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2021,A股的進化與分化

作者:财經雜志
這一年有太多的想不到
2021,A股的進化與分化

文|《财經》記者 黃慧玲 張欣培

編輯|陸玲

2021年最後一個交易日,上證指數收于3639.78點,全年上漲4.8%,創業闆指全年上漲12.02%,均實作年線三連陽。

指數平穩背後是巨大的分化。如果隻能用一個詞總結2021年的資本市場,那就是“想不到”。

這一年有太多的想不到。想不到網際網路公司在内外雙重監管壓力下引發中概股下跌潮,想不到房地産經曆了行業性債務危機,想不到教育行業的“雙減”政策,想不到北交所橫空出世,想不到打新也會虧錢,想不到茅台YYDS被打破,想不到“碳中和”成為年度最強概念,想不到新能源繼續稱王。

2021年,市場先生在無數個“想不到”的驚呼中更加堅定、更有态度,中國資本市場背後的社會主義價值觀也愈發清晰。

指數的分化

相比全面上揚的2020年,2021年的A股顯得十分遜色。

連續兩年強勢的大藍籌股在這一年居于跌幅榜首位。根據Wind資料,上證50全年跌幅達到了10%,二線藍籌代表上證180指數全年跌幅5.19%。

滬深300的成分股是滬深兩市規模最大、流動性最強的300隻股票,核心資産、白馬股多聚集于此。而在今年,滬深300指數下跌5.2%。過去兩年,滬深300一直是資金追捧對象。

另一邊,中小盤股正強勢崛起,代表中小盤的中證1000和國證2000分别上漲20%和29%

“今年中小盤行情好,核心原因在于業績彈性更大,疊加過去幾年大盤藍籌股的持續上漲,估值也有明顯擡升,相對來說中小盤公司估值也較低。” 國金證券政策分析師、政策團隊負責人艾熊峰向《财經》記者表示。

星石投資首席研究官方磊向《财經》記者指出,國内産業格局的優化、新興産業發展帶來的增量機會、“專精特新”概念的提出以及北交所的正式成立都有利于中小盤風格的演繹。資料顯示,“專精特新”指數今年上漲31%,大幅跑赢滬深300和中證500指數。

創業闆指也帶來意外驚喜,全年實作12.21%的漲幅,在全部重要指數中漲幅穩居榜首。相對應的是,科創50是由科創闆中市值最大、流動性最好的50隻個股組成,今年僅微漲0.37%。

國金證券政策分析師、政策團隊負責人艾熊峰向《财經》記者分析道,核心的差別來自兩個指數的行業權重差別。創業闆權重比較高的闆塊主要集中在新能源領域,随着今年新能源主線延續強勢,創業闆指數也收獲了較高的收益。而科創50指數權重最大的闆塊是半導體和計算機等,這些闆塊的表現在今年走勢相對波折。

輪動的機會

小盤股的繁盛,給量化基金以及一些規模較小的基金經理帶來了“出頭”的機會。

西部利得基金的基金經理盛豐衍今年四月即做出判斷,公募量化選股的好日子要來了。“從2017年到2021年初,這四年的起點是龍頭折價發票溢價。這4年的終點,是發票折價龍頭溢價。十年内如此極端的龍頭持續吊打發票的行情可能後無來者。”

盡管今年指數變化不大,表面看似平靜,但在交易上卻十分活躍。2021年,A股成交額連續過萬億。

自今年7月21日開始,滬深兩市成交額持續49個交易日維持在萬億元以上,創下A股史上成交破萬億最長紀錄。截至12月24日,A股今年有146個交易日成交額超過了萬億。量化交易、高頻交易這些陌生的詞語突然闖進了大衆視野裡。華安基金劉暢暢、交銀施羅德基金楊金金等“畫線派”、高換手型的基金經理也成為今年頗受關注的“黑馬”。

遺憾的是,對于大多數新入場的基民來說,小金庫還在“頂流”基金裡深套。而對頂流基金經理們來說,亦是有苦難言。今年的投資難度之大,前所未有。

一方面,需要更前瞻、更精準,能力圈亟需擴大,換手率必然降低。另一方面,可選标的急劇減少。小盤股對他們來說,是隻可遠觀、無法靠近的美好:股價上漲前成交量低迷,大基金買不了。上漲後成交量倒是活躍了,但估值又變得沒有吸引力了。

一位兩百億規模的基金經理說,按照他現在的規模,五十億的股票基本不可能考慮了。一位規模超過500億的基金經理說,市值100億的股票如果不是特别好的話,也不太會買。

今年的另一大機會是周期。但實際上,許多老司機對周期股的态度是敬而遠之的。有基金經理表示,買周期股是糟心的體驗。因為有周期,就會想着賣。因為想着賣,就容易買得少,或者買錯賣錯。

一位從業超20年、以擅長周期股而聞名的基金經理告訴《财經》記者,他以前也喜歡把握宏觀趨勢,交了很多學費後痛定思痛,決定把研究重心放在了長期趨勢而非宏觀因素上。

老司機們主動放棄了周期,而年輕的基金經理們仍試圖把握周期的賺錢機會,并感受着周期帶來的驚心動魄。“事後看,還不如在新能源裡找公司更有效。”滬上一位基金經理總結道。

