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不完全統計,七七事變全面抗日戰争爆發以後,在此民族危亡之際,國共兩黨團結共同抗日,形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同日軍展開了八年的殊死搏鬥,在中華大地上浴血奮戰,前赴後繼,用鮮血譜寫了生命的壯烈篇章,共産黨上司的敵後戰場和國民黨上司的正面戰場在戰略上互相配合,一起抵抗着日軍57個師團。
整個抗日戰争期間,中國(含國共兩黨)軍隊共進行大規模和較大規模的會戰22次,重要戰役200餘次,大小戰鬥近20萬次,總計殲滅日軍150餘萬人、僞軍118萬人。而中國軍隊也付出了重大傷亡,兩黨軍隊損失達400多萬,他們在中華民族抗擊外侮的史冊上矗立了一座座永恒的精神豐碑。

其中國民革命軍中為保家衛國壯烈殉國的上将就有14人,在本文中一一作簡要介紹,向他們緻以崇高的敬禮!
第29軍副軍長佟麟閣上将
(1892年~1937年),河北高陽人,辛亥革命期間從戎參軍,從此成為馮玉祥的部下,随着馮玉祥參加了軍閥混戰、北伐戰争、中原大戰,1933年率部參加長城抗戰,輔佐宋哲元取得喜峰口大捷,1937年任第29軍副軍長兼軍事訓練團團長,七七事變爆發後以副軍長之職負責軍事指揮,發出指令:凡是日軍進犯,堅決抵抗,誓與盧溝橋共存亡,不得後退一步!7月28日,日軍向北平發動總攻擊,進犯南苑,佟麟閣率部堅守,腿部不幸被機槍射中後,仍帶傷率部激戰,與日軍從拂曉戰至中午,頭部又再受重傷,終因流血過多壯烈殉國,時年45歲,是抗戰初期犧牲的第一位進階将領,國民政府追贈佟麟閣為陸軍上将,新中國成立後名列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報國敢雲天職盡,立身當與古人争
第29軍132師師長趙登禹上将
(1898年~1937年),山東菏澤人,1914年加入馮玉祥的部隊,随着馮玉祥參加了軍閥混戰、北伐戰争、中原大戰,1933年參加長城抗戰,把守喜峰口,砍殺日軍5000餘名,炸毀大炮18門,1937年任第29軍132師師長,七七事變爆發後為南苑指揮官,與佟麟閣一起負責北平防務,7月28日,日軍向北平發動總攻擊,進犯南苑,趙登禹親臨前線指揮作戰,手揮大刀,親率手槍旅、軍訓團與日軍搏殺六小時,佟麟閣犧牲後,率部向大紅門集結準備反擊,突遭日軍襲擊,胸部身中數彈,壯烈殉國,年僅39歲,是抗戰初期犧牲的第一位師長,國民政府追贈趙登禹為陸軍上将,新中國成立後名列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奮戰至最後一滴血,光榮地完成了保國衛民的天職,足為全國軍人之模範。
第9軍軍長郝夢齡上将
(1898年~1937年),河北藁城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奉軍出身,後加入馮玉祥的部隊,參加了北伐戰争、中原大戰,兩次請求解甲歸田,未獲準許。七七事變爆發後,郝夢齡正在去四川陸大學習的途中,立即請求北上抗日,擔任任中央兵團長兼第9軍軍長負責堅守忻口,親臨第一線指揮作戰,與闆垣師團展開激烈的拉鋸戰,陣地一晝夜易手13次,傷亡慘重,10月16日指揮部隊反攻,連克日軍幾個山頭,乘勝追擊途中被敵人的機槍子彈打中,而後壯烈犧牲,年僅39歲,國民政府追贈郝夢齡為陸軍上将,新中國成立後名列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郝将軍以死報國,實為中國國民、為中國革命軍人立下不朽的模範。
