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田敏:打造“互联网+”心理健康服务新模式

作者:柠檬味

当前,信息化、大数据、数字经济……一个个高频词正在描绘出数字中国建设的宏伟图景。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应用已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新趋势背景下,如何借助互联网工具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服务,成为心理健康服务行业持续发展的关键。近日,本报记者采访到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秘书长田敏。

田敏:打造“互联网+”心理健康服务新模式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秘书长田敏

打造“互联网+”心理健康服务新模式

互联网心理健康服务模式将心理健康服务与科技创新相结合,打破了“面对面”咨询方式的时空限制,可以使大众轻松便捷地获取心理健康服务支持,为全民心理健康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田敏表示,互联网心理健康服务通过线上心理咨询、在线测评、网上课堂等方式为用户提供了更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服务种类,同时可以在扩大受众人群的基础上,更好地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互联网心理健康服务模式对帮助公众提高心理健康意识和心理健康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首先,通过心理健康知识科普可以提高公众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度和接受度,帮助人们预防心理健康问题。第二,互联网心理健康服务具有便捷高效的特点,有利于扩大心理健康行业的服务人群。第三,互联网为大众提供了更多选择,促使心理健康服务机构为用户提供更专业、高效、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服务。田敏表示:“互联网心理健康服务模式从为个体心理健康提供优质服务到促进心理健康服务机构良性发展,构成了良好的动态循环。”

迈入智慧心理预防及干预“新时代”

被问及与传统的线下心理健康服务相比,互联网心理健康服务模式有哪些优势时,田敏表示,物联网时代下,心理学和人工智能、计算机、AI技术的融合,能够实现对个体全方位的描述,为用户创建属于自己的真实的、全面的全息用户画像,为进行心理评估、制订干预方案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驱动用户从 “出现心理问题后被动求助”向“主动心理健康管理”转变,把预防作为心理健康服务的重点工作。

“觉察是改变的开始。”田敏介绍,用户通过参与心理测评,可以更好更全面准确地了解自己当下的心理健康状态。在了解自身心理健康状况后,更容易接受专业建议。而心理健康服务机构也需要根据用户的心理健康测评结果去选择对应的服务方案,给予服务对象最合适的心理健康服务支持。

田敏表示,推动心理健康行业蓬勃发展,需要融合科技创新并借鉴其他行业的成功经验。人工智能是通过对数据进行深层次挖掘,找到数据之间的各种关联性。将心理健康服务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通过挖掘用户各项生理指标、量表、问卷等不同类型的多元信号,通过神经网络算法找到心理内容之间的联系,将心理健康服务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不断提升心理服务质量和效率。

对学生而言,网络成瘾、压力和父母的婚姻关系质量是否存在关联?对家长而言,学生学习成绩和家长工作满意度之间是否具有关联性?人工智能技术以数据为支撑,探寻心理活动的内在规律,为心理健康服务赋能,为全民心理健康保驾护航,为行业发展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