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劉邦大難不死,才深切體會到,有個替身是多麼重要

劉邦大難不死,才深切體會到,有個替身是多麼重要

公元前205年四月,楚漢之間發生了一場著名的大戰,即曆史上著名的彭城之戰。

項羽帶領的3萬楚軍,在半日内以雷霆之勢擊潰56萬之衆的漢軍,使劉邦遭到了自起兵以來的最大慘敗。這一仗也由此成為古代戰争中速決戰的經典戰例。

這一仗把劉邦給打殘了,也打怕了,讓他失去了鬥志和信心。

但是劉邦知道,如果自己這裡一旦發生動搖,那對整個部隊來說将是毀滅性的,隻有硬着頭皮再組織起隊伍,要将革命進行到底。

戰後的盤點,使他頓時來了信心,為何?

因為此戰雖然損失慘重,好在都是一些普通士兵而已,自己身邊的主要頭目,如張良、陸賈和郦食其等骨幹力量,都竟然毫發無損!

“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有骨幹在,我就能再搭起架子來,有火種在,我就能燃起熊熊火焰!“劉邦這樣自我安慰道。

就這樣,在彭城之戰剛結束還不到一個月,即公元前205年五月,劉邦退到荥陽一線,四處收集殘部。

這時,劉邦的好後勤部長蕭何同志,顯示出他出色的後勤保障能力,他在關中征集到大批的兵員,及時補充前線;在外地征戰的名将韓信,也帶部隊趕來與漢王會合。

漢軍在得到休整和補充後,實力基本恢複到以前。

劉邦大難不死,才深切體會到,有個替身是多麼重要

劉邦據守荥陽,取敖倉之食,與項羽對峙,楚漢雙方在此對峙了一年多。

項羽全力發動攻勢,多次切斷甬道,造成了漢軍糧草的匮乏。劉邦迫不得已,派人向項羽求和,請割荥陽以西為漢地,但勢在必得的項羽不堅決不同意。他這次決心要徹底滅掉劉邦才肯擺休。

老是這樣被圍困着突圍不出去,時間一久,不待楚軍攻擊,自己就要變成餓死鬼了。是以劉邦十分着急,苦思突圍的良策,而一籌莫展。

在這關鍵時刻,謀士陳平來到劉邦的王府,他給劉邦獻了一條奇計,那就是李代桃僵之計。

劉邦同意後,陳平就開始正式實施了。

劉邦大難不死,才深切體會到,有個替身是多麼重要

他先寫好一封降書,派人送交給項羽,約定好第二天清晨出東門投降。

到了第二天清晨寅時,荥陽城内人頭攢動,不一會東門開了,先是從城裡走出一隻2000餘人的婦女隊伍。

楚軍已經得到指令,清早準備接受俘虜。是以荥陽城的大門一開,楚軍看到有人出來投降,便打着火把在那裡耐心的等待着。

當他們看到,從城裡開出來的不是士兵,而是大批婦女時,一開始覺得很驚奇,都愣住了。

等愣了一會神,頓時反應過來後,大批的楚軍都猶如狼入羊群一樣的開始拼搶起來。

南門、北門西門這幾個門的楚軍,他們一看東門這邊受降時這樣亂哄哄的,便紛紛過來瞧熱鬧。

趁着西門的楚軍紛紛湧向東門的混亂之際,劉邦在衆将士的保護下,從西門悄悄潛逃。

等全部的婦女都走出城時,天已經麻麻亮了。

劉邦大難不死,才深切體會到,有個替身是多麼重要

現在,真正的重頭戲要上演了。

但見漢王的車隊緩緩出城,打着黃羅傘,挑着王旗,高喊:城中無糧,漢王出降。

士兵們但見一人卧在一乘龍車上,一直用衣袖遮住自己的面孔,楚兵以為這是漢王覺得很難堪才特意遮住了面孔的。

那項羽和劉邦熟悉得就是扒了他的皮都能認得骨頭,這個假劉邦,可以騙過楚軍的普通士兵,但絕對騙不過項羽。

等龍車離楚軍大營很遠時,項羽就發現,車上坐那人的并不是劉邦,而是一個面貌酷似劉邦的替身!

于是項羽便厲聲喝問道:“來者何人,竟然敢冒充漢王?”

隻見車上之人昂然挺立,淡定的答道:“我乃大漢将軍紀信。”

此時的項羽知道自己又上當了,但還是心有不甘的追問道:“漢王在哪裡?”

紀信很輕松的回答道:“早已離開這裡了!”

聽到此回話,項羽對紀信這種忠勇精神所感染。

劉邦大難不死,才深切體會到,有個替身是多麼重要

其實當王的人都是一樣的心思,誰不喜歡忠義之士呢?于是項羽便勸他歸順自己。

哪成想這個紀信是鐵了心要以死明志,堅決不投降。

正主劉邦已經逃脫,現在又來一個死硬分子,這下子項羽生氣極了,下令楚軍齊集火炬,燒毀龍車,紀信就這樣活生生地變成了烤肉。

紀信是死了,可西楚廢了九牛二虎之力,圍困了這麼久居然是這個結果,說明在楚漢相争中,項羽又一次遭到了戲弄。

劉邦大難不死,才深切體會到,有個替身是多麼重要

後來劉邦在垓下,一舉戰勝項羽,建立了漢朝。

在慶功會上,除了獎勵活着的功勳以外,劉邦又想起為大漢的建立立下不朽功勳的那些戰将,特别是想起紀信為使自己脫困,而英勇獻身的壯舉。

想到這裡,劉邦對滿朝文武大臣說:“紀信功高德重,沒有他的英勇獻身,怎能有我劉邦的今天?我封他為督城隍,把他的家鄉改名為我先前的封号——漢王,把他的骨灰送家鄉安葬,并建廟塑像,永遠享受香火。”

後來劉邦還下令全國各縣城建城隍廟,故後人稱紀信廟為“城隍廟”,紀信塑像為“城隍老爺”。對于紀信的後人,也是給予了優厚的待遇。

紀信如果地下有知,也應該滿意了吧?至少是死得其所了。

參考資料:

《史記》漢·司馬遷

《資治通鑒》宋·司馬光

老衲侃春秋嚴正聲明:原創作品,禁止非法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