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田敏:打造“網際網路+”心理健康服務新模式

作者:檸檬味

目前,資訊化、大資料、數字經濟……一個個高頻詞正在描繪出數字中國建設的宏偉圖景。大資料、人工智能的應用已逐漸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新趨勢背景下,如何借助網際網路工具更好地開展心理健康服務,成為心理健康服務行業持續發展的關鍵。近日,本報記者采訪到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積極心理學研究中心秘書長田敏。

田敏:打造“網際網路+”心理健康服務新模式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積極心理學研究中心秘書長田敏

打造“網際網路+”心理健康服務新模式

網際網路心理健康服務模式将心理健康服務與科技創新相結合,打破了“面對面”咨詢方式的時空限制,可以使大衆輕松便捷地擷取心理健康服務支援,為全民心理健康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田敏表示,網際網路心理健康服務通過線上心理咨詢、線上測評、網上課堂等方式為使用者提供了更多樣化的心理健康服務種類,同時可以在擴大閱聽人人群的基礎上,更好地滿足使用者的個性化需求。網際網路心理健康服務模式對幫助公衆提高心理健康意識和心理健康水準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首先,通過心理健康知識科普可以提高公衆對心理健康的認識度和接受度,幫助人們預防心理健康問題。第二,網際網路心理健康服務具有便捷高效的特點,有利于擴大心理健康行業的服務人群。第三,網際網路為大衆提供了更多選擇,促使心理健康服務機構為使用者提供更專業、高效、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服務。田敏表示:“網際網路心理健康服務模式從為個體心理健康提供優質服務到促進心理健康服務機構良性發展,構成了良好的動态循環。”

邁入智慧心理預防及幹預“新時代”

被問及與傳統的線下心理健康服務相比,網際網路心理健康服務模式有哪些優勢時,田敏表示,物聯網時代下,心理學和人工智能、計算機、AI技術的融合,能夠實作對個體全方位的描述,為使用者建立屬于自己的真實的、全面的全息使用者畫像,為進行心理評估、制訂幹預方案提供有力的資料支撐。驅動使用者從 “出現心理問題後被動求助”向“主動心理健康管理”轉變,把預防作為心理健康服務的重點工作。

“覺察是改變的開始。”田敏介紹,使用者通過參與心理測評,可以更好更全面準确地了解自己當下的心理健康狀态。在了解自身心理健康狀況後,更容易接受專業建議。而心理健康服務機構也需要根據使用者的心理健康測評結果去選擇對應的服務方案,給予服務對象最合适的心理健康服務支援。

田敏表示,推動心理健康行業蓬勃發展,需要融合科技創新并借鑒其他行業的成功經驗。人工智能是通過對資料進行深層次挖掘,找到資料之間的各種關聯性。将心理健康服務與人工智能技術相結合,通過挖掘使用者各項生理名額、量表、問卷等不同類型的多元信号,通過神經網絡算法找到心理内容之間的聯系,将心理健康服務與人工智能技術相結合,不斷提升心理服務品質和效率。

對學生而言,網絡成瘾、壓力和父母的婚姻關系品質是否存在關聯?對家長而言,學生學習成績和家長工作滿意度之間是否具有關聯性?人工智能技術以資料為支撐,探尋心理活動的内在規律,為心理健康服務賦能,為全民心理健康保駕護航,為行業發展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