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什麼明仁宗朱高熾在位不足一年,曆史評價卻很高,他到底做了什麼?

“為人君,止于仁,帝誠無愧焉。”這是宋史對宋仁宗趙祯的評價,帝王死後能得“仁”字為谥号是最高的評價,曆朝曆代得此谥号的皇帝屈指可數,而明仁宗朱高熾的谥号就是“仁”字,這本身就說明了很多問題。

為什麼明仁宗朱高熾在位不足一年,曆史評價卻很高,他到底做了什麼?

“仁”字谥号,固然是對朱高熾一生作為的蓋棺論定,而《明史》對其的評價則更高:“在位一載,用人行政,善不勝書。使天假之年,涵濡休養,德化之盛,豈不與文、景比隆哉。”要知道漢文帝和漢景帝都是有名的治世之君,朱高熾不但所得谥号與宋仁宗等同,論治國也堪比文景二帝,然而他在位時間卻不足一年,且因過度肥胖導緻有足疾,就算他夜以繼日操勞國事能有多大作為,到底做了什麼,使明仁宗朱高熾在曆史上擁有如此好的名聲?

靖難之役留守北平大後方,使前線無憂

朱高熾生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是燕王朱棣和王妃徐氏的嫡長子,相傳徐王妃在生朱高熾之前曾夢見有冠冕執圭者上谒,朱棣認為這是個很好的兆頭,是以在朱高熾出生後,對他十分喜愛。

等到朱高熾稍長,性格上端重沉靜,言行識度,且喜好讀書,作為王府嫡長子,未來的燕王世子,他接受了嚴格的儒家典籍及國術方面的正規教育。洪武二十八年,17歲的朱高熾被朱元璋正式立為燕王世子,其後朱高熾在面對朱元璋的數次考察中,都表現出很好的見識,朱元璋也多次稱贊這個孫子,并評價他有“君人之識”。可以說,在明太祖朱元璋的心中,孫子輩除了繼承他皇位的皇太孫朱允炆,燕王世子朱高熾最受他器重。

為什麼明仁宗朱高熾在位不足一年,曆史評價卻很高,他到底做了什麼?

建文元年(1399年),剛繼位不久的朱允炆下令削藩,燕王朱棣在北平起兵靖難,“靖難之役”爆發。戰争之初,因朱棣早有準備,圍堵北平的朝廷軍隊慘遭失敗,建文帝緊急之下啟用長興侯耿炳文為主帥揮師北伐,然而耿炳文雖是身經百戰的老将,卻是隻擅守城而不擅攻堅,是以前期在真定遭遇了一場小敗,之後堅守城池不出,朱棣見朝廷大軍主力還在,城池更是固若金湯,無可奈何于是下令撤軍走了。

可此時建文帝卻幹了一件蠢事,他收到前方耿炳文戰敗受挫的消息後,認為耿炳文已老邁不是朱棣的對手,于是采納太常卿黃子澄的建議,以曹國公李景隆為大将軍取代耿炳文,率領50萬大軍北上攻打燕軍。

正當李景隆大軍北上的時候,朱棣為了避免将來陷入兩線作戰,于是先擊敗了來自山海關的朝廷守軍,接着又親自帶兵北上前往大甯,在走之前命世子朱高熾留守北平。由于燕軍的主力精銳被朱棣帶走,導緻北平周邊城鎮兵力有限,防守薄弱,使得李景隆大軍一路長驅直入抵達北平城下。

為什麼明仁宗朱高熾在位不足一年,曆史評價卻很高,他到底做了什麼?

城外已被50萬朝廷軍隊團團圍住,北平九門也正遭到猛烈攻打,此時北平城内朱高熾的手中卻隻有一萬老弱病殘之兵,敵衆我寡且實力懸殊,形勢十分危急。然而年輕的世子朱高熾并沒有被吓到,早在李景隆圍攻北平城之前,他已經積極做好了守城備戰準備,同時安撫好城中軍民,是以整個北平城不但不見絲毫慌亂,且人人表現出同仇敵忾,鬥志十足。

北平城作為原來的元大都,又經過元朝百年經營,早已是北方數一數二的堅城,再加上燕軍抵抗頑強,李景隆軍隊人數雖多卻一時難以攻破,隻得繼續圍困。而明顯弱勢的朱高熾不但守住了城池,到了晚上更是數次命人開城門襲擊敵營,李景隆等人圍城久攻不下又遭受燕軍騷擾,不但士兵夜裡無法休息且死傷慘重,隻好城外退營十幾裡重新紮營。

正當守城的朱高熾松了一口氣之時,前往大甯的朱棣挾持甯王朱權率領朵顔三衛騎兵傳回,并對駐紮城外的李景隆軍隊進行了攻擊,朱高熾見機也趁勢出城與其父形成内外夾擊之勢,李景隆50萬大軍狼狽大敗退走。

為什麼明仁宗朱高熾在位不足一年,曆史評價卻很高,他到底做了什麼?

