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工智能大會論壇:人工智能會“放過”藝術嗎

“人說文章伯,工夫豈自由。智愚真可學,能賦未央樓。”談到科技與藝術的關系,清華大學人工智能實驗室的張敏教授優雅地念出這首詩,很是陶醉。接着她說:“這是我們學校研發的詩歌生成系統寫的。”

過去兩年,在人工智能的風潮下,人們相繼看到了谷歌DeepDream項目作的畫、小冰寫的詩、聽到了Magenta項目創作的流行歌。藝術,這塊傳統上被認為是人類智慧金字塔尖的領域也要被AI占領了嗎?

在7月23日下午召開的CCAI2017中國人工智能大會“人工智能科學與藝術論壇”上,清一色的女性科學家圍坐在一起,分享了自己對這個問題的了解。

技術與藝術一向被視為光譜的兩端。技術意味着可量化、可複現、可批量産出,藝術則截然相反。當談到這種差異時,已經連續14年和美院教授共同培養資訊藝術設計研究所學生的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史元春教授深有感受:“和美院教授坐在一起面試學生時,我覺得很好的,他們常常覺得一般,我看不懂的卻讓他們非常興奮。”在她看來,科技的嚴謹和收斂性思維與藝術家的發散性思維有很大不同。但不同之中也有通路——科幻電影。史元春老師認為像掃地機器人、自動駕駛汽車、智能手表等從科幻作品走入現實生活的工具是很好的佐證:電影給了人發散和不受限制的想象,這種想象力可以給技術以啟發。

南加州大學機器學習中心主任劉燕教授同樣認為藝術本身的創造性很難被取代,但人工智能的可解釋性、可遷移性、可靠性非常重要。如果将可解釋性人工智能應用到藝術領域,可以提升人對藝術的了解,比如什麼樣的藝術能夠産生美感、如何創造美的藝術,甚至影響對藝術品的評價和估價等。

這種幫助可能首先在藝術品鑒賞方面實作,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計算機學院副院長王蘊紅認為,“人工智能能夠做到‘見多識廣’和‘是非分明’。”她舉了《我的前半生》中記載的著名的溥儀轶事。溥儀說王國維的古董是赝品,給出的理由很震撼,“我也不清楚你們鑒定那套技術,我隻不過察覺跟我家裡的不太一樣”。在王蘊紅看來,人工智能可以和溥儀有同樣的邏輯——見得足夠多,就能鑒别出藝術品的真僞。但她也表達了自己對人工智能介入藝術的更大的憂慮。她指出:“人工智能用大機率訓練的方法能否帶來藝術這種小機率事件的發生;‘原創’是什麼;我們又該如何避免過度訓練,進而産生大量的‘藝術勞工’。”

“在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趨勢中,藝術将成為其最難接近的部分。”王蘊紅教授堅持看重藝術不可複制的原創性。但在人工智能席卷而來的當下,推崇創造性、獨特性和靈光一閃的藝術能否自外于這股熱潮呢?無論是如今的被動輸出,還是未來通過持續深度學習可能實作的人工智能的主動表達,“藝術家要儲存人類的創造力。”劉燕認為。

本文出處:暢享網

本文來自雲栖社群合作夥伴暢享網,了解相關資訊可以關注vsharing.com網站。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