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田雷:憲法課上的“憲法觀”

田雷:憲法課上的“憲法觀”

憲法課上的“憲法觀”

《繼往以為序章:中國憲法的制度展開》後記

□ 田雷 華東師範大學

田雷:憲法課上的“憲法觀”

繼往以為序章:中國憲法的制度展開

大學問·雅理中國系列

田雷/著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21年12月

最近幾年,在大學生的憲法課堂上,我一開始總會抛出一個問題:如果讓你給憲法打個比喻,那麼你願意把憲法比作什麼,請先填空,然後作答。年輕學生的思考雖難免稚嫩,但好在想象力沒有受到教條的束縛,我把作業布置下去,經常能收獲一些奇思妙想,有時候也讓我很受啟發。今年上半年因為新冠肺炎疫情,憲法課改到了網上,期中前,我收到了25份作業,讀到他們關于憲法的25個比喻,仿佛又置身于課堂,與他們面對面讨論這個問題。

就在剛才,我翻出了上個學期的作業,25份作業,25個答案,想法五花八門,我粗略地分為如下三類:

第一類:基礎、地基、恒星、輪軸、燈塔、一面旗幟、萬有引力、國際千克原器。

第二類:樹(兩次)、水、活水、火苗、種子、鐘表、非牛頓流體。

第三類:字典、圓規、氧氣、契約、兵權、老座鐘、糖葫蘆、無冕之王、短篇小說選集。

我之是以在憲法課上形成了布置這份作業的傳統,是希望剛入法學院不久的學生能打開他們的想象力,在頭腦裡還沒有堆滿概念的時候,直接面對“憲法”,包括進入我國現行憲法的文本,把他所了解的“憲法”更具象地表達出來——在你眼中,憲法最顯著的特征是什麼?也是以,它像是什麼?以上答案分為三類,第一類如“地基”、“恒星”和“輪軸”,所要表達的是憲法作為國之根本的特征。憲法課老師一開場就會定調,憲法是母法、是根本大法,是法律體系的基石。比方說,有位同學把“憲法”比作了“萬有引力”,他在作業中這麼寫道:

無論如何,憲法對人類而言是意義重大的,盡管它的影響如同地心引力一般令我們難以覺察,可一旦失去了憲法(包括無形的憲法),我們面臨的會是道德的失重、社會運作的失序和倫理的真空。

我想這句話的意思如果歸納為一點,就是失去憲法,就會失去一切,因為憲法是基礎的基礎,若是沒有了成文或者不成文的憲法,那麼一個政治共同體就會進入秩序的黑洞——無法無天。憲法作為根本大法,如我在本書中所一貫要論證的,就要求憲法規範能夠曆時而不變,具有不因正常政治的變化而變化的穩定性。

而第二類,如“活水”、“火苗”和“種子”,在我看來,答題者捕捉到的是憲法的另一面。這另一面,就是憲法在保持穩定的同時,又要有與時俱進的能力,唯有如此,憲法才能“活”起來。在一篇題名為《憲法像活水》的作業中,有位同學很生動地描述了憲法的“活”:

即使進行憲法修改的程式複雜或者是憲法的修改滞後于社會的發展,但它仍是在變化和進步的。憲法就像是速度很慢的溪水,無論岸上的風景再如何變幻,水還是緩慢地向前流着,即使橫腰攔斷,它被迫停留在原地,水面也是有波瀾的。

回到學生的作業,無論答案是“活水”,還是“火苗”,水和火在刻畫憲法時恰恰是相容的,它們交疊在憲法要有能動的生命力這個命題上。換言之,一部憲法若沒有内生的變革機制,這樣的憲法遲早會為曆史所抛棄。我們也能看到,在憲法史上,成功的制憲者往往懂得如何留白,他們相信時間會解決某些當下看來無解的問題,相信子孫後代的勇氣、智慧和運氣。

田雷:憲法課上的“憲法觀”

如此看來,第一類和第二類的答案,作為比喻,它們各執一端,雖片面卻深刻。一類思路強調憲法作為“圓規”或“旗幟”,隻要憲法不變,則政治活動就必須按既定規則辦,不可改旗易幟;另一類思路把憲法比作“種子”或“鐘表”,隻要社會在變,憲法也在必要時必須做出文本的調适,不能封閉僵化。也就是說,邏輯上相反的特征,放回到曆史和現實的實踐中卻是相成的。為什麼現代國家要有一部成文憲法,要将國家的根本制度和政治生活的構成規範寫下來,就在于要把憲法作為治國理政的總章程,立憲政治的關鍵,就在于能否實作“不變”與“變”之間的動态平衡。