整個北平保衛戰期間,朱高熾臨危受命,事無巨細以身作則,遇事又沉着冷靜,在母親燕王妃的協助下,以萬餘老弱之兵成功地阻擋住了李景隆的50萬朝廷大軍,保住了北平城,也使燕軍度過最大危機。這是朱高熾在靖難中立下的最耀眼戰功,由于朱高熾平時喜靜厭動,是以喜好文學更勝于武事,在很多人看來武事方面比不上兩個弟弟朱高煦、朱高燧,然而北平保衛戰的勝利證明了朱高熾在武事方面也很擅長,這些成為他後來被立為太子的原因之一,同時也因為這一戰,使得朱高熾得到燕王内部不少官員、百姓的支援和擁戴。

等到朱棣率領軍隊南下京師時,朱高熾依然坐鎮北平後方大學營,及時為前方提供糧草物資,當戰事不利時,北平又成為全軍的最後退路和依靠。正是有了朱高熾留守北平,朱棣才能放心在前線率領大軍一路攻城拔寨,最終取得靖難之役的勝利,這其中,朱高熾所起的作用毋庸置疑。

為什麼明仁宗朱高熾在位不足一年,曆史評價卻很高,他到底做了什麼?

東宮監國理政二十年,朝無廢事

朱棣在攻破南京稱帝後,關于立誰為儲君太子讓他猶豫不決,按照祖制傳統,立嫡立長都應該是世子朱高熾,可是相對肥胖且喜文的長子朱高熾,朱棣更喜歡英武且像他的次子朱高煦,朱高煦在靖難之役中表現優異且立下赫赫戰功,又得到一批勳貴武将的支援,這使得朱棣立朱高熾為太子的決心産生了動搖。

朱高煦好武且英勇善戰,在立太子一事上得到武将的支援擁戴,而朱高熾喜文且有治政之才,平時身邊接觸的也都是文臣,是以得到文官集團的支援。在朱棣征詢文官意見時,他們都主張“立嫡以長”,也就是立朱高熾為太子,對此朱棣總是不置可否,沒有下定決心。

當朱棣又征求解缙意見時,解缙說:“皇長子仁孝,天下歸心。”接着又強調“好聖孫!”一句好聖孫徹底打動了朱棣,朱棣平時最喜愛的就是嫡長孫朱瞻基,于是愛屋及烏決定冊立長子朱高熾為皇太子,封次子朱高煦為漢王,第三子朱高燧為趙王。

為什麼明仁宗朱高熾在位不足一年,曆史評價卻很高,他到底做了什麼?

從永樂二年(1404年)朱高熾被立為皇太子,到永樂二十二年明成祖朱棣駕崩,朱高熾做了整整二十年的太子。在這二十年當中,朱棣曾多次親征蒙古或出巡,而太子朱高熾則以東宮監國身份代朱棣處理朝政,朝廷内外、無論大事小事都由太子帶領文武百官處置決斷。

朱棣在位二十二年,做過很多大事,絕對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帝王。但他無論是五征蒙古、出兵安南,派鄭和下西洋,還是修《永樂大典》及遷都北京,這些都需要耗費大量的國力,如何使國家财用不缺及組織民力,如何撫恤災民及遷民屯田、安置流民?這些永樂大帝都是不管的,自然交給監國的太子朱高熾負責,而朱高熾将這些政務都處理得井井有條。

可以這樣說,明成祖朱棣之是以能成就“永樂盛世”,與太子朱高熾二十年在朝中坐鎮監國分不開,他們父子分工明确,永樂皇帝掌總規劃大政方針卻又當甩手掌櫃,太子朱高熾留守京城處理具體政務,就是在這種常年累月的工作鍛煉下,太子朱高熾早就熟練掌握了治國理政的本事,為将來繼位治理天下打下了堅實基礎。

為什麼明仁宗朱高熾在位不足一年,曆史評價卻很高,他到底做了什麼?