第21軍145師師長饒國華上将
(1895年~1937年),四川資陽人,辛亥革命中加入新軍,先後在川軍劉存厚部、劉湘部任職,被劉湘所倚重,駐防重慶。七七事變爆發後,主動要求率部抗戰,擔任145師師長出川抗日,11月下旬,所部在廣德布防,阻止日軍向南京進犯,大戰牛島師團,由于團長劉汝齋違背軍令擅自後撤,第145師裝備又較差,傷亡慘重,饒國華率殘部一營兵力,仍受命組織反攻,被日軍包圍于十字鋪,深感指揮不靈,向敵人方向怒目而視,拔槍自戕殉國,時年42歲,國民政府追贈饒國華為陸軍上将,新中國成立後名列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虜騎正披猖,聞鼓鼙而思良将;上都資捍衛,昌鋒镝以建奇勳。
第41軍122師師長王銘章上将
(1893年~1938年),四川新都人,四川陸軍軍官學校第三期步兵科畢業,早年參加保路運動和讨伐袁世凱戰争,後來在川軍劉存厚部任職,卷入軍閥混戰,數次與紅軍交戰。七七事變爆發後任122師師長,率部出川作戰,在娘子關與日軍鏖戰7天,傷亡近半,1938年參加徐州會戰,奉命進駐滕縣,阻擊日軍第十師團,面對敵我力量懸殊的嚴峻形勢,王銘章抱定以死報國之心,在飛機、大炮猛撲下,率守軍三次擊退其進攻,傷亡過半,最終陷入日軍四面包圍之中,與日軍展開了巷戰和近距離殊死搏鬥,王銘章親臨城中心十字街口指揮作戰,不幸身中數彈,當場犧牲,時年45歲,守城官兵仍繼續與日軍搏鬥,除少數突圍外,其餘皆灑盡了最後一滴血。王銘章率部堅守滕縣四個半晝夜,阻滞了日軍侵犯徐州的陰謀,為台兒莊大捷創造了有利條件。國民政府追贈王銘章為陸軍上将,新中國成立後名列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若無滕縣之苦守,焉有台兒莊大捷?台兒莊之戰果,實滕縣先烈所造成也!
第42軍軍長馮安邦上将
(1884年~1938年),山東無棣人,中央軍校高等教育班第二期畢業,清末投軍,辛亥革命後跟随馮玉祥,先後參加了讨伐張勳複辟、讨伐軍閥陳樹藩,及“首都革命”、“五原誓師”、平定甘肅“河湟事變”、中原大戰等戰役,七七事變爆發後率部布防于北平以南,多次挫敗日軍攻勢,冒着日軍飛機大炮密集的狂轟濫炸奮勇迎戰,堅守娘子關近一個月,又參加了台兒莊戰役,指揮官兵浴血殺敵,構築右翼防線,東阻闆本、北堵濑谷,升任第42軍軍長,1938年11月3日,在轉移到襄陽後遭到日軍猛烈空襲,馮安邦指揮部隊構築工事時,不幸被日軍炸彈炸傷腹部,當場壯烈殉國,時年54歲,國民政府追贈馮安邦為陸軍上将,新中國成立後名列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奮迹戎行,戰必先驅
天水行營副參謀長張谞行上将
(1904年~1939年),浙江杭州人,保定軍官學校第九期畢業,早年參加浙軍,後來參加北伐戰争,在陸軍大學深造。七七事變後,任第一戰區司令長官部副參謀長,主持作戰任務,指揮部隊在台兒莊以北牽制、阻滞和疲憊日軍,又拟訂了大部隊轉進方案,徐州主力部隊突破日軍封鎖網,安全到達指定地點,武漢失守後,任天水行營副參謀長,全盤負責作戰指揮,1939年3月7日,日軍以毒氣彈轟炸行營所在地,在沉着指揮之際,被毒氣彈窒息而犧牲,年僅35歲,國民政府追贈張谞行為陸軍上将,新中國成立後名列第三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戰區靈魂
第29軍軍長兼第79師師長陳安寶上将