在這個問題上,每個長期存在的政治秩序,都在曆史的行程中探索出自己的方法和技藝,古今中外,不同的憲制之道,一方面各美其美,另一方面又美美與共,構成了憲法學者要去觀察并思考的課題。

至于第三類的答案,在确立了從“不變”到“變”的次元後,就成了被餘下的一類,很難找出一個關鍵詞來概括其中的思路。但這并不是說這些作業不好,恰恰相反,看一下我數月前的評分,這個無法歸類的一類反而有好幾個高分,原因可能正在于這批學生不滿足于單一次元内的抽象,而努力嘗試把他們眼裡“憲法”的複雜表達出來。從“圓規”、“糖葫蘆”到“老座鐘”,都可見挖空心思的思考。

有同學告訴我,憲法像是個圓規,“圓規是由不同零件組成的,當我們讨論圓規時,肯定是指完整的圓規,而不是其中的單個零件;憲法是由一條條法律條文構成的,它也是一個整體”。由這句樸素無華的話,我們可以推出一條颠撲不破的解釋規則——正如我在課上會反複強調的,憲法解釋的第一規則就是要把憲法視為一個整體,以我國現行的“八二憲法”為例,在開篇序言所構築的曆史叙事的籠罩下,從總綱到後三章“分則”,各個條款互相交織在一起,形成的是一個融貫的意義系統,故而憲法解釋最樸素的方法就是條款之間的互釋。

在另一篇我也打了高分的作業中,“糖葫蘆”的作者就告訴我,“憲法的這串‘糖葫蘆’,是以人民的意志為芯,序言為糖衣,四章内容為山楂的”,簡言之,憲法不是“平的”,而是一個有機的、立面的複合體。從“圓規”說做引申,我們可以進入一部憲法的内部,解釋者在不同條款之間做并聯串聯,歸納出憲法文本的意思,而“糖葫蘆”說則更像是站在憲法的外部,像個好奇的孩子一樣去觀察它并描述它,站在法學教育階梯的起點處,大一學生還有腦洞可開,因為他們的頭腦此時還未被填塞太多,某些似是而非的學說,比如憲法序言不是規範,總綱裡充斥着政策性的宣告,比例原則大法好,還沒有成為金科玉律,他們還能好奇地直接去面對憲法本身,像魔方一樣去摸索它,“橫看成嶺側成峰”的效果也就出來了。是以,我才能讀到“非牛頓流體”這樣的怪誕但奇妙的答案,按照我對這篇作業的了解,憲法的一個特性就在于它是“測不準”的,是以是抗拒比喻的。

田雷:憲法課上的“憲法觀”

此刻,若是有學生反過來問我,老師,你怎麼回答這道題,你想把憲法比作什麼?大概是讀書越多越僵化,所謂學會thinklike alawyer,反過來說也就是讓許多條條框框塑造思維定勢的過程。最近幾年,我給學生出題目,自己也示範過如何回答,然而思來想去,

在我腦海中冒出的答案,不是一棵樹,從樹根、樹幹到樹枝、樹葉,既紮根于泥土深處,又朝天空中生長着;就像一艘船,每經過一個港口,它就要進行補給和必要的修繕,是以等終點又回到起點,航船歸來,它在不斷的自我修整中完成了它的航程。因為在了解一部憲法及其所展開的政治秩序時,我的思維定勢就是要在“不變”和“變”的次元内去讨論憲制問題,這是我現在最根本的問題意識所在。

不過即便在自己的“保留曲目”上,我還是能從大一學生的作業裡學到很多,個别同學的想象力和表達能力讓我吃驚,我在這裡再分享三篇作業裡的思考。第一篇作業把憲法比作“輪軸”,用他的話來說,“我認為憲法就像汽車的輪軸,而國家就是整台汽車”,憲法輪軸不可更替,而國家這台汽車則在高速運轉,那麼怎麼處理其中的沖突呢,作業裡有段話寫得很妙:

輪軸需要潤滑,憲法也應得到新的解釋。頻繁修訂憲法就如頻繁更換輪軸一般是不可行的,我們隻好去潤滑它與時代之間的摩擦。對憲法的解釋就是在不傷及根本的前提下對其的潤滑、維修。

好一個“潤滑它與時代之間的摩擦”,這不正是一國憲制所必須解決及憲法學者所必須思考的關鍵問題嗎?對此,這位同學給出的答案是“憲法解釋”。第二篇作業把憲法比作“短篇小說選集”,我猜想這位學生很可能是誤入法學院的文學愛好者,筆下對憲法修改的描述形象又貼切:

