單騎》第二季,一起走進煙火缭繞下的泉州,感受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留下的點點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