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孟子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不孝到底有哪三種,你都知道嗎?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每次看到這句話都想笑,反正隻要你一參加工作,每次回到老家就會被七大姑八大姨催婚,也不說他們有多大文化,但這句出自《孟子》的經典語錄,每個人都會對你說一次。

孟子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不孝到底有哪三種,你都知道嗎?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出自《孟子·離婁上》第二十六章,原文是這樣的:

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這句話曆來是有争議的——

首先,“無後”是啥意思呢?按照現代人的觀念,沒有子女就是無後,男女平等嘛,生兒生女都一樣。但是古人重男輕女,認為隻有男孩兒才能傳承香火,是以“無後”就是沒有生兒子。

孟子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不孝到底有哪三種,你都知道嗎?

然後,“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舜乃天下大賢,堯欽點的接班人,奈何舜的爹媽不争氣,老是搞些奇奇怪怪的事情,要置舜于死。後來堯把自己的女兒娥皇、女英嫁給了舜,舜沒有告訴父母就娶了媳婦兒,這算不算不孝呢?

最後,“君子以為猶告也”,孟子認為,舜不告而取,是因為父母作妖,他害怕告訴了父母之後不能順利娶妻,導緻自己無後,那才是真正的不孝了。是以舜的做法看似不孝,實則是大孝。

孟子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不孝到底有哪三種,你都知道嗎?

不孝有三,是哪三件事?

既然不孝有三,其最大的不孝是無後,那麼,另外兩件不孝的事情是什麼呢?《孟子》沒有明确提出,一直到東漢趙岐為《孟子》作注,著《孟子章句》一書,書中補充解釋道:

“于禮有不孝者有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

孟子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不孝到底有哪三種,你都知道嗎?

· 第一不孝

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味地順從父母。

古人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父子就好比君臣,為臣輔佐君王,如果臣子一味順從君王,大機率出現昏君,進而使國家敗亡,君主也會在曆史上留下污點。

同理,子女對待父母,如果一味順從,即使父母有錯也不指出,進而導緻父母犯錯,表面上看是順從了父母,是孝順,但其實陷父母于不義,是大大的不孝。

孟子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不孝到底有哪三種,你都知道嗎?

· 第二不孝

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不能贍養父母。

明明家裡很窮,父母又年邁,當孩子的還能為食俸祿而居官,不能賺錢贍養父母,這也是一種不孝的行為。

這裡說祿仕,是指當官領俸祿,古人通常把當官作為人生的最高追求,現代人就不一樣了,你去找工作領工資、做生意賺利潤,都可以奉養父母。

孟子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不孝到底有哪三種,你都知道嗎?

· 第三不孝

不娶無子,絕先祖祀:沒有後代,不能傳承香火。

雖然前文已經解釋過了,但我還是想說,趙岐作注的時代距離孟子已經幾百年了,他的注釋有一定的權威性,但也并不是完全正确,特别是以現代人的視角去看待,更是有些離譜。

孟子他老人家說話也有點沖突,《孟子》一書總共提出了“孝”的五個方面:

“世俗所謂不孝者五:隋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弈好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财,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鬥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離婁下》

而趙岐在《孟子章句》中提出的三不孝,和孟子所謂的五不孝,顯然是有所出入,甚至有些沖突的,這個問題的主要争議在于,孟子五不孝并沒有提及“子嗣”,他卻又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就搞得後人很懵圈。

孟子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不孝到底有哪三種,你都知道嗎?

我們在讀古代典籍的時候,要站在古人的視角,明白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人們的價值觀是怎樣的,不能以現代人的思想去抨擊古人,這是不講道理的。

但同時,也需要代入現代人的視角,對經典的解讀也要随着時代的發展而産生新的了解,讀書要常讀常新,不能把書讀死了。

就以“無後”來說,古人注重傳承香火,認為無後就是不孝,無可厚非。但現代人更應該明白,生育與否是個人的權利,還會受到許多外部因素的影響,此時如果一句“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就把沒有生育的人貼上不孝的标簽,那麼不是蠢就是壞。

孟子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不孝到底有哪三種,你都知道嗎?
孟子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不孝到底有哪三種,你都知道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