面對兄弟奪嫡構陷及君父高壓,以誠敬赢得朝野人心

明成祖朱棣在當燕王時,就曾經多次指揮軍隊出塞作戰,是一位經受戰場鍛煉的武将,雖遵循祖制立長子朱高熾為燕王世子,但對喜文且因肥胖行動不便的長子越發不喜,反而偏愛更年幼且好武的兒子朱高煦和朱高燧,尤其是次子朱高煦長相英武又作戰勇猛,很像自己,于是每逢出征打仗時都将他們帶在身邊。

而朱高煦兄弟倆仗着父親的寵愛,也對朱高熾這個長兄不是很尊重,甚至為了争奪世子、儲位不斷設計讒言、構陷。

靖難之役爆發,朱棣率軍南下命世子朱高熾留守後方北平城,朱高煦收買朱棣身邊的近侍宦官黃俨,讓他在朱高熾守衛北平期間向朱棣進讒言,稱朱高熾親近朝廷,“将為朝廷固守北平以拒父”,朱棣對此表示懷疑,向身邊的朱高煦說道:“爾兄素孝,那當有此?”這一切本來就是朱高煦設計的,于是他馬上落井下石,稱“兄誠孝,但在太祖時果與太孫善也。”朱棣由此對朱高熾産生了懷疑。

為什麼明仁宗朱高熾在位不足一年,曆史評價卻很高,他到底做了什麼?

恰在此時,朱棣懷疑朱高熾一事被朝廷裡的方孝孺得知,于是他給朱高熾寫了一封信,派人送到北平,許以封燕王,争取朱高熾歸順朝廷,試圖以此反間計來離間朱高熾父子二人的關系,并故意将此事廣為張揚。果然留守北平的宦官将此事火速告知了山東前線的朱棣,稱朱高熾與建文帝通謀,且朝廷的使節已到達北平。正當朱棣将信将疑之時,朱高熾果斷将未拆封的信件及使者送到了軍前,這才打消了朱棣的疑慮,讓朱高熾繼續鎮守北平城。

等到朱高熾成為了太子,已被封為漢王的朱高煦依然不死心,對儲位虎視眈眈。原本漢王朱高煦的封地在雲南,可是他嫌封地遠,硬是賴在京師不就藩,還公開嚣張稱:“我何罪,斥我萬裡?”并常常以李世民自比,将自己的護衛命名為天策衛,其實是不想遠離權力中心,失去奪嫡機會。

而朱棣雖然有時對朱高煦的嚣張跋扈很反感,但出于對他的溺愛及靖難時的功勞,并未加以深究,趙王朱高燧見此有樣學樣,肆無忌憚多行不法之事,而太子朱高熾為了不使朱棣為難和猜疑,不得不多次在朱棣面前替兩個弟弟求情、解圍。

為什麼明仁宗朱高熾在位不足一年,曆史評價卻很高,他到底做了什麼?

朱棣對漢王朱高煦、趙王朱高燧是寵信、溺愛,對太子朱高熾的表現則是不滿,一方面确實有朱高熾身體缺陷的原因(肥胖、有足疾),且很多治國主張不合自己心意,另一方面是朱棣多次親征蒙古及出巡,太子坐鎮京師監國,大權在握又得到文臣的一緻擁戴,這讓朱棣很是憂慮忌憚,是以一有機會就打壓朱高熾,削弱他的實力和影響,使朝政不至于脫離自己掌控,因而他寵愛、扶持漢王朱高煦未必沒有制衡太子的目的。

朱棣更加寵愛漢王,對他的一應封賞及禮秩待遇甚至超過太子,而朱高煦見父親如此寵信自己,自以為奪嫡有望,于是行事更加有恃無恐,加緊陷害太子及東宮屬官,争奪儲位。

這其中,最先倒黴的就是大學士解缙,永樂八年(1410年),解缙奉命入京奏事,正巧碰上朱棣北征未歸,于是解缙就先去觐見了太子朱高熾,然後返家。漢王朱高煦得到消息又乘機向朱棣進讒言說:“解缙專待皇帝不在京師時私自觐見皇太子朱高熾,無人臣之禮。”朱棣本來就對解缙前番幹涉儲位之争、離間皇家骨肉不滿,這次又私自觐見太子,于是被朱高煦一鼓動馬上大怒,下令将解缙逮捕入獄嚴刑拷問,不久被處死。

為什麼明仁宗朱高熾在位不足一年,曆史評價卻很高,他到底做了什麼?

