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條美學大賞榜單揭曉:這些爆款背後的人,個個都不簡單

一條美學大賞榜單揭曉:這些爆款背後的人,個個都不簡單

自從 2014 年 9 月 8 日釋出第一條視訊起,一條在尋找美、發現美并記錄美這條路上,堅持了 7 年。

我們用新聞報道的叙事手法、高品質的影像風格,創作出 4000 多條原創優質短視訊。

正如開篇這支視訊中所呈現的,我們在感動人心的空間建築裡,思考人類如何更好地存在;我們在獨具匠心的器物中,探索生活之美的打開方式;我們亦在當代藝術的精神世界裡,找到現實之外的表達形态。

秉持着深耕 7 年的美學基因,懷着一顆向善向美之心,我們在 2021 年年末,首次向公衆推出具有極高專業價值的美學榜單 ——「一條美學大賞」。

一條美學大賞榜單揭曉:這些爆款背後的人,個個都不簡單

這絕非一份普普通通的榜單,它的誕生背後凝聚着無數人的心血。

作為上海市文化 IP 的重點孵化項目,一條美學大賞以上海市文化創意産業促進會為指導機關,上海市闵行區文化創意産業協會為協辦機關,以上海市美學學會為學術指導機關,聯合敦煌畫院、蘇州博物館、震旦博物館、西泠文創,以及 Branding Shanghai、那行文化、天藝文化基金共同發起。

我們特别邀請到路威酩軒集團大中華區總裁吳越、「上下」創始人、首席執行官及藝術總監蔣瓊耳、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院長、建築評論家李翔甯以及複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孫向晨擔任首屆理事會主席。

一條美學大賞榜單揭曉:這些爆款背後的人,個個都不簡單

為了提升這份榜單的權威性,我們在器物、建築空間和藝術三個領域内,以美學性、概念性、創新性和傳播性四個次元作為考量标準,結合主席嘉賓和三個不同領域内專業評審團隊的綜合意見,從過去 7 年報道過的 100 位建築師、200 個先鋒建築和絕美空間、200 位藝術潮流的引領者以及 1000 位生活美學達人中共同評選出“器物之美”、“空間之美”和“藝術之美”的專業美學榜單。

下面,就來為大家介紹獲得首屆美學大賞獎項的各位藝術家及其作品。

一條美學大賞榜單揭曉:這些爆款背後的人,個個都不簡單
一條美學大賞榜單揭曉:這些爆款背後的人,個個都不簡單

作為“紫砂器物的先行者”,龍文制作的紫砂壺,将茶具器皿的實用設計之美與陶藝創作的文化意識美學相結合,重新整理了人們對于紫砂器物的傳統印象。

這款香出五指壺的靈感,來源于龍文在路邊看到的一個很像壺的扁瓜:一壺在手,二三知己,投茶入壺,香出五指。

一條美學大賞榜單揭曉:這些爆款背後的人,個個都不簡單

90 後藝術家譚志鵬,花費 7 年時間,使用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失蠟鑄造法,設計出被國際名人争相收藏的撒旦椅。

他巧妙地将人的脊柱和盆骨融入到座椅設計中,借此探讨人與座椅間的關系。2021 年,這件作品被法國蓬皮杜藝術中心列為館藏。

一條美學大賞榜單揭曉:這些爆款背後的人,個個都不簡單

90 後木雕藝術家毛冠帥,2018 年一整年,從廢料堆裡撿來木頭,利用這些天然的疤痕,做出了 99 個“受傷的人”。

木材的迷人質感和毛冠帥本人的思考彙集在一起,既保留原始性,又充滿當代感。

一條美學大賞榜單揭曉:這些爆款背後的人,個個都不簡單
一條美學大賞榜單揭曉:這些爆款背後的人,個個都不簡單

從小在老北京四合院裡長大的建築師馬岩松,圍繞一座 1725 年已有曆史記載的四合院建造了一個漂浮的屋頂,使之成為孩子們的樂園。

幾棟看似互不相幹的建築元素,在保持各自真實的前提下和諧共存,是建築師對童年美好回憶的緻敬。

一條美學大賞榜單揭曉:這些爆款背後的人,個個都不簡單

2016 年,“造園家”董豫贛在江西德安的鄉下,造了座“耳裡庭”。通過這一進院子跟那一進院子的關系,讓居住其中的人既能獨處,又可與人相聚,堪稱中國人居住的最高境界。

中國人的宅講究秩序,園宅合一,這種空間是有智慧的。

一條美學大賞榜單揭曉:這些爆款背後的人,個個都不簡單

2014、2015 年間,DnA 建築設計事務所的創始人兼建築師徐甜甜,保留浙江松陽橫坑村原有的表皮肌理,不破壞村莊原有形态,形成流暢的公共活動流線,打造出 3 棟美得很特别的鄉村建築。

她在鄉間紮根,幫助當地的人們重塑身份認同和對于自身文化遺産的榮譽感。

一條美學大賞榜單揭曉:這些爆款背後的人,個個都不簡單

2015 年,建築師水雁飛将浙江德清縣莫幹山下庾村的一組 80 年曆史的破敗不堪的房子,改成了 15 個景緻各異的民宿房間,大樂之野被包裹在一望無盡的自然翠綠中。

