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曆山大·伊裡奇·羅季姆采夫(АлександрИльичРодимцев,生于1905年3月8日,死于1977年4月13日)蘇聯軍事上司人,上将(1961年5月9日),兩次榮獲蘇聯英雄稱号(分别是1937年和1945年)。近衛步兵13師師長。他在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中(1942年1月19日至1943年5月21)表現出色。

生平
1905年3月8日羅季姆采夫生于沙爾雷克村(現今奧倫堡州沙爾雷克地區)的一個貧窮的農民家庭。1929年加入蘇聯共産黨。1927年加入紅軍。1932年畢業于軍事學校。參加過西班牙内戰。
為表彰亞曆山大·伊裡奇·羅季姆采夫少校在西班牙内戰期間所執行的特殊任務,1937年10月22日榮獲了蘇聯英雄稱号。
他參加了蘇聯入侵波蘭的行動。
1939年,他畢業于伏龍芝軍事學院。
1940年參加了蘇芬戰争。
衛國戰争爆發當年,亞曆山大·伊裡奇·羅季姆采夫擔任空降兵第3軍(下轄空降兵第5、第6和第212旅)第5旅旅長,1941年他率部參加了基輔保衛戰。1941年11月6日,空降兵第5旅擴編為步兵第87師,羅季姆采夫升任該師師長。1942年1月19日,步兵第87師因功更名為近衛步兵第13師(後來該師獲得列甯勳章和兩度榮獲紅旗勳章,更名為波爾塔瓦列甯勳章紅旗近衛步兵第13師),該師被調入第62集團軍,英勇的保衛了斯大林格勒。
{!--PGC_COLUMN--}
1943年起,羅季姆采夫開始擔任近衛步兵第32軍軍長,直至該軍抵達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1944年1月17日他被晉升為中将。
為了表彰羅季姆采夫在1945年1月25日率領部隊在林登(波蘭)局部地區成功強渡奧德河的戰鬥中所表現處的勇氣和英雄主義精神,近衛步兵第32軍軍長羅季姆采夫于1945年6月2日第二次榮獲金星勳章。
戰後,羅季姆采夫畢業于總參謀部軍事學院進階速成課班。先後擔任過部隊指揮員、軍區副司令員、阿爾巴尼亞總軍事顧問和兼蘇聯駐阿爾巴尼亞大使館武官。1956年起,他在軍隊中擔任北方軍區第一副司令員。他曾當選卡累利阿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代表。
1966年起,在蘇聯國防部總監察組中工作。
他還是伏爾加格勒市和波爾塔瓦市的榮譽市民。當選第二屆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最高蘇維埃代表,當選第三屆蘇聯最高蘇維埃代表。
亞曆山大·伊裡奇·羅季姆采夫于1977年4月13日在莫斯科逝世。死後安葬在新聖女公墓中。
他的女兒–伊琳娜·亞曆山大羅夫娜·羅季姆采娃(1934年1月2日出生于莫斯科)-莫斯科克裡姆林宮國家博物館館長(1987年至2001年在任),俄羅斯藝術科學院院士(1997年),1989年榮獲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功勳藝術家獎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俄羅斯聯邦博物館全國委員會主席。1956年她畢業于莫斯科國立大學曆史系。随後在莫斯科克裡姆林宮博物館工作,擔任軍械館負責人。1979年至1987年,擔任蘇聯文化部博物館管理局局長。榮獲多項國家性獎項。
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功勳藝術家獎章
所獲榮譽
·2枚金星勳章(分别是1937年10月22日榮獲,編号為57和1945年6月2日榮獲,編号為6049);
·3枚列甯勳章(分别1937年10月22日、1952年、1965年3月10日榮獲);
·1枚十月革命勳章(1975年3月7日榮獲);
·4枚紅旗勳章(分别是1937年6月21日、1937年、1941年12月27日和1947年榮獲);
·1枚波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勳章(1944年9月23日榮獲);
·2枚2級蘇沃洛夫勳章(分别于1943年8月27日和1944年2月22日榮獲);
·1943年3月31日2級庫圖佐夫勳章;
·2枚紅星勳章(分别是1944年3月31日和1944年11月3日);
·獎章:
·弗拉基米爾·伊裡奇·列甯誕辰100周年獎章;
·保衛斯大林格勒獎章;
·保衛基輔獎章;
·1941—1945年偉大的衛國戰争戰勝德國獎章;
·1941—1945年偉大的衛國戰争戰勝德國20周年獎章;
·1941—1945年偉大的衛國戰争戰勝德國30周年獎章;
·解放布拉格獎章;
·蘇聯武裝力量老戰士獎章;
·工農紅軍建軍20周年獎章;
·蘇聯陸海軍建軍30周年獎章;
·蘇聯武裝力量建軍40周年獎章;
·蘇聯武裝力量建軍50周年獎章;
·多枚外國授予的勳章和獎章:
·白獅勳章;
·1939捷克斯洛伐克軍事十字勳章;
·3級格倫瓦爾德十字勳章;
·奧德尼斯波羅的海獎章
1942年斯大林格勒戰役期間,羅季姆采夫少将與近衛步兵第13師的持槍戰士們的合影
1942年12月,第62集團軍的指揮所裡:從左至右分别是,集團軍參謀長尼古拉·伊萬諾維奇·克雷洛夫、集團軍司令員瓦西裡·伊萬諾維奇·崔可夫、集團軍軍事委員會委員庫茲瑪·阿基莫維奇·古羅夫、近衛步兵第13師師長亞曆山大·伊裡奇·羅季姆采夫。
莫斯科新聖女公墓中的羅季姆采夫上将的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