憲法像經典短篇小說選集,隔幾年會再版,也許因為市場需要增或減了兩篇文章,也許因為政治緣故删去或修改了一句話。原作者可能早已不在,修憲人如同出版社編輯部人員,經過層層篩選、層層決議,其中或許有讀者來信,或者咨詢文化界名人建議,走過層層程式,還努力保有穩定性,經典的篇目要保留,經典的句子能不改就不改。

我想分享的最後一篇作業開篇就寫道,“憲法像古城裡面的一座老座鐘”,然而古城老鐘遇到了新問題,用作者的表述是,上了年頭後,舊的時刻表就不适應了,“給這座古城裡面新生的人們帶來了困擾”,如果借用“輪軸”說,這就是憲法與時代産生了摩擦,于是古城群眾必須要修理憲法這座老鐘,看看這位學生是怎麼說的:

由于老座鐘的内部結構非常複雜,必須由受過專業教育訓練、手藝精湛的老師傅來着手準備它的修理。為此,古城管理人員挑選了一些德高望重的老師傅參會讨論,鐘體的整體架構隻能接受抛光、打磨等微小變動,而一個零件的重新擺弄甚至舍棄重造則需要細細敲定、反複推敲,稍有不慎便會帶來全城範圍内日常維系、生活繼續越發困難的後果。老師傅們來自不同家庭、不同地區,甚至修理技藝各不相同,對于老鐘時間的重新推定有着不同的看法,這時就需要老師傅們投票決定。

最後的結果,“經過幾個月的修理,老座鐘重新整點報時,悠揚的鐘聲再次傳遍了古城的大小街道。34個街道從業人員校正了街口的那座鐘,古城的人們不約而同地校正了自己的手表……”再補充說明一點,也來自作業正文後的“注釋”,為什麼是34個街道呢,因為“憲法影響着全國34個省級行政區和普通人的生活”。

田雷:憲法課上的“憲法觀”

寫得很好,很用心,對不對?

前文所引的全部文字,均來自我在2020年春季學期憲法課上的第二次作業,學生基本上是華東師範大學法學院2019級大學生,因為是網課,至今為止,我沒有見過班上的同學。除了修改作業中因打字出現的錯别字,我未做其他任何文字修改或潤色。

在他們的啟發下,我再補充一個自己的比喻,尤其是最近翻閱一些“八二憲法”的曆史文獻和材料,讓我有此感悟。我願把我國現行憲法比作一幅卷軸、一幅大卷軸。我沒有什麼藝術細胞,卷軸在我的想象中就是12年前發生的一幕場景——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開幕式上,李甯在點燃聖火之前飛天漫步,而作為背景,在我們眼前緩緩展開的正是一幅大卷軸。随着卷軸的展開,對于李甯這位漫步者來說,過去舒展為現在,現在延伸至未來,而對于我們觀察者來說,則看到未來不斷過渡至現在,現在又凝結成過去——過去、現在和未來,在卷軸上,構成了一種“非牛頓流體”。

田雷:憲法課上的“憲法觀”

這不就正像是我們的“八二憲法”嗎?它作為我國現行憲法的誕生,脫胎于一次“偉大的曆史轉折”,十一屆三中全會撥亂反正,“八二憲法”就奠基于改革開放作為共和國一個曆史階段的起始,新路在曆史決議做出後打開,“八二憲法”也就成為我國“新憲法”。随後,它由一部新的憲法慢慢成長,在根本法的卷軸上,改革和開放也就内卷在它的展開中,就好像我們看到,在三分鐘的飛天漫步中,李甯舉着聖火,他的步伐一度超出了卷軸所照亮的區域,以領先兩三步的距離走在了前面的“黑暗”區,跑到了曆史的前面,但不久,卷軸又把李甯帶回到畫面裡。我想,“八二憲法”随着改革開放的曆史行程而緩緩舒展,論及這部憲法同改革和開放的關系,其間的“摩擦”也大體如此。

對于憲法學者來說,研究本國現行的憲法,方法論上的難題就是要去捕捉一種“活”的東西,如卷軸般正在打開的——在急劇變動的時候,說時遲、那時快,按下快門隻要一瞬間,但等拿到拍到的照片時,上面的風景也有可能是俱往矣了。正是因為這個顧慮,我才在序言的最後指出,研究現行的“八二憲法”時,改革開放的四十年曆史,構成了憲法學者所能紮根的“祖國大地”。在此,我還想補充一點,即便是研究現行憲法已經過往的“曆史”,也要自覺意識到,隻有線上性時間觀的史學範式内,這段憲法史才可能是凝固的,對于一位法學者來說,他始終要面對現行憲法的“未來”對其過往的某種修正,隻要現行憲法還在如卷軸一樣徐徐展開,那麼它的過往也都是活的曆史。“八二憲法”研究的“燒腦”之處,從法學角度看就在這裡。