(1891年~1939年),浙江黃岩人,保定軍官學校第三期畢業,早年參加浙軍,後來參加北伐戰争,屢建戰功,身經戰鬥40多次,駐防在貴陽,七七事變爆發後,率部參加淞滬會戰,與敵激戰十餘晝夜,堅持防線數月,1938年2月,率部進攻駐餘杭的日軍并取得勝利,升為第二十九軍軍長兼七十九師師長,南昌會戰時率部參加南浔作戰,守衛鄱陽湖,後來率部反攻南昌,與敵軍反複争奪陣地,預備隊打光後冒炮火往前沿督戰,途經姚莊不幸中彈,傷及心髒,壯烈殉國,戰場僅拾一腿,時年48歲。國民政府追贈陳安寶為陸軍上将,新中國成立後名列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盡忠報國,取義成仁
第五戰區右翼兵團總指揮兼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上将
(1891年~1940年),山東臨清人,天津北洋法政學堂畢業,早年參加中國同盟會,後來加入馮玉祥麾下,參加了軍閥混戰、北伐戰争、中原大戰。1933年率部參加長城抗戰,取得喜峰口大捷,七七事變爆發後,擔任第59軍軍長,先後參與臨沂保衛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随棗會戰與棗宜會戰等,臨沂戰役與敵鏖戰七晝夜,擊潰号稱“鐵軍”的闆垣師團,随棗會戰殲滅日軍辎重部隊,冬季攻勢殲滅日軍第13師團第103旅團,屢立戰功,升任為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兼第五戰區右翼兵團總指揮,棗宜會戰爆發後東渡襄河,率三個團北進,所部1500餘人陷入日軍重圍,血戰9晝夜,左臂中彈仍堅持指揮作戰,5月16日,身中數彈壯烈殉國,時年49歲,全體官兵戰鬥到了最後一人,國民政府追贈張自忠為陸軍上将,新中國成立後名列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其忠義之志,壯烈之氣,直可以為我國抗戰軍人之魂!
第3軍軍長唐淮源上将
(1886年~1941年),雲南江川人,雲南講武堂畢業,與朱德為同學,早年參加中國同盟會,後來參加辛亥革命、護國戰争,成為滇軍名将,後來轉投粵軍參加北伐戰争,在衛立煌部下任職。七七事變爆發後,擔任第3軍軍長,在冀西一帶作戰,參加了娘子關保衛戰,予敵重創,1938年在中條山區建立抗日遊擊根據地,打退了日軍前後十三次大規模攻擊。1941年5月,日軍10萬人全面進攻,在友軍已經突圍撤退時,唐淮源仍指揮第3軍将士以死相拼,反複沖殺,傷亡慘重,彈盡援絕,決定分頭突圍,親率十二師之一部與日軍大部隊沖殺,三次突圍受挫,難挽頹勢,5月12日寫下遺書後為保全民族氣節飲彈自盡于懸山之頂,時年55歲。國民政府追贈唐淮源為陸軍上将,新中國成立後名列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中國軍隊隻有陣亡的軍師長,沒有被俘的軍師長
魯蘇戰區政治部主任周複上将
(1900年~1943年),江西臨川人,黃埔軍校第三期畢業,曾參加東征戰役立有戰功,成為軍校政治部秘書,後來在日本明治大學進修,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戰後罷讀回國,組建藍衣社,七七事變爆發後,轉戰于中原抗日前線,後擔任魯蘇戰區政治部主任,堅持了四年的抗日遊擊戰争,創辦了《陣中日報》,激勵士氣擴大宣傳,1941年、1942年與八路軍共同對敵兩次粉碎敵之“掃蕩”,1943年在吳化文投敵後,戰局日趨嚴峻,周複率八百餘人突圍時被日軍包圍在城頂山,據險死守,奮力抗敵,傷亡過半,親率敢死隊員數十人沖殺于第一線,胸部不幸被流彈擊中,仍然指揮突圍,最後力竭殉國,時年43歲,國民政府追贈周複為陸軍上将,新中國成立後名列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抗戰以來陣亡的政工同志階級最高、死事最烈的一位。
