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所共知,“華夏傳承五千年”,這漫長的歲月中也誕生了例如“唐宋元明清”這樣的數十個朝代,說到這不禁要問:哪個朝代可為“盛世”?這問題就複雜了,關鍵還要看從哪個角度去了解,是以有人說“唐宗宋祖”可謂盛世;也有人說:從經濟、軍事的角度出發來看,明朝可謂盛世。

當然,更多人覺得應該是清朝的“康乾盛世”,尤其是自譽“十全老人”的乾隆;真要說起“康乾盛世”,康熙、乾隆都曾舉辦過“千叟宴”,康熙是為了滿漢融合,乾隆則單純為了顯擺了。
已是“太上皇”的乾隆,在80歲時又做出一件驚人之舉,不僅要大擺筵席,還要征斂萬兩黃金,終于鑄成一套編鐘;對曆史有研究的朋友或許知道,古代皇權的象征除了“九鼎”,就是“編鐘”,商周多以青銅鑄鐘,乾隆别出心裁,竟以黃金鑄成16枚編鐘。
實事求是地說,乾隆時代百業興盛,是以民間不缺能工巧匠;這16枚黃金編鐘被古代匠人塑造的大氣磅礴,金光閃耀,其大緻呈橢圓形,中間部位微微外鼓,整體渾厚典雅。
既然是“太上皇”的東西,編鐘上自然少不了“龍”。編鐘頂端是雙頭龍紐、兩端的龍頭又與龍身連在一起,形成穿系孔;除了這些,編鐘上還有雲龍海水、遊龍戲珠等浮雕裝飾,鐘下部有8個供演奏時打擊用的圓形音釘,每兩個音釘之間又有上下對稱的雲紋。
整體來看,這16枚黃金編鐘雖然有大小之分,但鐘體卻幾乎等高,約為21.2厘米;其“大小不同”則展現在直徑上,最大的編鐘直徑為20.6厘米。
說到這或有朋友會說“乾隆是不懂音律吧?青銅鐘還要分大小才能發出不同的音調,這黃金材質的,且幾乎等高的編鐘,發出的聲音能好聽嗎?”當然,乾隆鑄造黃金編鐘,很大成分是為了顯擺,但也不能說他亂搞,這16枚編鐘還真能發出不同的聲音。
以商周青銅鐘為例,多以單個鐘的體積大小來調節音高。“黃金編鐘”就特殊了,其音高不是由單鐘大小來調節的,而是由單鐘厚薄來決定音高的;簡單來說,這16枚黃金編鐘體積上看似大小一緻,但鐘壁厚度卻不相同,大緻在1.2至2.2厘米之間變化。
這就容易了解了,鐘壁越薄則音調越低,鐘壁越厚則音調越高;籠統來講,16枚編鐘可發出12個正律和4個變化音,其中12個正律相當于現代國際通用的12個半音調。
再按音節從低到高排列在鐘架上,敲響時,其聲“清越而不尖利,無鼓之渾厚,卻勝在輕靈而幽遠”;為了區分,這套編鐘正面鑄有“黃鐘”、“大呂”等16個音階名,背面鑄有“乾隆五十五年造”的款識。
當然了,青銅材質的鐘和“黃金鐘”發出的聲響肯定是不一樣的,至于哪裡不一樣,文字是難以表訴的;乾隆鑄的這套“黃金編鐘”是不是為了音律,這個不好說,但肯定是為了“金光燦燦”的皇權威儀。
按古制,每逢重大典禮,皇帝都要親臨太和殿,由宮廷樂師敲響“編鐘”演奏中和韶樂;自從有了“黃金編鐘”,太和殿裡就時常發出天籁之音,且此後的100多年間,這套黃金編鐘成了清廷皇權的象征。
可惜乾隆之後,清廷走上了下坡路。辛亥革命之後,“溥儀退位”宣告清王朝從此覆滅;但畸形的是,溥儀竟然還能在“故宮”中居住,且當時的民國政府每年撥款400萬以做供養。
這“溥儀”也是不自知,竟然在1922年依照清朝帝王禮制,來了一場别開生面的“婚禮”;想法挺豐滿,但實際情況是“溥儀已經不是皇帝”了,眼前面臨着沒錢的窘境。
不過話又說回來,“溥儀沒錢”,但“故宮”有錢;溥儀開始變賣、抵押故宮裡的奇珍異寶,16枚“黃金編鐘”也被抵押給當時的“鹽業銀行”。
前面說了,“編鐘”是皇權象征,更何況是乾隆親制的“黃金編鐘”,溥儀将其抵押也是夠對得起祖宗的;溥儀不以為寶,其他人可清楚“黃金編鐘”的價值,是以各方勢力開始圍攻“鹽業銀行”。
當時的鹽業銀行經理叫“陳亦侯”,此人面對軍閥、各方勢力的威逼利誘,始終沒有透露“黃金編鐘”的下落;尤其“七七事變”以後,日軍駐天津領事又找上了“陳亦侯”,其威逼手段更是不言而喻。
據史料記載,當時的“鹽業銀行”甚至扛不住壓力,準備要将“黃金編鐘”熔成金條;還是“陳亦侯”,聯合四行儲蓄會經理“胡仲文”等,運來幾噸煤,将“黃金編鐘”掩埋在煤堆深處,這才逃過了日軍的魔爪。
還不止,在“陳亦候”和“胡仲文”的保護下,黃金編鐘先躲過了日軍,再後來的日子裡又躲過了孔祥熙、戴笠等人的掠奪,其中驚險難以言表;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曆經千難萬險的“黃金編鐘”終于由胡仲文交給了新中國。
乍一看,“黃金編鐘”是一段關于國寶的曆史故事,但其反映的不僅僅是“故事”而已;也正是有“溥儀”這種末代皇帝,在近代才生出如此多的驚濤駭浪。
當然,也多虧有“陳亦候”和“胡仲文”這樣的民族義士,中華民族才得以至今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