這個作品讓人們得以重新思考居住與旅行、公共與私密之間的新定義。

一條美學大賞榜單揭曉:這些爆款背後的人,個個都不簡單
一條美學大賞榜單揭曉:這些爆款背後的人,個個都不簡單

2017 年,藝術家彭薇開始了 4 年的女性主題創作,在作品中叙述女性在社會生活中的困境、糾結與痛苦。

這組畫在一個 50 米長的卷軸上的作品,彭薇将那些女性從古代背景裡拖出來,放大,讓大家仔細看到了她們的樣子,并思考,為什麼會變成這樣。

一條美學大賞榜單揭曉:這些爆款背後的人,個個都不簡單

一場小時候與水有關的極端生命體驗,成為藝術家沈烈毅最有代表性的“雨”系列的靈感來源。

水,象征至陰至柔,石,象征至陽至剛,兩種極端表現融合在同一載體上,産生強烈的視覺對比與反差。

一條美學大賞榜單揭曉:這些爆款背後的人,個個都不簡單

組别獎之外,本屆美學大賞還特設了 5 個“美學精神獎”,用以表彰下面 5 位獲獎者對美學的貢獻。

一條美學大賞榜單揭曉:這些爆款背後的人,個個都不簡單

在中國,做玻璃的圈子很小,全職投入的可能不到 20 人,85 後北京女孩杜蒙就是其中的一員。

她運用木材、石頭、雕塑、茶、紙等各種不同材料與玻璃的結合,産生出了特别有辨識度的玻璃作品。

杜蒙是第一位獲得“玻璃界奧斯卡”的日本金澤玻璃藝術大賞的中國人。

一條美學大賞榜單揭曉:這些爆款背後的人,個個都不簡單

藝術家張洹曾以自己的身體不斷試探,拓展行為藝術的邊界。他在全世界最高規格的藝術現場表演,驚歎世人,至今鮮有人超越。

2005 年之後,張洹開始探索香灰等奇異材料的創新使用。2020 年 9 月,他在全球四大博物館之一的俄羅斯冬宮舉辦個展《灰燼中的曆史》,成為百年來首位在冬宮辦展的中國藝術家。

一條美學大賞榜單揭曉:這些爆款背後的人,個個都不簡單

2010 年,英國皇家建築師協會(RIBA)授予馬岩松 RIBA 國際院士。

多年來,他一直緻力于探尋建築的未來之路,倡導把城市的密度、功能和山水意境相結合,通過重建立立人與自然的情感聯系,走向一個全新的、以人的精神為核心的城市文明時代。

一條美學大賞榜單揭曉:這些爆款背後的人,個個都不簡單

作為“傷痕美學”的代表人物,何多苓堅持畫畫 40 年,他可能是畫家中最有匠人精神的一位。

除了畫油畫,他還自己設計、建造了工作室和美術館。建築、音樂雖是業餘愛好,但他都以極其認真的态度對待,自虐般地玩了幾十年。

一條美學大賞榜單揭曉:這些爆款背後的人,個個都不簡單

“蠶吐絲一般不超過 5 天,能突出 1000 多米的絲,是真的用生命在紡織”,那一瞬間,沉迷養蠶的梁紹基找到了自己一直尋找的創作方向。

自稱養蠶人的他說自己懂得蠶語,在他看來,中國人養蠶就像一個大型的行為藝術。

2000 年,梁紹基在法國裡昂雙年展上用蠶絲包裹女性裸體的作品,引起了巨大轟動。他用一種近乎修行的方式創作,如今 77 歲的他,創作還在繼續。

兩天前,在位于上海市郊的養雲安缦酒店,我們特别舉辦了一條美學大賞“向美而生 美美共賞”頒獎典禮。

一條美學大賞榜單揭曉:這些爆款背後的人,個個都不簡單
一條美學大賞榜單揭曉:這些爆款背後的人,個個都不簡單
一條美學大賞榜單揭曉:這些爆款背後的人,個個都不簡單
一條美學大賞榜單揭曉:這些爆款背後的人,個個都不簡單

因為疫情原因,規模有限,時間也隻有短短 3 小時。在這短暫的相聚背後,是團隊和嘉賓們幾個月的心血。

回望來時的路,我們更深刻地意識到:美,不是一朝一夕的定格,而是一場永恒的探讨。

那些富有生機和啟示意義的原創美學作品,每每使我們相信,“讓美成為日常”,不應隻是停留在口頭上,更應成為中國生活美學的标杆,并推動其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一條美學大賞榜單揭曉:這些爆款背後的人,個個都不簡單
一條美學大賞榜單揭曉:這些爆款背後的人,個個都不簡單
一條美學大賞榜單揭曉:這些爆款背後的人,個個都不簡單
一條美學大賞榜單揭曉:這些爆款背後的人,個個都不簡單
一條美學大賞榜單揭曉:這些爆款背後的人,個個都不簡單
一條美學大賞榜單揭曉:這些爆款背後的人,個個都不簡單
一條美學大賞榜單揭曉:這些爆款背後的人,個個都不簡單
一條美學大賞榜單揭曉:這些爆款背後的人,個個都不簡單
一條美學大賞榜單揭曉:這些爆款背後的人,個個都不簡單
一條美學大賞榜單揭曉:這些爆款背後的人,個個都不簡單
一條美學大賞榜單揭曉:這些爆款背後的人,個個都不簡單
一條美學大賞榜單揭曉:這些爆款背後的人,個個都不簡單
一條美學大賞榜單揭曉:這些爆款背後的人,個個都不簡單
一條美學大賞榜單揭曉:這些爆款背後的人,個個都不簡單
一條美學大賞榜單揭曉:這些爆款背後的人,個個都不簡單

正如白先勇先生所言:“一個人不可能有文藝複興,但是如果有一大批人,每個人心中都懷有對美的熱情,那麼文藝複興就是可能的。”

感謝所有到場的嘉賓,以及在遠端關注着這場盛典的所有人。希望明年的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再度齊聚一堂,共赴一場向美而生的盛宴。

一條美學大賞榜單揭曉:這些爆款背後的人,個個都不簡單
一條美學大賞榜單揭曉:這些爆款背後的人,個個都不簡單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