第36集團軍總司令兼第47軍軍長李家钰上将
(1892年~1944年),四川蒲江人,四川陸軍軍官學堂第三期畢業,早年加入川軍,參加過四川保路運動、辛亥革命、讨袁“二次革命”,軍閥混戰時期是軍官系的首領,七七事變爆發後任第47軍軍長,率部開赴晉東南抗日前線,與日寇作戰500餘次,立下赫赫戰功,血戰東陽關,長治保衛戰,中條山會戰均予敵以重大殺傷,1939年升任第36集團軍總司令,在河南陝縣至孟津一線防守,豫湘桂戰役期間,由于湯恩伯部一觸即潰,李家钰率部掩護各軍轉移,指揮部隊在陝縣同日軍展開激烈戰鬥,5月21日在陝縣秦家坡遭到日軍伏擊,李家钰身中數槍,又被彈片所傷,終因失血過多而壯烈殉國,時年52歲,國民政府追贈李家钰為陸軍上将,新中國成立後名列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萬裡中原轉戰來,前師忽報将星頹。歸元先轸如生面,化碧苌弘動地哀。
第79軍軍長王甲本上将
(1901年~1944年),雲南曲靖人,雲南陸軍講武堂第十四期畢業,早年參加北伐戰争,在軍校将官班和陸軍大學第十四期深造,七七事變爆發後,率部參加淞滬會戰,身先士卒,親上火線,親率一線官兵與敵浴血奮戰,戰功顯赫,後來轉戰皖南,陸續參加南京保衛戰、台兒莊戰役、南昌會戰、第一、二、三次長沙會戰、常德會戰、衡陽會戰等9場大的會戰,屢出奇兵,戰功赫赫,被譽為“硬戰将軍王甲本”,晉升為79軍軍長,1944年9月7日日軍數千人化裝成友軍和農民,襲擊王甲本軍部,由于部下一團長緩報軍情,師長拉走部隊,王甲本親率手槍排掩護軍部轉移,與數十倍于己的敵人血戰,最後和敵人拼起了刺刀,寡不敵衆,用手槍擊斃幾名日軍,又赤手空拳與日軍肉搏,最終被敵人刺刀刺中腹部,壯烈犧牲,時年43歲,國民政府追贈王甲本為陸軍上将,新中國成立後名列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東安縣裡悲霞日,玉霁亭邊混共天
桂林防守司令部參謀長陳濟桓上将
(1892年~1944年),廣西岑溪人,中央軍事政治學校第一分校第七期畢業,早年加入同盟會,辛亥革命時參加北伐援鄂,是新桂系将領,輔佐李宗仁參加北伐戰争、中原大戰,七七事變爆發後因跛腳不便出征,被留在廣西,任廣西綏靖公署參軍兼桂林防守司令部參謀長,1944年日軍為打通大陸交通線大肆進攻廣西,桂林守軍不足兩萬人,敵衆我寡,陳濟桓率軍頑強抵抗,戰鬥異常激烈,11月10日城防司令韋雲淞決定棄城突圍,陳濟桓在經過猴山坳時遭日軍阻擊,身負重傷,為了不增加部隊突圍的負擔,寫下遺言後舉槍殉國,終年52歲,國民政府追贈陳濟桓為陸軍上将,新中國成立後名列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戰受重傷,不能脫離險地,決定自殺成仁,以免受辱
無論政治信仰為何,身份地位為何,所有為抵抗外族入侵,為中華民族獨立自主而奮鬥的英雄們永垂不朽!沒有人忘記曆史,更沒有人忘記英雄。他們用自己的脊梁,挺起了中華民族的尊嚴;他們用自己的生命,鑄就了中華民族的今天乃至未來!
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們可以關注我的微信公衆号“古早故事”,其中有更多的文章分享給大家!
『聲明:本文轉載自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