這也就回到了本書的題目,在一部憲法的時序内,凡是過往,皆為序章。

田雷:憲法課上的“憲法觀”

為人父母者,方知父母恩。同樣,也隻有在自己成為一位老師後,回首過往,才真正了解老師對自己的塑造,不僅是學術的,還包括人生。任教已整十年,《繼往以為序章》是我的第一本書。能成為一本書的作者,無論如何,都是幸運的。此刻,對我來說,這本書作為重新出發的一個“序章”,也有它的漫長學術過往。

我要感謝張千帆教授、王紹光教授、布魯斯·阿克曼教授(Bruce Ackerman),當我還是一名學生時,在求學的不同階段先後遇到三位恩師,是我人生的幸運。沒有絲毫誇張,他們的身教和言傳,塑造了今天的我,讓我成為一名老師,一名有用的人,一名在大多數時候都很快樂的人。作為一位學者,在這本讨論憲法問題的書裡,我要感謝甘陽教授、馮象教授、蘇力教授、王希教授、強世功教授、阿基亞·阿瑪教授(Akhil Amar),我研究憲法的一招一式,都有他們的指導,受益于他們的授課、私教,或者就是讀他們的書和文章,與他們“讨論”,他們的著述為我這個後輩學者構築了沉浸于其中的“田野”。作為一本書的作者,我要感謝黃宗智教授、汪晖教授、王紹光教授、蘇力教授,在這本書還隻是一份pdf格式的論文自編集時,他們就願意推薦這本仍待打磨的書,他們是我打心底敬重的思想者,是遠遠注目,但又不願多打擾的榜樣,我把他們對此書的肯定當作善意的鼓勵和鞭策。

在我求學和執教的不同階段,趙娟教授、於興中教授、李連江教授、李本教授(Benjamin Liebman)、強世功教授、鄭戈教授都曾在關鍵時施以援手,他們的幫助是無私的,他們在我心裡樹立起好老師該有的樣子。本書主體部分的寫作完成于我在重慶大學高研院和華東師範大學法學院工作期間。我要感謝重慶大學楊丹副校長、蔡珍紅處長、高研院曾佐伶書記、張旭東院長、姚飛副院長、甘陽老師對我的信任,以及對我的選擇的了解,感謝高研院多位學術委員對我延續至今的愛護——當年憑借理想就能凝聚起一個學術的共同體,其間的緣分是我從來沒有忘懷的。我還要特别感謝華東師範大學童世駿教授、法學院張志銘院長、張惠虹書記,以及法學院這個大家庭,能在上海安居樂業,離不開他們的支援和幫助,還有法學院所提供的項目資助,讓本書的出版少了一些困難。

在這個社交媒體的時代,學者可以沒有群,但不能沒有朋友,可以少些禮貌式的點贊或複制粘貼的祝賀,但要多些真誠的在意和關心。說到這裡,要感謝劉誠、劉晗、歐樹軍、喬仕彤、閻天、于明、章永樂、左亦魯,以及很多我在這裡無法一一列明的朋友,是你們讓“友誼”這個詞從未脫去它源于生活的質感。趙曉力教授最近的一次“怒斥”,也讓我警醒,以經營朋友圈作為大學的成功之道,是可憐的,願每一代的學子都能結成他們的“無形的學院”。還要感謝在法學界曾給我無私幫助的許多師友:李秀清教授、聶鑫教授、桑本謙教授、陳柏峰教授、劉忠教授、吳澤勇教授、宋華琳教授、支振鋒教授、姜峰教授、李忠夏教授、陳颀老師、魏磊傑老師、袁方老師、李潔老師、岑峨老師、王美舒老師。還有常安、李振、尤陳俊、李晟、蕭武、汪衛華等許多朋友,你們經常在朋友圈對我喊話,請你們繼續——開涮,是一種禮遇。

特别要感謝劉隆進編輯和王佳睿編輯——本書能夠出版,離開他們的努力及看不見的種種付出,是不可想象的。一如既往,也要感謝劉海光編輯和張陽編輯,為了他們為本書所曾付出的努力。

感謝我的家人,我把這本其實遲到許久的書獻給他們。

2020年10月1日

田雷:憲法課上的“憲法觀”
田雷:憲法課上的“憲法觀”
田雷:憲法課上的“憲法觀”
田雷:憲法課上的“憲法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