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綠色可持續!清華教授張利揭秘“雪如意”設計背後的故事

北京冬奧會臨近,标志性場館國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從設計到建成,經曆了怎樣的過程?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院長、北京冬奧會張家口賽區總規劃師張利日前發表演講《建築:來自我們,為了我們》,揭秘冬奧場館設計背後的故事。

綠色可持續!清華教授張利揭秘“雪如意”設計背後的故事

“北京冬奧會場館設計,從一開始就把傳遞中國文化列為主要課題之一。”張利介紹,“雪如意”的設計靈感源自“如意”。因為跳台滑雪的賽道是S形曲線,設計團隊便将最契合的傳統文化元素——“如意”運用其中。

然而,“如意”别緻的造型為具體實施帶來了挑戰。“頂峰的位置要構成‘如意柄首’的樣子不能太小,但太大承重又有問題。”他說,團隊後來将頂峰的位置設計成空心圓,承重問題才迎刃而解。“雪如意”也是以成為世界上首個在頂部出發區設定大型懸挑建築物的跳台滑雪場館。

綠色可持續!清華教授張利揭秘“雪如意”設計背後的故事

“雪如意”點亮效果

此外,北京冬奧會所有場館的建設,都強調最小生态足迹的綠色原則。這意味着建築跟自然是親護的關系,在其全壽命周期内不能留下任何不可移除的痕迹。是以,在冬奧場館的建設中,無論是能源系統的供給,還是高科技的使用,都充滿了對自然的尊重。

“雪如意”所在的山谷,落差與形狀都與競賽需求高度契合,被認為是“天生的”跳台滑雪場地。但“雪如意”整個跳台支在山谷裡,并不符合國際慣例。“因為這會增大工程難度,但是支起來的好處顯而易見,能夠繼續保持場館周圍的正常生态循環。”

綠色可持續!清華教授張利揭秘“雪如意”設計背後的故事

張利說,“雪如意”頂部在哪個地方掏空,也不是憑經驗拍腦袋,而是借助了人因技術的科技手段。團隊通過虛拟現實環境來測試人們在不同地方的駐留時間,最終選擇了駐留時間最長的方案。該方案在“雪如意”頂部劃分了兩個空間,一個空間在前端,可以遠眺,而另一個空間在後端,可以舉辦各種活動。

此外,奧運場館遺産一直是困擾各國奧委會的難題,部分斥巨資興建的冬奧場館甚至出現過賽後遭廢棄的問題。張利介紹,北京冬奧會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提出“超人”的空間或設施一定要向常人靠攏,場館不僅為賽時也要為賽後設計。

是以,團隊将“雪如意”的頂峰設計成多功能空間,相當于一個俱樂部,賽後可以用于舉辦會議、展覽、婚禮等。其底部則是一個90米的體育場,對正常大型活動,觀衆席容量可達1萬人,冬奧後可以舉辦足球比賽、演唱會等大型文體活動。

“設計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張利說,建築設計要解決的問題,設計所依賴判斷的資料,來自于我們生活當中的每個人,而我們在建築設計中尋求的答案,反過來也是服務于生活中的人,“這就是為什麼建築必須來自我們,為了我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