小盤股買不了,周期股不敢買。對比之下,新能源友好多了。既有碳中和政策的強力加持,又有較大的資金容納量。大水大魚的新能源闆塊展現出強大的賺錢效應,也引得消費、醫藥等其他領域的基金經理們紛至沓來,成了YYDS。

但是,面對資金的一哄而上,銀華基金焦巍卻十分謹慎。他把新能源比喻成錯過的“餡餅”,并向“餡餅”發出了疑問:“掉下來的時候會向下還是向上?會不會把中國拉入類似美國70年代的滞脹陷阱?” 焦巍的擔心在慢慢減弱。“這次中央工作會議一直在提這個問題,不要把碳達峰搞成‘碳沖鋒’。”

焦巍的主攻方向是消費。如果說焦巍的錯過是局外人的遺憾,那麼對長期新能源的彙豐晉信基金研究總監陸彬來說,則受制于局内人的經驗主義。

陸彬是2020年股票型基金的冠軍,今年旗下産品的年度收益也都在40%左右。從全市場産品來看,收益已經遠超平均水準。但如果對比新能源賽道的選手,犀利度又顯得不足。

陸彬愛“折騰”。他希望通過自己的調整來降低組合的波動,增強收益。但事後來看,今年任何一個時間點賣新能源、買其他的行業都是錯的。“一方面規模大了,不可能不顧風險在一個方向上做得非常極緻。另一方面,度的東西很難把握。哪怕讓他重新再來一次也是。”

典型的例子是今年對光伏的賣出。“5月的時候覺得産品價格起來了,整個行業可能會壓制需求,至少不會超預期,就賣出了。”但結果出乎陸彬的意料。光伏不僅沒有出現預期中的風險,反而成了今年漲幅最好的闆塊之一。“其實我也在反思,為什麼我還是用以前的投研經驗來了解這個市場?事後來看,應該去适應這個市場。應該提前預判到,市場的政策和環境已經變了。”陸彬說。

潮水的方向

2021年,萬億市值俱樂部來了一位新成員。甯德時代全年上漲66%,市值從去年底的8179億增長至1.36萬億元,成為公募基金的持倉标配,人們眼中的“甯王”。另一邊,中國平安、中國人壽、五糧液黯然跌至萬億之下。

Wind資料顯示,2021年上漲的個股有2867隻,占比61%。下跌的個股有1815隻,占比39%。

其中,漲幅翻倍的個股有345隻。漲幅排行榜前十的個股上漲幅度均超過了400%。穩居漲幅榜榜首的是北交所企業吉林碳谷,漲幅達到了762%。吉林碳谷在11月15日由精選層平移至北交所上市。從前十個股來看,行業分布十分分散,包括化工、傳媒、通信等。并沒有呈現出明顯的行業集中度。

有人歡喜有人憂。這一年,因雙減政策,教育行業受打擊最大。中公教育以77%的跌幅位居跌幅榜首位。學大教育跌幅也到了64%,位列跌幅第十名。房地産行業今年一直處于風口浪尖,違約不斷,相關企業也難逃資金撤離。華夏幸福的跌幅達到了72%。

在銀華基金基金經理焦巍看來,這是政府在解決“中等收入陷阱”時資本市場的投射。當政府開始真正下決心解決中等收入發展陷阱時,就會對自由主義的一些模式進行大力打壓。“教育、高端醫療服務,要回歸社會服務的屬性。地産的問題,是由于政府要去反金融體系的脆弱。涉及到中等收入陷阱的行業,在今後一段時間的投資過程中要予以回避。”

這一年,新股上市破發逐漸成為常态。Wind資料顯示,2021年,有22隻個股開盤即遇破發。在監管層多次整頓下,抱團報價受到打擊,新股發行環境得到了改善。

“新股破發頻現,實際上反映了注冊制下市場化定價機制更加完善。這是我國資本市場制度進一步完善的标志。” 艾熊峰向《财經》記者表示。

2021年,全面注冊制提上日程。12月10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閉幕式上宣布,要全面實行股票發行注冊制。在經過了科創闆試驗田、增量市場創業闆的改革以及北交所的成立,中國A股全面注冊制正式進入倒計時。

在積極為上市公司創造有利于長期價值提升的政策環境的同時,監管層也用鐵拳表明了對資本市場灰黑利益鍊條、違法犯罪行為的零容忍。

今年5月,私募人士葉飛的爆料将上市公司暗箱違規操作市場的行為曝光在鎂光燈下。他爆出了十餘家僞市值管理的企業,最終多家上市公司實控人因“涉嫌操縱證券市場”被立案調查。

康美案之後,A股市場上演了獨董大撤退。康美案宣判、5名時任獨立董事被罰超億元連帶責任。獨董一直備受争議,“花瓶董事”。但是這一連帶責任吓退了大部分獨董。“獨董不獨”的現象或許将會消失。

元宇宙概念火了之後,多家上市公司開始了花式蹭熱點、炒概念。無論有無相關技術或産品,都在以各種方式與元宇宙搭上邊,最終收來的隻能是監管層的罰單。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