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曾国藩《挺经》中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谁才是赢家呢?

《挺经》是曾国藩生前的一部“压案之作”,用李鸿章的话说,这部书是“精通造化,守身用世”的秘诀。

那么,《挺经》讲了什么内容?今天我们聊聊第一部分:入局。

曾国藩《挺经》中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谁才是赢家呢?

01

曾国藩的《挺经》中第一部分《入局》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老翁来了客人,要留客人吃饭,老翁就吩咐儿子去市集买酒菜。但是,眼看已经要到中午了,儿子还没回来,老翁心里很着急,于是亲自去看看。

结果老翁发现,儿子在一条水塍上跟一个挑京货担子的人面对面站着,两人谁也不愿意相让,僵持在那里了。

老翁赶紧上前说道:“老哥,我家里有客人,等着这些酒菜呢,麻烦您往水田里挪一下,让他过来,这样您也可以过去了。”

那人针锋相对说:“你我让下田,你怎么不让他下田呢?”

老翁说:“我儿子个矮,下到田里,酒菜就会进水了,老哥你个子高,你的货物不会碰到水,所以,请您下田。”

老翁的理由固然不错,但是,那人不让,理由是老翁儿子的担子轻,他的担子重,而且贵。

老翁看说不动那人,于是,说:“这么着吧,让老头子我下到田里去,我给你顶在头上,肯定沾不到水,这样你空身从我儿子边上过去,我再把担子还给你。”

那人见一个老头都这样了,心里过意不去,于是说:“老丈你也别费事了,我下水田罢了。”说完下到水田,给老翁的儿子让路,这事也就圆满解决了。

曾国藩《挺经》中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谁才是赢家呢?

02

这是《挺经》里面的一个故事,曾国藩从“入局”的角度说,只有躬身入局,才能成事。李鸿章把这个故事讲给幕僚听,有一个叫吴永(国藩的长子曾纪泽的女婿,也就是曾国藩的孙女婿)的幕僚说:“还是曾公说得好,大抵谓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自入局,挺膺负责,乃有成事之可冀。”

曾国藩的意思仅仅是躬身入局吗?

我认为还有一层“挺”的意思,如果不挺一下,不下定决心,入局也是需要勇气的。

我们从故事中这三个人的角度来分析一下:

(1)老翁儿子的挺

个矮,不能下水,所以就不动,也不退,这是一个挺,反正货郎和老翁替他着急。

(2)货郎的挺

一开始坚持不退让,不管老翁找什么理由就是不行,因为他觉得坚持一下,对方就退让了,凭什么老翁说几句风凉话自己就该退让,所以他想坚持。但是老翁要下水,他这个时候再坚持就有点不近人情了,所以果断下水,化解矛盾。

(3)老翁的挺

老翁目的性很强,先试图说服货郎,没有说服之后,自己决定下水,找到折中的办法,让货郎心里平衡,自己也达成了目的。

他们三个,谁才是真正的赢家呢?

见仁见智啊,有人说老翁的儿子是赢家,什么都说什么都没做,就挺了一下,事情解决了。你怎么看?

曾国藩《挺经》中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谁才是赢家呢?

03

那么,这个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

可以把曾国藩的意思以及整部《挺经》的思想结合起来,有这么三个想法,供大家参详:

(1)躬身入局是关键

网上有一句话流传很广“为什么我们懂了那么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自己的一生”,说到底,躬身入局才是关键,行动,设身处地地践行道理,这才是我们让人生变得美好的关键,光喊口号给自己灌鸡汤没什么用,只能让自己觉得越活越憋屈。

(2)遇事要挺住

千万不要遇到点事就要退缩,也别想老翁儿子和货郎那样僵持在那不管了,遇事要想老翁这样,积极地想办法解决,不忘目的,不忘初心,躬身入局就一定能够找到问题的解决之道。老翁的“挺”不同于货郎,不同于儿子,他是刚中带柔,软硬结合,这才是为人处世的智慧。

(3)退一步,海阔天空

从货郎的角度讲,退一步,同样达成了自己的目的,虽然不是皆大欢喜,但是至少目的达成了,所以,实在找不到解决办法的时候,那就退一步,这也是一种“挺”,以最终目标为导向,而不是跟老翁的儿子在那顶牛斗气互不相让。

欢迎留言交流,聊聊你的看法。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