朱棣北征回來後,對太子朱高熾處理的政事不滿,翰林學士楊士奇自然維護太子,說太子監國理政沒有不當的地方,大理寺右丞耿通也多次面奏朱棣稱:“太子處理事務沒有大失誤,無需更換太子。”耿通的直言讓朱棣很不高興,再加上漢王朱高煦與趙王朱高燧在一旁不斷攻擊太子,朱棣心裡有了換太子的想法。

永樂十年,朱高煦派人誣告耿通是受太子請托,才多次在朱棣面前維護太子及為太子開脫,朱棣勃然大怒,認為耿通與楊士奇等人結為太子黨,圖謀不軌,于是耿通也被殺了。沒過多久,太子朱高熾的心腹、東宮屬官黃淮、楊溥、金問等人又受漢王誣陷,被朱棣關進诏獄,直到十年後朱棣駕崩朱高熾繼位才放出來。

為什麼明仁宗朱高熾在位不足一年,曆史評價卻很高,他到底做了什麼?

朱高熾擔任太子期間,一直遭到漢王朱高煦及趙王朱高燧的誣陷算計,再加上朱棣的猜忌打壓,朱高熾的太子之位時刻面臨着被廢的危險,但朱高熾并沒有是以失去理智,反而更加用心處理國事,對敵視自己的兄弟友悌,對父親盡顯忠孝,使朱棣也沒有理由和借口廢太子,當然皇太孫朱瞻基的存在也是朱棣不輕易更換太子的原因。

等到朱高煦謀奪太子及很多不法之事被揭露開,朱棣忍無可忍,大怒要将他廢為庶人,此時又是太子朱高熾哭泣為其求情才得以幸免。朱高熾為弟求情,朱棣自然很滿意,也是他願意看到的,而太子則以他一貫的誠敬赢得了朝臣百姓之心。

在位不足一年盡廢苛政,重用文臣施仁政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一代雄主明成祖朱棣在北征返京的途中病逝,皇太子朱高熾繼位,是為明仁宗。

為什麼明仁宗朱高熾在位不足一年,曆史評價卻很高,他到底做了什麼?

明仁宗朱高熾雖然新君即位,但他做了二十年的監國太子,對于如何處理國事早已駕輕就熟,同時心中對大明未來的規劃也有了一整套國策方針,在永樂皇帝執政時期憋了足足二十年的他,現在終于可以将其付諸于具體的實踐上。

他先是赦免了建文帝舊臣,及永樂朝遭到連坐流放邊境的官員家屬傳回原處,接着又平反冤獄,使永樂朝很多冤案得以沉冤得雪,恢複了一些大臣的官職爵位。在永樂皇帝執政晚期,由于朱棣長期以來的高壓統治政策,使得統治階級内部出現不穩和分裂現象,明仁宗此舉極大地緩和了統治集團内部的沖突。

為什麼明仁宗朱高熾在位不足一年,曆史評價卻很高,他到底做了什麼?

為了緩和國家财政,解決長久以來國庫空虛的困境,他即位之初就采納了戶部尚書夏原吉的建議,停止寶船下西洋,也停止了派使團到雲南、交趾等地采辦黃金、珠寶,同時在朝中厲行節儉,減少奢華及不必要的糜費,使國家财政赤字在短時間内得到改善。

而針對行政政策,朱高熾也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他改組内閣,讓原來隻負責皇帝顧問、機要秘書工作的内閣閣員擔任翰林學士、大學士,并讓他們在六部兼職,提高他們的品級至一品。這樣内閣不再是以前不負責的咨詢機構,不但有了行政權而且可以參與決策,從此文臣的地位大大提高,在朝廷及地方建立起正規的文官政府。

為什麼明仁宗朱高熾在位不足一年,曆史評價卻很高,他到底做了什麼?

明仁宗朱高熾處處以唐太宗為楷模,修明綱紀,愛民如子,他選賢任能、裁汰大量冗官,廢除了古代的宮刑,寬刑平獄以避免出現冤假錯案,下令減免賦稅,使百姓能夠得到充分的休養生息。在朱高熾死前一個月,他還計劃着将都城從北京遷回南京,其目的是為了減輕維持北京城日常花費帶給東南的負擔,可惜這一行動還未實施他就猝然去世了。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二十九日,明仁宗朱高熾駕崩,在位僅十個月,享年48歲。

洪熙一朝雖然不足一年,但朱高熾在位期間盡廢永樂朝苛政,并針對永樂以來的一些國家弊端進行了有效調整,緩和了統治内部及社會沖突,使百姓得以休養生息,生産力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明朝進入了一個穩定、強盛的時期。同時承前啟後,為後來“仁宣之治”的到來奠定基礎,正是明仁宗朱高熾在位期間的種種作為,使他在曆史上得到了很高的評價。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