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曾國藩《挺經》中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什麼?誰才是赢家呢?

《挺經》是曾國藩生前的一部“壓案之作”,用李鴻章的話說,這部書是“精通造化,守身用世”的秘訣。

那麼,《挺經》講了什麼内容?今天我們聊聊第一部分:入局。

曾國藩《挺經》中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什麼?誰才是赢家呢?

01

曾國藩的《挺經》中第一部分《入局》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老翁來了客人,要留客人吃飯,老翁就吩咐兒子去市集買酒菜。但是,眼看已經要到中午了,兒子還沒回來,老翁心裡很着急,于是親自去看看。

結果老翁發現,兒子在一條水塍上跟一個挑京貨擔子的人面對面站着,兩人誰也不願意相讓,僵持在那裡了。

老翁趕緊上前說道:“老哥,我家裡有客人,等着這些酒菜呢,麻煩您往水田裡挪一下,讓他過來,這樣您也可以過去了。”

那人針鋒相對說:“你我讓下田,你怎麼不讓他下田呢?”

老翁說:“我兒子個矮,下到田裡,酒菜就會進水了,老哥你個子高,你的貨物不會碰到水,是以,請您下田。”

老翁的理由固然不錯,但是,那人不讓,理由是老翁兒子的擔子輕,他的擔子重,而且貴。

老翁看說不動那人,于是,說:“這麼着吧,讓老頭子我下到田裡去,我給你頂在頭上,肯定沾不到水,這樣你空身從我兒子邊上過去,我再把擔子還給你。”

那人見一個老頭都這樣了,心裡過意不去,于是說:“老丈你也别費事了,我下水田罷了。”說完下到水田,給老翁的兒子讓路,這事也就圓滿解決了。

曾國藩《挺經》中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什麼?誰才是赢家呢?

02

這是《挺經》裡面的一個故事,曾國藩從“入局”的角度說,隻有躬身入局,才能成事。李鴻章把這個故事講給幕僚聽,有一個叫吳永(國藩的長子曾紀澤的女婿,也就是曾國藩的孫女婿)的幕僚說:“還是曾公說得好,大抵謂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議論,總是無益,必須躬自入局,挺膺負責,乃有成事之可冀。”

曾國藩的意思僅僅是躬身入局嗎?

我認為還有一層“挺”的意思,如果不挺一下,不下定決心,入局也是需要勇氣的。

我們從故事中這三個人的角度來分析一下:

(1)老翁兒子的挺

個矮,不能下水,是以就不動,也不退,這是一個挺,反正貨郎和老翁替他着急。

(2)貨郎的挺

一開始堅持不退讓,不管老翁找什麼理由就是不行,因為他覺得堅持一下,對方就退讓了,憑什麼老翁說幾句風涼話自己就該退讓,是以他想堅持。但是老翁要下水,他這個時候再堅持就有點不近人情了,是以果斷下水,化解沖突。

(3)老翁的挺

老翁目的性很強,先試圖說服貨郎,沒有說服之後,自己決定下水,找到折中的辦法,讓貨郎心裡平衡,自己也達成了目的。

他們三個,誰才是真正的赢家呢?

見仁見智啊,有人說老翁的兒子是赢家,什麼都說什麼都沒做,就挺了一下,事情解決了。你怎麼看?

曾國藩《挺經》中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什麼?誰才是赢家呢?

03

那麼,這個故事對我們有什麼啟示呢?

可以把曾國藩的意思以及整部《挺經》的思想結合起來,有這麼三個想法,供大家參詳:

(1)躬身入局是關鍵

網上有一句話流傳很廣“為什麼我們懂了那麼道理,卻依然過不好自己的一生”,說到底,躬身入局才是關鍵,行動,設身處地地踐行道理,這才是我們讓人生變得美好的關鍵,光喊口号給自己灌雞湯沒什麼用,隻能讓自己覺得越活越憋屈。

(2)遇事要挺住

千萬不要遇到點事就要退縮,也别想老翁兒子和貨郎那樣僵持在那不管了,遇事要想老翁這樣,積極地想辦法解決,不忘目的,不忘初心,躬身入局就一定能夠找到問題的解決之道。老翁的“挺”不同于貨郎,不同于兒子,他是剛中帶柔,軟硬結合,這才是為人處世的智慧。

(3)退一步,海闊天空

從貨郎的角度講,退一步,同樣達成了自己的目的,雖然不是皆大歡喜,但是至少目的達成了,是以,實在找不到解決辦法的時候,那就退一步,這也是一種“挺”,以最終目标為導向,而不是跟老翁的兒子在那頂牛鬥氣互不相讓。

歡迎留言交流,聊聊你的看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