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巧用心理學“自證預言”,讓你的孩子成為他們最好的樣子

自證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是一種在心理學上常見的現象,意思是人會不自覺地按已知的預言來行事,最終的結果往往會印證預言的發生;另外也指外界對他人的期望會影響對方的行為,使得對方按照期望行事。衆所周知的"羅森塔爾效應"就是一種自證預言。

巧用心理學“自證預言”,讓你的孩子成為他們最好的樣子

生活中的很多事例都可以用自證預言來解釋。以求職為例,如果一個人認為自己很有可能會被将要面試的公司錄取,他在行動上就會積極地進行準備,從履歷到服裝到面試流程都會精心籌劃,最後被錄取的可能性也就更大。相反,如果一個人對新職位并沒有多少把握,他覺得自己無論做多少努力也沒用,很有可能消極應對,敷衍了事,最後也大機率因為表現不佳而被刷掉。事情過後,他可能還會對自己說:“我早知道會這樣!”

自證預言在兒童身上的效用更加明顯,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是因為兒童本身的認知不完善,他們主要通過外界的評價來認識自己。如果周圍人都告訴一個孩子他很優秀,可以把某件事做得很好,這個孩子就會覺得自己很棒,也更有信心更投入地去做,積極的行為往往會帶來積極的結果。

巧用心理學“自證預言”,讓你的孩子成為他們最好的樣子

二是因為兒童比較在乎周圍人的評價。當大人對他抱有很高的期待,孩子為了滿足大人的期待也會努力的發揮自己的潛能,因為他不想讓别人失望。當孩子做得好,會收獲到好評,這些好評也會讓他更加堅信自己的能力。

對于家長來說,可以充分利用“自證預言”效應來促使孩子做出更好的行為,幫助他們建立信心,取得進步。

巧用心理學“自證預言”,讓你的孩子成為他們最好的樣子

父母要善于發現孩子身上的優點,并把這些發現經常說給孩子聽。“媽媽發現你很勤快,每次玩過之後都把玩具擺放整齊”,“爸爸發現你寫字時坐得很端正,眼睛和作業本的距離剛剛好”,“我們看你每天都會堅持練習跳繩,你一定可以跳得越來越好”,這些話隻要符合孩子的實際情況,家長都可以多多說給他們聽。孩子意識到自己有某些優點,會更加樂意展示自己,也更能堅持某些行為。

家長還要學會巧用“自證預言”幫助孩子面對挫折。自證預言可以幫助孩子樹立信心,也可能會打擊孩子,當他們表現不好的時候就會顯現出來。以考試為例,如果孩子的成績不理想,周圍的人再是以批評他,孩子就會認為自己很糟糕,甚至不願意做出努力。不努力的結果會再次導緻成績不理想,形成惡性循環,這也是一種自證預言。但是,這是我們不想看到的一種。

巧用心理學“自證預言”,讓你的孩子成為他們最好的樣子

在類似的事情上,發明家愛迪生的母親的做法值得我們學習。愛迪生7歲時患了猩紅熱,病了很長時間,造成耳聾。他8歲上國小,可是僅僅讀了三個月的書,老師就認為他是低能兒勸他退學。回到家之後愛迪生很難過,母親對他說:“老師說你是差等生,你感覺到羞恥對嗎?但是母親不以為然,我在老師面前發過誓了:學校認為你是低能兒,無法教育,我會在家裡好好地教育你,無論如何要使你成為世界上第一等人物。”

似乎是為了印證母親的預言,愛迪生在母親的指導下如饑似渴地堅持學習,無論冬夏。母親良好的教育方法使得愛迪生對讀書産生了濃厚的興趣。在興趣的帶動下,他不僅博覽群書,而且一目十行,過目成誦。8歲時,他讀了英國文藝複興時期最重要的劇作家莎士比亞和狄更斯的著作和許多重要的曆史書籍。到9歲時,他能迅速讀懂難度較大的書,如帕克寫的《自然與實驗哲學》。後來,他更是創造了無數發明,造福人類。

巧用心理學“自證預言”,讓你的孩子成為他們最好的樣子

愛迪生的事迹充分證明了自證預言的效力。

但是,父母在運用這個效應時不能盲目,要考慮到孩子本身的能力和興趣,給孩子制定的目标要合理,不要給孩子過大的心理壓力。否則,當孩子無論怎麼努力都達不到時,可能會陷入自我懷疑和放棄,這就背離我們的初衷了。

本文由“郭利方心理工作室”原創,歡迎關注、點贊、評論,文章謝絕轉載。

繼續閱讀