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用甜瓜炒米飯糖開水

作者:遼沈晚報

□ 劉新武

我的童年是在重慶南岸度過的,2019年冬天,我去參觀了我童年的住所,雖然重慶的整體變化是巨大的,但是我家曾經住在南岸獅子山海獅路上,可能是在等待整體改造的原因,也是一般保持老樣子, 一些破舊的空房子,被攀爬的植物覆寫,看起來很奇怪。我找到了一個可能是我70年前的家的地方,一個童年,一個沖動在我腦海中。

1950年初,全家在重慶度過了最後一個春節。海獅路是一條山路,很少有小販可以走,是以當時我很難吃到貨郎叫來出售的小吃。但那年春節那天,我家籬笆外傳來了"炒飯糖開水"的謾罵,我聽到聲音沖出籬笆門,這時,媽媽給我買了一碗,其實食物配料真的很簡單,就是在碗裡抓一把炒飯,然後一小勺白糖, 然後沖上沸騰的白水,我不需要一把勺子,拿着碗打鼾來享受,那真是難忘的春節美食。

重慶解放後,父親劉天軒被吸收為團員接收重慶海關,随後宣布北京成立新中國海關總署,他被任命為人民海關統計處副處長,使我們家與他一起上任,先乘船沿長江,橫渡三峽, 到武漢,然後乘火車,到北京,住在錢糧胡同海關大院。我青春的春節就是在那個地方度過的。記得當時錢糧胡同外面西口,總是放一個小吃攤,媽媽給我零花錢,大部分錢都花在那個地方,攤位上的小吃,記憶很深:半空花生米飯、山楂卷、杏子、酸面、柿子餅、棒棒糖、糖葫蘆、無糖紙外觀是珍珠小人薯片......但第一次問有沒有炒飯糖開水,攤主不明白,解釋完後,他笑了笑,拿出炒飯團說:"有這個,你帶回家開水。"我非常失望。

但那個攤位,春節期間,會添加一些我在重慶沒見過的美味小吃,其中最醒目和味蕾的,就是關東糖,也就是麥芽糖,麥芽糖會做成各種形狀,條狀和圓筒是最常見、最刺激的,就是甜瓜。春節期間那檔的甜瓜上,會設定成高低兩面的延伸,有的白花,有的黃,小甜瓜,隻有杏子,大蒜那麼大,然後還有茶壺大,橙子大和一般瓜子大,甚至有大南瓜狀,放在最高點, 仿佛直到元宵節後消失,大人們告訴我,估計賣不出去,而是最後變成糖變薄。糖薄,是融化成濃稠的糖漿形麥芽糖,在一個大陶器裡,蓋上玻璃闆,攤主準備了很多切成兩英寸長的稻草,賣得最便宜,隻要給攤主100元(相當于一分錢後價值的變化價值),他就會把玻璃闆推開, 用那根吸管,在粘土糖薄圈裡,取出,吸管上形成一個糖球。嘿嘿,那些年春節期間,我和孩子們在巷子裡,幾乎每天都去那個攤位,用100元的小鈔票換一個糖球薄,接到手,迫不及待地用舌尖舔一舔,天下好吃,這第一!

糖變薄,卻不能滿足節日歡樂的欲望,是以無限向往甜瓜,甜瓜價格高,需要家長挺身而出。記得北京第二個春節,媽媽不僅給我買了一個甜瓜大小的甜瓜,還給我買了一盞鯉魚燈籠,我在院子裡,左手拿着燭光照着鯉魚燈,右手拿着大甜瓜,傲然遊船,引起了一些同行羨慕的目光。

按照舊習俗,麥芽糖最适合在月23日食用,那天一家人要獻祭爐子,送爐王上天,希望爐王"神說好話",想讓他說好話,求他不要上線,古人真狡猾, 隻是為他吃了麥芽糖,他的牙齒舌頭粘了,這樣他就不會被家裡的轶事和玉皇大帝報道,其實好東西是無法觸及的。媽媽這個習慣告訴我要聽,說不住笑,我是新時代的孩子,當然不要相信什麼爐子的主人,那甜瓜,拉月23也沒有放棄吃,直到農曆除夕那天,隻有午飯後才能享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